□ 新疆石河子 張 芳
綠色農業是指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工業裝備和先進管理觀念,以促進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農產品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昌吉州是新疆重要的農業大州,目前可耕地面積1018萬畝,盛產小麥、玉米、棉花等農作物,是全國重要的糧食、棉花、番茄等的生產基地。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昌吉州農業生產都以增產增收為生產目標,投入過量的農藥、化肥、除草劑等,嚴重污染了農田,破壞了生態系統,使得土壤肥力大大降低,也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因而在資源與環境的多重約束下,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對提升該地區發展綠色、生態、安全農產品品牌,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1.綠色農業發展已具有一定規模。目前昌吉州綠色農業的發展已具有一定規模。首先,在“三品一標”獲標方面,該地區已擁有“三品一標”標識的農產品有281個,約占全區“三品一標”產品總數的五分之一,其中,獲得無公害產品標識的有184個,獲得綠色食品標識的有58個,擁有“三品一標”的農業企業和合作社達105家,約占全區獲標企業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8家,州級龍頭企業5家。其次,在地理標識方面,目前已認定農產品地理標志10個、有機食品產地29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41個,生產面積206.7萬畝,約占全區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總數的六分之一。再其次,在農產品品牌培育方面,昌吉州現有農產品品牌180個,包括中國馳名商標4個、中國名牌產品5個,新疆名牌產品62個、新疆農業名牌產品70個、新疆著名商標28個。每年昌吉州都會通過各類渠道銷售本地綠色食品,年銷量約為4250噸,實現了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優質優價。
2.配套服務體系不斷壯大。配套服務體系能顯示一個地區某一產業的發展情況,昌吉州較早成立了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目前全州的58個鄉鎮監管機構中有43個都設立了檢測室,共有綜合執法人員68名、專業檢測人員56名,有效保證了農產品檢測工作的正常進行。各縣市農業相關部門也在現有部門的基礎上增設了“三品一標”工作職能,安排有“三品一標”認證管理人員8名、鄉鎮監管人員126名,也有效保證了“三品一標”認證工作的順利開展。從2014年開始,該地區開始引進人才計劃,用以研發大數據處理系統,計劃用科技帶動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該工作已經進入全面推廣階段,人才、技術等服務體系的不斷壯大也為該地區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3.基地建設不斷完善。為了創新昌吉州的綠色農業技術以及對現有綠色技術進行示范及推廣,加快建設各類示范基地建設。到2017年,該區已建成國家級產業化示范基地2個,自治區級產業化示范園區4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示范園35個,打造生物農藥、生物肥料、有機肥料等應用為主的化肥零增長示范區32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點79個,總面積為54.74萬畝。還有建設高標準新技術集成示范區已達500萬畝,綠色基地面積142.8萬畝,這些園區和基地通過各產品銷售及附帶業務,基本都已實現內部良性循環,為昌吉州綠色農業技術的采用及推廣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4.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深入貫徹十九大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理念,昌吉州針對綠色農業出臺了多項支持政策以促進農戶、企業及合作社等按照綠色標準來生產、管理。近年來昌吉州制定了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施方案,啟用大量資金用于支持小麥、青貯飼料、苜蓿、籽粒玉米、特色作物等的生產,以實現對耕地的保護。還積極落實“放管服”要求,主動為企業綠色食品認證服務,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開展了面向各縣市檢測人員培訓工作,以加快“雙認證”技術培訓進度。在一些農業核心關鍵技術上,組織相關人員進行了深入研究,為昌吉州綠色農業技術創新及推廣提供解決方案。同時昌吉州也在農資源頭上加大了管控力度,除日常檢查外,執法部門還不斷加大監管力度,針對經營農業投入品的門店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針對綠色農產品的銷售,借助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中國綠色食品網、昌吉農業信息網等11個網站大力宣傳,并在福建、上海、廣州、烏魯木齊市、昌吉州各縣(市)設有多個綠色產品專賣店、專柜,進一步擴大該地區綠色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農產品價值與市場競爭力。
