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萃 大連藝術學院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非遺傳承人的主體以老年人居多。我們在傳承的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主要通過傳承人手藝傳授,既影響受眾群體的規模,也無法使大眾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特征和性質。將非遺開發為虛擬旅游產品,通過網絡的傳播優勢和超時空特性,讓養在深閨的非遺以嶄新的姿態走進大眾的生活,讓大眾在娛樂性、參與性、文化性強的非遺虛擬旅游產品的體驗中,感受各民族各地區的特色文化。
旅游虛擬體驗是基于虛擬現實技術(VR)所營造的虛擬旅游環境,旅游者運用某些裝備完全進入虛擬環境中,并可利用專門的智能設備(如頭盔、數據手套和剛性外骨架衣服等)來駕馭環境,獲得接近真實情況的旅游體驗。在虛擬環境中,旅游者可以操作該環境中的物體(如山水、園林建筑、植物等);可以參與事件的發生,或與其他參與者相互交流 ;當虛擬旅游結束時,旅游者可以自主地退出虛擬環境回到現實環境中來。
國外相關產品的關注重點在傳承方面,有關傳承的法律和條例完整全面。對此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并積累相關經驗方法。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對歷史文化制定了保護法的國家,在1840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保護文物的法律《歷史性建筑法案》。關于非遺的傳承,日本作為最早對此進行立法保護的國家,于1950年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首次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并出臺了相關的保護條例,對傳承者的審核確立了完整的體系,對于傳承者的權利與義務提出了明確要求。
2005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標志著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邁出了第一步。目前我國對非遺的保護依然處于初級階段。許多傳統手工藝產品所面臨的被大眾所遺忘的窘境問題依然沒被解決。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開始實施,并且樹立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政策。
我們在傳承的過程中主要的方法是通過傳承人手把手進行手藝傳授,但這種傳承方法既影響受眾群體的規模,也無法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感興趣的大眾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特征和性質,因此,我們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過程中,急需要擴大受眾群體、對非遺的關注度和了解程度。
近年來體驗式旅游受到游客熱捧,大眾已經不局限于走馬觀花的一站式旅游狀態,而是更喜歡特色的體驗活動,于是豐富多樣的旅游體驗產品應運而生。產品種類繁多,但總體分為四大類,刺激類、文化類、懷舊類和娛樂類。
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我們從影視時代進入了虛擬現實時代,而虛擬現實技術作為一項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當今的發展勢如破竹。其中以VR技術和全息技術最為眾人所知,2010年3月20日,在北京今日美術館成立了全球首家“VR藝術研究推廣中心”,標志著中國在新的藝術發展時期與世界先進科技文化同行。
如今在中國的街頭,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虛擬現實宣傳,并且大眾對于虛擬現實技術也開始逐步深入了解,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如雨后春筍勢如破竹。虛擬體驗產品種類豐富多樣,目前最普遍的消費類型之一是虛擬游戲體驗,如芝加哥開放了世界上第一臺多人使用的VR娛樂系統,主題是關于3025年的一場未來戰爭,而英國開發了一款真實感極強的名為“VIRTUALITY”的VR游戲系統。虛擬現實技術的飛快發展,許多我們現在無法想象的功能得以在未來實現,所以此時與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的項目,未來發展的寬度和廣度都會較其他產品有較大發展空間。
目前我國已經重點著力于瀕臨斷代風險的非遺產品開發研究,互聯網+的風波使非遺開創了新的傳播方式,如“非遺網”的誕生,為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提供了交易平臺,讓大眾可以足不出戶購買和了解到風度多彩的非遺產品。
例如遼西木偶戲作為傳統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支,通過表現手段豐富的模仿虛構夸張型藝術,通過表演者操控木偶進行表演,賦予故事情節。目前遼西木偶戲的產品并未受到開發,產品收入全部來自于500元一張的遼西木偶戲節目演出門票的售賣,消費形式及其單一,僅有的互動體驗為老手藝人的手把手教學,機會少之又少,傳播方式限制性較大。
關于非遺的衍生品市場在近年有了相關創新與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非遺的文化底蘊賦予了日常產品特殊的精神意義,頗受消費者歡迎。但在目前衍生品市場上,多數產品仍然局限在手機殼、冰箱貼、鑰匙扣、便簽紙、賀卡、鼠標墊等淺層日常生活用品上,并沒有更深一步的發展,而有關于虛擬衍生品的研究更是幾乎沒有。
