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霞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
休閑農業作為農業和旅游相結合的新產業和新業態,具有產業交叉性,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中具有重要作用。截止2018年4月底,全國有95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單位達193萬家,其中農家樂達22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41萬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4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至2019年9月,農業農村部已創建388個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市),推介了710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整個產業的規模在不斷快速發展,在農業農村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每年的春節黃金周雖然不是休閑農業企業經營狀況的最佳時期,但近些年選擇春節期間出行參采摘、觀光等活動的人群數量不斷增加。雖然家庭戶對果蔬的需求會有所增加,但總體上春節期間果蔬的需求數量會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不少蔬果都爛在地里。
1.參與型項目全部停止,營業收入損失慘重。由于有嚴格的管控政策,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所從事的參與型、體驗型項目全部停止,給業主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休閑農業 “假日經濟”特征明顯,春節前后是產業發展的黃金季節。受此影響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上萬家,均暫停對外營業,全國范圍內的休閑農莊、農家樂、農業園區接待游客人數,同比大幅下降;農副產品銷售隨著休閑活動的停滯,農特產品銷售渠道受阻,新的銷售渠道未能建立,產品銷售范圍為村、鎮、縣、市內,銷售收入銳減。
2. 前期大量投資無法收回,又遇市場規模縮小,讓休閑農業雪上加霜為迎接春節期間的假日運營,經營主體不但進行相關的謀劃,前期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經營無法開展的情況下,已有投入短期內無法回收。對于多數休閑農業經營主體來說,約占年營業總收入三分之二農產品生產銷售收入,因市場規模的縮小,銷售額也急劇下降。
3.采購運輸生產物資存在困難,影響春耕生產。立春時節已過,各地將陸續迎來春耕春種。由于物流受阻,城鄉農資經銷商、零售商普遍存貨不多,且多處于關門閉市的狀態,春耕農資供應不足問題將成為短期矛盾。農資產品的物流配送不暢,農民農作引導不正確,將給春耕肥料供應帶來明顯影響。同時,春耕所需種子、農藥、勞動力、農機作業服務在供應上也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礙。
4.休閑農業經營同質化現象嚴重。目前,我國多數主體缺乏產業支撐,種養業特色不鮮明,優勢不突出。主題創意、功能拓展、文化傳承成了發展的短板,城鄉雷同、土洋結合、盲目復制比較突出,缺乏核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休閑農業品牌。缺乏對農產品的深加工與特色營銷,缺乏對當地特色的農村景觀進行提升改造,仍停留在采摘、參觀、餐飲、住宿這一層面。[2]
1.在保障防疫安全的前提下,有條件經批準的休閑農業企業要迅速或逐步恢復生產,休閑農業企業采取積極自救,安排員工延遲及錯峰上班,要求上班人員每日自檢及統一檢查,所有員工戴好防護口罩,盡量減少人員接觸。對復工人員,嚴格落實居家隔觀察14天措施,全部登記健康表格。
2.爭取政策支持,為企業減負。目前國家出臺了各種扶持類的政策業如降低企業融資擔保費率、減稅降費措施、減免緩繳企業稅收、準許企業延期申報納稅等,休閑農業企業或業主,可以有針對性的根據自身情況對標自查,利用好政府的優惠和傾斜政策,降本減負,爭取活下來,走下去,好起來。
3.進行反思,不斷提升企業“內核”。對企業定位、企業文化、品牌建設、產品開發、營銷方式等方面進行反思、建設或提升,使企業能有更強的市場競爭能力應對疫后市場。提升和完善休閑農業的基礎建設和服務設施,提升園區空間景觀建設。休閑農業經營者要根據地方特色、市場前景和盈利能力等綜合考慮,仔細甄選園區的特色種養產業項目。[3]創新性地開發利用當地農業文化遺產或傳統村落、民居、農具、博物館等,弘揚傳統農耕文明。
4.要迅速學習數字化生存,實現線下重體驗、線上重銷售雙結合的模式。休閑農業企業一方面要積極利用線上+線下模式進行員工培訓學習,提升員工專業素質和服務能力,還有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和其他互聯網工具,做好作線上宣傳推廣,線下體驗感受,用戶線上支付購買,線下物流配送,休閑農業經營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客戶群,即有情感體驗,又有方便快捷的服務,雙管齊下,提高客戶的滿意度!
5.完善設施,不斷增加休閑農業的功能。增加游客的參與度,完善休閑農業的游客參與設施。例如增加趣味化的休閑農業活動。可以在休閑農業園區中設置兒童游樂場、水上游樂場等設施,開辟農業科普區,農耕博物館、農耕勞動體驗、親子小菜園等形式,為廣大青少年游客提供近距離接觸農業、了解農業科技的絕佳場所,同時在科普教育中滲透古人在農耕中的智慧和勤勞、人與自然的和諧,探索農業的奧秘及了解農村的生活方式,這些項目不僅會增加游客粘度,還能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更好的為休閑農業創造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