1.農戶綠色生產意識不能與時俱進。農戶是綠色農業技術的最終采用者,是進行綠色生產的最重要環節,因而農戶的生產行為決定著綠色農業的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目前對很多農戶來說,綠色農業還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大多數農戶對綠色農業的認知都不是很清晰,對其的理解還停留在高投入、低產出、低收入上,因此很多農戶即使知道自己的生產方式會導致耕地地力下降、水土污染嚴重還浪費勞動力,但出于對各方面的考慮仍然不愿轉變生產方式,總體上對綠色生產的積極性不高,也使得昌吉州部分地區綠色農業推廣發展受限。
2.農業從業者不能滿足綠色農業發展的需求。現階段我國各地農村農業都面臨著青壯年農業勞動力流失的問題,昌吉州也是如此。昌吉州農村人口數總體基數不高,并且在近兩年農村人口數及農業勞動力人數都大幅下降。通常在這種情況下流失的農業人口及勞動力多是青壯年勞動力,剩下的多為理解能力、生產能力、風險承擔以及新技術接受能力都較弱的老人及小孩,但是進行綠色農業的生產更多的是需要有知識、懂技術、新知識接受能力較高的年輕人。因此目前昌吉州綠色農業生產發展能力有限,綠色產品產量難以提高,無法形成規模、創造品牌,進而提升昌吉州綠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綠色農業體系尚不完善。目前昌吉州發展綠色農業的時間還較短,在綠色農業的一些配套制度、體系上有些還不健全。比如在資金、技術支持體系上,現有的政策多支持農業企業或農業生產大戶,針對小生產農戶的綠色農業支持政策很少,農戶也缺乏系統性的指導。很多鄉鎮的農業技術員并不深入基層,農戶生產主要靠自己的經驗以及農戶間的交流,少數能接觸到最新資訊以及政策的農戶是新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傳播者;在綠色農業技術研究上,存在重開發,輕推廣的問題,有些技術只在最開始進行了推廣,但在后續的維護及進一步完善上缺乏支持,使得花費了大量時間、金錢的農業技術有些并不能完全推廣采用,造成了資源浪費;現在昌吉州綠色農業的產業鏈還存在發展不同步,一二三產業很多不能很好對接,還需要磨合,生產加工的綠色產品價值不能完全體現,也反映昌吉州部分地區的綠色農業推廣體系尚不健全,因此昌吉州的綠色農業支持現狀還需要調整。
1.進一步加強農戶生產綠色生產意識。農戶是綠色農業發展的最終環節,農業綠色生產意識的不斷提高能有效加快綠色農業的發展。因此昌吉州相關部門可以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加大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加設立村級示范點,讓有需求的農戶能快速解決問題,同時在非農忙時段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普惠性知識講座,發動農戶積極參加,還可以通過村級大喇叭或科技下鄉等各種活動形式開展宣傳,不間斷地宣傳綠色農業知識、推廣綠色農業技術,逐步提高農民綠色生產意識,爭取讓每一位農戶都知道綠色農業及相關支持政策,促進農戶進行綠色生產。令各級組織各司其職,為綠色農業的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共同加快昌吉州綠色農業的發展。
2.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型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在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生產上有較大優勢,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投入量,降低單位成本,還在引進專業人才指導綠色農業技術的采用或創新上具有優勢,可以有效解決綠色生產過程中的成本高以及技術采用困難等問題。因此建議昌吉州繼續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充分利用規模生產的優勢,加強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利用,通過高新技術和工藝的大量使用,提高農產品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針對勞動力不斷變動問題,可以將分散小農聯合起來加入合作社,發揮農業合作社的組織作用,提高對農戶的管理程度,充分利用現有勞動力,提高邊際替代率,進而減少勞動力需求量,進行專業化生產,擴大綠色農業生產范圍。
3.完善綠色農業制度及政策體系。想要綠色農業不斷發展,僅依靠農戶自身是不夠的,明確的制度和政策才是保證綠色農業發展更為持久的保障。因此昌吉州在推進綠色農業時也要完善綠色農業發展的相關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在現有的基礎上出臺促進綠色農業發展的指導性意見,進一步規劃和保護農業資源。對綠色農業發展核心地區增加支持,先發展一批人開始綠色生產,再帶動周邊持續發展。針對相關職能機構、企業、合作社以及農戶等方面也要分別制定計劃、目標,不定時進行檢查或抽查,強化績效考核體系,認真督促保證綠色農業政策落實到位,逐步推進綠色農業常態化發展。加強農村地區的財政及人才支持力度。擴大基層網絡的覆蓋范圍,幫助農戶能快速通過手機、電視、電腦等媒介查詢相關信息。在專業技術人員上,可以通過政策激勵、提高待遇等途徑,引導專業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扎根基層,積極為昌吉州綠色農業發展貢獻力量。在綠色農產品認證方面還需加快并且在多地開展認證工作,全面提升綠色農產品價值和競爭力,借助互聯網、大型展會等機會加大對昌吉州綠色農產品的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基礎好、潛力大的農業企業進駐昌吉州,進而加快綠色農業三產融合速度,增加昌吉州綠色農產品品牌,進而拓寬綠色農產品銷售市場,促進帶動昌吉州綠色農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