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 王善臣
領導與管理組織變革是中澳合作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核心培訓內容。培訓目標設定既要符合澳大利亞TAFE培訓質量標準,又要滿足合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科學選擇教材,優化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注重過程性學習評價與多樣化評價手段相結合,是提高培訓效果的重要措施。
1.澳大利亞TAFE的培訓內容設定。領導與管理組織變革屬于TAFE(技術與繼續教育)課程培訓包19個子模塊管理模塊的核心內容。TAFE課程是在“澳大利亞資格框架”下,澳大利亞政府與行業一起建立的以能力標準為基礎、以專業培訓包為課程開發依據的國家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TAFE課程嚴格的教育和質量管理體系,對課程提出了明確的能力、知識和技能目標。根據大綱,領導與管理組織變革課程設定的培訓目標為:識別變革的需求與機會、制定變革管理戰略和實施變革管理戰略。依據三個總的目標,再細分為18個具體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如“通過對組織目標的分析確定戰略變革需求”、“對優先進行的組織變革的需求和機會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與變革利益相關團體和個人進行協商,制定溝通或培訓計劃,以促進組織變革的收益”。
2.中澳合作領導與管理組織變革內容優化。澳方的課程目標明確清晰,符合TAFE課程職業教育的特點。但合作專業的學生,要獲取澳大利亞和中國的雙??莆膽{,其課程必須符合中澳雙方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管理要求,經過與中澳雙方專家與教學管理人員的研討,以澳方課程大綱為重要依據,對課程進行優化設計。①設計原則。以培養“涉外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結合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質量管理框架,以就業為導向,以工作過程為依據進行課程設計,突出國際性,強化雙語訓練。教學從學生未來的職業工作任務出發,以案例為引導,在案例分析的過程當中體現知識和原理,再回歸于案例分析,著力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②教學目標。在組織內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如何開展評估變革的機會和風險并有效開展變革,以更好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依據不同的內外部環境進行組織變革管理的知識和技能,并為后續專業技能課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1.培訓教材。教材依據課程標準制定,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教師教學的基礎性資源。但澳大利亞TAFE課程一般沒有統一教材,需要任課教師根據培訓包自行編寫教材或組織教學內容。就本課程而言,合作方提供了領導與管理組織變革課程大綱和學生學習資料,但課程大綱非常簡略,不能完全滿足課程教學需要。在國內教材選擇方面,根據學校教材管理部門提供的各大出版社的教材目錄,并經過廣泛的線上線下調查,組織變革內容一般作為其它課程教材的某個章節形式出現,如周三多著《管理學》有一章講解組織變革;或者是翻譯國外一般性的書籍,如科林·卡納爾(2015)《組織變革管理》,沒有關于組織變革的專門教材。因此,本課程要求教師依據課程大綱和學生手冊,結合合作辦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自行組織教學資源,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課程教材,同時指定部分相關書籍作為參考教材。
2.教學內容。合作方墨爾本理工學院提供的課程教學大綱,包含了識別變革的需求與機會、制定變管理戰略和實施變革管理管理三大部分共13章內容,包含商業組織與變革、外部環境、SWOT分析、準備變革、規劃變革、成本收益分析、變革的障礙等。但有些內容與其他課程存在重復,如第五章風險管理內容與后續課程管理風險重復;有些內容需要有其它課程的知識基礎,還有些內容則因為兩國法律法規和文化的不同而需要補充相關內容,這都需要在教學中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設計。
在對教學內容逐章進行優化設計的基礎上,以工作過程為依據,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三個模塊。模塊一:識別變革的需求和機會。解釋企業的組織方式企業類型,明確企業使命和目標,講解現代企業如何進行戰略規劃,介紹企業編制政策和程序手冊的必要性,及如何進行風險規劃。模塊二:制定變革管理戰略。將企業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分析相結合,進行SWOT分析法,有序地規劃變革并對變革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模塊三:實施變革戰略。變革的障礙及對應措施,實施變革的策略,變革過程中的幾個重要問題。
