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秀明 馬山縣文化館
廣西是民間文化藝術富集區(qū),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彩,品種凡多,星羅棋布,燦若星辰。然而,在經(jīng)濟全球化、信息網(wǎng)絡化大潮中,民間文化藝術傳承遇到人才短缺、后繼無人、市場生存力弱等問題。傳承好、保護好民間文化藝術,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傳承模式,使民間文化藝術基業(yè)常青。近年來,廣西堅持“政府扶持、創(chuàng)新傳承、產(chǎn)業(yè)化經(jīng)營”的原則,探索出校園傳承、村屯傳承、基地傳承、家族傳承和專業(yè)隊伍傳承等模式。深入研究這些傳承模式,對傳承與保護民間文化藝術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校園傳承是廣西民間文化藝術傳承的一種普遍模式,在各個縣區(qū)都有不同的存在,它以校園為陣地,以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和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把民間文化藝術傳習活動引入校園,使民間文化藝術后繼有人。在馬山縣、龍州縣、融水苗族自治縣等,都有這種民間文化藝術傳承模式存在。馬山縣從2012年起,制定“馬山文化三寶(三聲部民歌、扁擔舞、壯族會鼓)”進校園工作方案,使“馬山文化三寶”在校園中生根發(fā)芽;龍州縣則在當?shù)?0多所學校中開展天琴培訓;融水苗族自治縣更是將吹湊蘆笙技藝編成教材,進入當?shù)貙W校課堂。
一是由民間藝人到學校進行傳授。民間藝人一般在民間藝術方面都有較高成就,在當?shù)赜休^高聲譽和威望,有品牌效應,到學校傳授都得到學生的歡迎。二是一些教師本身就掌握民間文化技藝,如馬山縣三聲部民歌傳承人溫建業(yè),本身就是三聲部民歌傳承人,又是安善小學的校長,他以校園為陣地開展三聲部教學,通過言傳身教,學生很快掌握三聲部民歌演唱技法,已經(jīng)多次在各種演出中嶄露頭角,甚至出國演出。三是通過政府行為在校園中進行傳承。政府通過對民間文藝教師進行培訓,再由教師在校園中進行傳授。然后由教師傳授給學生的模式。
一是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影響力,容易帶動學生,使學生對學習民間文化藝術感興趣。二是政府行為有一定的強制性,使得民間文化藝術得到很好的傳承。三是教師對民間文化藝術有一定的理論研究,知識更系統(tǒng),傳授起來更全面。
一是有一些學校以升學為目的,對傳承民間文化藝術并不熱衷,沒有把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情操作為教育的內(nèi)容。二是民間文化藝術教師奇缺。具備民間技藝的教師就被各種學校不斷地邀請授課,忙得不可開交。三是校園教學資金有限,用于投入購買民間文藝傳承所需要的相關設備資金不足,使得民間文藝傳承舉步維艱。
村屯傳承模式是比較傳統(tǒng)的傳承模式,它以村屯為單位,由村民自發(fā)組織開展排練及外出演出。如田東縣的瑤族金鑼舞,等,都是以村屯的形式組建演出隊,實現(xiàn)在村屯間傳承。馬山縣的大同村、勉圩村等,特別是在大同村,壯族會鼓的傳承已經(jīng)深深影響到該地的精神文明建設,以前大量存在的賭博、吸毒等陋習惡習,現(xiàn)已被會鼓演出所替代。
一是以村屯為單位開展民間文化藝術的傳習。桂林的漁鼓、藤縣獅舞等,都是這種形式進行傳習。藤縣的獅舞,以屯為單位,平日里群眾在一起練習,二是靈活組合傳承,即在一個村甚至是幾個村中尋找有相同興趣的愛好者一起來傳習,然后在有演出機會時一起外出演出。三是以村屯為單位成立社團進行民間文化藝術的傳習與表演。在有演出時進行演出,以演出收入來維持劇團的日常運行。
一是有經(jīng)濟來源。這對民間文化藝術長期傳承、發(fā)展壯大具有很大的意義。有經(jīng)濟來源就能吸引到一些年輕人參與其中。二是容易在坊間傳播。一個村屯中有人會表演民間文化藝術,就會吸引大量的人圍觀,互相模仿就會形成村屯中傳播開來。天等縣的打榔,開始是一些村屯中老年人的自娛自樂,幾十個村都有打榔隊。三是有社會基礎。一般都由村屯中長者或能人來組織,村中長者和能人在村中具有較高的社會威望,使村屯傳承具有無形的凝聚力。
一是紀律松散。以村屯為單位,沒有約束性,組織紀律性差,比較難管理。如馬山縣的一些會鼓表演隊,由于管理問題,有些關鍵隊員辭職去打工,嚴重影響傳承。二是容易受農(nóng)忙影響。村屯演出隊一般都是在農(nóng)閑時進行排練和演出。三是隊員流動性大。在千軍萬馬下廣東的情況下,往往一過春節(jié),民間文化演出隊員都有人外出打工,從而影響傳承隊伍的穩(wěn)定性。