虛擬體驗旅游產品必須要與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相結合,因此在開發該項旅游產品之前,先確定該產品應具備的基本屬性和技術要求是動態展示、全過程體驗、逼真實景。
傳統虛擬旅游產品采用了純三維重建的方式還原原景物,優點在于交互性比較好,細節豐富;缺點在于重建工作量大,三維重建模型與實景之間還有差距,以靜態展示為主,動畫制作難度很大。而360度全景拍攝方式通過專門的 VR攝影機同時拍攝多個角度的畫面,再用后期的方法進行拼接,并可以用特效手段加入擴展內容和信息。該拍攝和制作方法,再結合適當的VR回放設備,可以使觀看者自由選擇觀察的角度和內容,產生最佳的沉浸式體驗。而這恰恰是非遺保護特別是民俗文化保護中最適用的技術手段。
另一方面,利用在國內處于領先的全息互動觸摸技術,進行隨境智慧木偶互動體驗。游客可以直接使用雙手或雙腳與投影幕上的虛擬場景進行互動,操控木偶進行體驗,對幕中的木偶戲進行角色和劇情選擇,親身參與到遼西木偶戲的演繹之中,也可解除眼鏡和頭盔的限制,在有游客體驗的同時,旁邊的游客依然可以進行觀看,進入一種虛實融合、亦真亦幻的奇妙世界。
為了打破非物質文化遺產固有的單一消費模式,開發新的消費形態,將時下熱門的虛擬現實技術與體驗旅游經濟大環境相結合。打造新的非遺產品形態,讓消費者體驗行走在科技時代前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用傳統文化與先進科技相結合的方式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受眾群體窄、傳承受時空限制的問題;用時下關注熱點體驗旅游經濟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方式解決非遺大眾關注度較低的問題;通過開發新產品和全新的非遺虛擬衍生產品解決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消費方式單一的問題,打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的大門。
現有的非遺產品多局限于觀賞功能,為了增添非遺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性,增添賣點,將其與時下大熱的虛擬體驗產品進行創新融合,讓傳播方式更加多元。
1.智慧木偶設計
全息互動的運作原理首先是通過捕捉設備(感應器)對目標影像(如參與者)進行捕捉拍攝,然后由影像分析系統分析,從而產生被捕捉物體的動作,該動作數據結合實時影像互動系統,使參與者與屏幕之間產生緊密結合的互動效果。全息互動影像最大的特點就是長期穩定,觸控時不漂移,不會產會頓挫感。利用全息互動技術,進行隨境智慧木偶互動體驗。游客使用雙手或雙腳與投影幕上的虛擬場景進行互動,操控木偶進行體驗,對幕中的木偶戲進行角色和劇情選擇,親身參與到遼西木偶戲的演繹之中,在有游客體驗的同時,旁邊的游客依然可以進行觀看,進入一種虛實融合、亦真亦幻的奇妙世界。
2.全息木偶戲舞臺設計
針對木偶戲等傳統表演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可以將全息的數字科學技術利用起來,對其進行舞臺包裝,讓傳統的表演“舊貌換新顏”,藝人與科技亦真亦幻,在給消費者增添觀賞樂趣的同時,達到非遺傳播的目的。全息舞臺的魅力在于它營造了一個幻想世界,用“虛擬場景+真人”或者“真實場景+虛擬人”的模式,帶領觀眾進入虛擬與現實融合的雙重空間。利用全息舞臺技術,對木偶戲表演舞臺進行視覺效果渲染,以增強木偶戲的張力和表現效果。
3.虛擬衍生品開發
關于非遺虛擬體驗衍生品的設計有關非遺的虛擬衍生品,市場上并未有學者涉獵,市場競爭較少。可選擇的方向較多,同樣以遼西木偶戲為例開發偶國秘境為主題的逃脫類游戲,消費者購票進入游戲場地,場地內所有形象均為全息呈現,極大系數減少游戲道具可能對消費者造成的傷害。全息投現木偶戲創始人蔡大田老師,教學制作木偶,游戲內出現所有木偶均為遼西木偶戲內形象,讓消費者在體驗及具刺激性和趣味性的游戲的同時,深入了解遼西木偶戲。也可以在各大網絡攝影、拍照相機、錄制小視頻等的app上使用,支持眨眼、點頭、微笑、張嘴等五官和關節識別和貼紙效果觸發,互動趣味性強的卡通木偶特效貼紙。
數字智能時代為旅游業帶了許多契機,將旅游業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集齊“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基于虛擬體驗旅游的科技背景,發展虛擬體驗旅游,需要既具有傳統工藝技術,又能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到傳統非遺文化中的智能人才。旅游人才必須把握數字智能時代創造的機會,這些都迫切地需要創新創業型旅游人才,相比對智能信息技術的使用,他們更應具有利用智能技術去創新創造的思維能力,而這就關乎到人才的智能發展。虛擬體驗旅游的開展能夠促進這類人才的培育,通過他們將新技術應用到非物質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中。
現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形式多樣,可供借鑒的種類豐富,傳承人和老手藝人也都依然存在,依然有產品供消費者為此消費,有可捆綁銷售的優勢。目前國家大力弘揚和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大力保護措施,對互聯網+和體驗旅游也是大力發展。虛擬技術正處于旺盛發展階段,可塑性強,可實現程度高。目前國家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旅游已經成為生活常態和剛需,體驗經濟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