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爾濱 張茗淇 朱雪峰
政商關系是指在既定的經濟體制下政府職能部門與具有經濟行為主體的企業之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合作的一種關系。只要某一經濟體系中有這兩大主體,政商關系就有新的定義方式。作為管理部門的政府在順應市場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發揮其職能的主要方式是在規范企業管理的同時為其提供公共服務,而企業應在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下,廉潔規范經營。在既定的經濟體制下,政府與企業只有在形成良好政商關系的基礎上,攜手推動社會經濟的安定與昌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政商關系經過了多次且不同層面的轉變。
1.1978年政府職能改革。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全黨全國工作重心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并決定改革過于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積極推進業務和管理權力下放。此時的政商關系表現為:權力過于集中,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突出。基本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政府與企業是分離的,既不鼓勵也不處理。1982年職能改革,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確立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方針。明確了個體經濟的法律地位,企業的活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釋放,政商關系從“父子”式命令服從關系,轉換到“父子”式談判關系。
2.1988年政府職能改革。1988年4月憲法修正案確立了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政府職能轉變開始成為機構改革的重點。政府機構改革的長遠目標是逐步建立完善的政府特色職能,合理的結構,協調的運作,靈活有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良好的政治作風。此時的政商關系表現為,黨政分離,政府與企業的簡化和統一,處于社會邊緣的民營企業開始取得合法地位,但政府沒有宣布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限制企業主的收入。
3.1993年政府職能改革。此次改革確定了“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制度。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組織的改革“應圍繞轉變政府職能的中心環節”,這標志著政府職能轉變在我國行政體制改革中地位的正式確定,加快國有企業經營機制轉變。此時的政商關系表現為: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淡化,關系不親,組織臃腫,效率低下。
4.1998年的政府機構改革。 此次是比較有力的改革,強調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職能、加快政企分離為目的,廢除了所有的專業經濟部門,清理了政府與企業之間過于親密的組織基礎。改革后,國務院事業單位由72所減少到53所,行政編制由3.2萬減少到1.6萬,減少近50%。這是對傳統政府職能認識的一次重大突破。此時的政商關系表現為,政商關系已經走到了涉及根本的瓶頸,政府缺乏對企業的主動服務性,行政申請批效率慢,政府職能正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為政府與企業分離奠定基礎。
5.2003年政府職能改革。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調整和減少專業經濟部門,加強執法監督部門。政府應當處理的事情必須處理,不該管的堅決不管。必須協調決策、執行和監督的職能。此時的政商關系表現為,資本能力強、與政府官員打交道能力好的企業家往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方政府政治,而市場越不完善,當地的私人企業家參與政治和討論政治的可能性越大。
6.2008年政府職能改革。圍繞政府職能轉變和責任關系理順,設立了工業和信息技術部、運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環境保護部,涉及15個調整機構,減少了4個正部級機構,初步形成與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相結合,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相匹配的政府組織結構。此時的政商關系表現為,政商關系腐敗,政府企業勾肩搭背,關系不明確,責任關系模糊。
7.2013年政府職能改革。2013年3月政府職能改革為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一步明確了中共中央委員會深化黨政體制改革的規劃,深化了體制改革。強調必須以國家治理系統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指導。此時的政商關系表現為,政府管理者擔心自己的處境,開始回避企業,避免與企業家溝通,由勾肩搭背變成了背對背的局面。
8.2018年政府職能改革。十八大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聲明指出,要“加強和完善政府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職能”。形成了以上述職能為主要內容的新型政府職能。“政府”和“商業”已經從一個極端發展到了另一個極端。此時的政商關系表現為,我國反腐敗力度加大,大力構建親清型政商關系,政商關系中的不健康因素得到一定程度的扼制與消除。官商勾結現象得到明顯遏制,但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所以如何發揮政府職能打造良好的政商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1.問題,政府對市場主體準入政策透明度不高。私營企業在市場準入方面仍然會遇到許多障礙,市場準入透明度不高,“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等隱性條件依舊存在。面對各種新政策、規定和辦法,民營企業看得見卻摸不到,兌現和落實十分困難。表面上對各種企業保持一視同仁,可由于某些特定的條款,在投融資招投標等方面出現差別對待現象。某些民營新企業,剛剛起步進入市場,由于面對市場準入的硬性“高門檻”而被拒之門外。
2.對策,發揮政府職能優化營商環境的主體作用。①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深化實施市場準入制度,對各種不合理的門檻限制堅決抵制,為中小企業市場準入打基礎,給企業提供方便。加大激勵機制,鼓勵私人企業和中小型企業進入公共服務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政策,積極解決中小企業在市場準入發展中面臨的障礙,具體來說可以制定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配套的法律法規、公共服務和獎勵機制,使其在與國有等大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底氣。減輕企業的經濟負擔,運用高科技來推進流程效率。現如今黑龍江省簡化企業市場準入環節中所需要的證明材料已正在實施,但仍有可以發展的空間,如加大“送政上門”力度,主動走訪新申辦新登記的私營中小型企業為其提供電子和網上材料等。切實優化市場環境,真正幫助那些“地基”不穩的中小企業發展壯大。②堅持地位平等原則,增加政府透明度。公平對待在投融資、招投標等私有領域環節的實施。具體來說,一方面政府要堅持企業地位平等的原則,深入了解2019年9月份頒布的負面清單制度中所規定的政府活動邊界,政府要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對企業一視同仁,不能做越界的行為更不可通過不正當手段賦予企業享有與其他企業不同等的待遇和服務。真正地從根源做到公平公正,排除隱性弊端,公開面向全社會,全企業,優化營商環境。另一方面要堅持企業公平競爭的原則,提高政府的透明度,規范透明治理,利用信息化和科技化,與網絡接軌,通過各種網站,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加大信息公開力度,保障信息公開網站平臺的安全,使市場主體能夠安心踏實的去了解市場情況,促進市場公平公開的競爭、激發市場的競爭活力。
通過研究近30年來幾次重大政府改革,可以直接看出政府職能的變化對政商關系有影響。本文僅針對政府對市場準入政策透明度不高的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研究,近年來雖然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許多的不足,發揮政府職能的主體作用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