3.教學方式。領導與管理組織變革屬于典型的管理類課程,既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學生既是學習者,也是教學的參與者。課程教學從課程實際出發,突破傳統的一元化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①傳統理論講授教學。理論講授仍然是所有教學方式的基礎,是由管理理論到管理實踐升華的關鍵,無論技術手段如何變化,講授教學仍然不可忽視。②案例教學法。在講授組織變革理論時企業案例進行分析,既能加深學生對組織管理與變革理論的理解,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理論課堂與社會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分析能力。教學案例選擇應具有代表性,最好選擇社會中的大中型企業,既注重時效性,又注重典型性,還要具有一定的難度。案例教學過程要嚴謹,前期把案例材料提供給學生,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研讀。課堂討論以學生為主,教師加以引導,充分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要進行及時總結和評價,讓學生及時得到反饋,提高再次參與的興趣。③情景模擬教學。通過設定特定的情境(如角色扮演或模擬實驗),讓學生置身于仿真的企業變革環境,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可以克服案例討論中部分同學“搭便車”的行為。同時,情景模擬通過對成員的分工,可以使學生深度參與到模擬事件中去,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情景模擬通過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股東、總經理和職工代表,以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對話和利益博弈來推動事件地進行,最終結果具有較大地不可控性,更加符合企業變革的真實情景。④互動式教學。相對于傳統單純突出“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互動式教學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對部分教學內容通過自學和研討的方式,查閱資料制作PPT上臺講授。如講授企業內外部環境分析時,就由部分具有企業實習或創業經驗的同學來現身說法。學生討論后由教師點評。在課后教師要通過電子郵件,網絡學堂等各種方式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聽取學生對教學的反饋,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⑤混合式教學。充分利用學校教務系統、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采用慕課和在線教學的方式,建設網絡增強型課程。將課外輔導、教師答疑、團隊討論、知識拓展等任務通過虛擬空間來實現,打造全天候學習平臺,加強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提升教學效果。
傳統管理類培訓評價內容單一、狹窄,主要集中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水平上,忽視了學生所掌握技能的考核。領導與管理組織變革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要求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進行多樣化的學習評價方式設計。
1.過程性評價方式。長期以來,管理類課程與其他課程一樣采用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方式,以期末閉卷筆試為主,忽略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實際技能提升。領導與管理組織變革課程采用開放性的考核方式,加強對學習過程的引導和評價,以學習過程的科學嚴謹來保證學習取得好的效果。在教學操作中對重新構建的領導與管理變革課程教學內容按照工作過程和關鍵能力進行項目設計,劃分工作任務,構建學習情景,設計考核項目,使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的理論和實踐技能。
2.多樣化評價方式。合理確定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的形式和在總成績中作戰的比重。在降低期末考試所占比例的同時,對期末考試的試題形式進行改革,增加主觀題比重,盡量避免應試化考題方式。學生的平時成績從平時的學習過程表現中產生,鼓勵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積極參與,鼓勵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就學習問題積極查閱并為課程教學提供有價值的資料,鼓勵學生選擇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調研和分析,如選擇所在單位或社區中的組織變革的例子自己設計案例并進行研討,并使其都成為學生評價的一部分。從思考 、分析、討論多個方面,教師、同學、自己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查與評價,以此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
3.具體考核方式。改革以往的學習評價手段和方法,采用階段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目標評價相結合,項目評價、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評價模式。澳方課程大綱首先要求學生不得低于80%的出勤率,在此基礎上學生成績由以下四個部分構成,兩項課堂活動(Class activity)各占15%,課程測試(Test)占30%,小組作業和課堂展示占40%。在此基礎上,根據中澳合作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將平時成績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平時成績,包含出勤率、課堂參與、平時作業、期中測驗、項目考核等,占總成績的50%;另一部分是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期末考試改變傳統單一客觀題目作答的方式,將社會項目調研、案例分析課程論文相結合,著重考查學生動手能力和在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在學習和應用上有創新的學生給予特別鼓勵,全面綜合評價學生效果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