基地傳承模式是目前民間文化藝術傳承最基本的形式,廣西每個縣都建立有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基地。一般是基地中有一兩位民間文化藝術傳承表代人,由政府出資建設打造,由傳承人在基地中進行民間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和培訓。馬山縣建有壯族扁擔舞傳承基地、會鼓傳承基地、三聲部傳承基地等27個傳承基地,三江侗族自治縣也建立有很多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基地,這些基地已經(jīng)成為民間文化藝術傳承的主要力量。
一是封閉式傳承基地。這些基地,帶有一定的傳統(tǒng)技藝,而且有一定的商業(yè)價值,傳承人一般對外保密,輕易不授以外人,他們在基地內(nèi)授徒弟,有些甚至有著傳男不傳女的規(guī)定。如上刀山下火海的技藝,都是在基地中傳授,輕易不外傳。二是開放性傳承基地。這些基地從事的民間文化藝術技藝比較簡單,沒有什么秘笈,商業(yè)價值也不是很高。如馬山縣安善三聲部民歌傳承基地,就開放地對外傳授技藝,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培訓上千名學員。三是政府主導型傳承基地。這種基地,一般由政府出資建設,大多為政府服務。政府有上級領導來調(diào)研,一般都帶到這些基地看一看,或者是官方各種慶典活動時需要民間文化藝術表演,傳承基地都承擔這些任務。
一是穩(wěn)定性強。基地的選擇一般都是有基礎的村屯或家庭,建立基地后,國家會固定地給傳承人一定的收入,使傳承人安心地創(chuàng)作藝術和傳授技藝。二是政府行為明顯。政府一般也對基地的設施、設備等有所投入,基地的命名也是由政府來定。三是基地中一般都有代表傳承人,,馬山縣三聲部民歌傳承基地有代表性傳承人溫建業(yè)等。
一是規(guī)范較小,影響力不大。如河池市東蘭縣長樂鎮(zhèn)板登村、更樂村壯族銅鼓習俗傳承基,從占地到資金投入都比較小,沒有形成影響力。沒有影響力,就沒有吸引力,就不可能帶來經(jīng)濟效益。二是政府經(jīng)費投入一般為一次性,后續(xù)維護管理經(jīng)費不足,只建不管,出現(xiàn)資源浪費現(xiàn)象。三是基地開發(fā)利用不夠。一些基地只有上級領導來調(diào)研時才對外開放,平時大門緊閉,投入產(chǎn)出比低,資源浪費嚴重。
家族傳承模式以家族為基本單元,以口傳親授的形式進行傳承,在廣西各地都有存在。特別是民歌和一些特殊技藝,如上刀山下火海等,在民間大都是父傳子的傳承模式,山歌、繡球等都是母傳女的家族傳承模式。馬山縣的加方鄉(xiāng)的扁擔舞,就是傳承人莫菊花在家族中傳授的;馬山里當鄉(xiāng)的酒壺歌,也是以家族的形式傳播的。
一是父傳子的形式。一些民間文化藝術帶有神秘色彩,有些甚至與一些巫術相關聯(lián),這些巫術往往只是在家族中傳播,輕易不外傳,并以家族父子叔伯等組團外出演出獲取經(jīng)濟收益。二是母女相傳,如苗族的蠟染技術、女性山歌等,都是母女相傳或是族中女子相傳。三是混合傳承模式,一個家庭中不分輩分都參與到一項民間文化藝術的傳習中來,形成家族男女老少齊參與的局面。
一是在一定的家族成員中流傳。一些家族傳承把民間技術當作經(jīng)濟來源,不愿意形成競爭,技藝輕易不外傳,輕易不表演,這也造成了一些技術流傳不廣,有些甚至滅絕的現(xiàn)象。二是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麼公的定雞法,上刀山下火海,壯族道德經(jīng)傳揚歌等,都帶有神秘色彩,神神秘秘。三是家族傳承一般都在山旮旯中,技藝傳播途徑少、社會影響力小。
一是影響范圍小。家族傳承一般在小眾范圍內(nèi)傳承,影響力非常有限。這種民間文化藝術,要大面積傳播基本上不可能。二是容易失傳。傳承人如果沒有繼承人,這種民間文化藝術就會技藝失傳。三是帶動能力弱。家族傳承模式只在宗族中傳承,不可能帶動更多的人參與。
專業(yè)隊伍傳承模式以各級文化館為陣地,組建專業(yè)化傳承隊伍,開展民間文化藝術傳習活動。專業(yè)隊伍傳承具有教學功能和演出功能,教學功能主要是到鄉(xiāng)鎮(zhèn)文化部門和村屯文化演出隊進行輔導,從而實現(xiàn)傳承;演出功能則是參與各種官辦或商業(yè)演出活動,從而擴大民間文化影響力,也實現(xiàn)一定的經(jīng)濟收入。廣西桂林市永福縣的“彩調(diào)”、梧州市岑溪市的“牛娘戲”、玉林市博白縣的“桂南采茶戲”等,都在文化館中組建有傳承隊伍,這些文化館是由藝術團隊伍演化而來的。
一是開展教育培訓實現(xiàn)傳承。一般地,地方文化館中的演出隊,都是地方上民間文化藝術的教學者,各個鄉(xiāng)鎮(zhèn)、村屯,各個學校開展文藝活動,都到文化館請民間文化藝術教師進行輔導。二是培育專業(yè)人才。每年各地方文化館都招聘一些新的演員從事民間文化藝術表演,通過培訓新的學員,實現(xiàn)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三是通過演出,擴大民間文化藝術影響力,實現(xiàn)民間文化藝術傳播。
一是專業(yè)性。專業(yè)隊伍傳承的最大特點就是專業(yè)性,由專門的隊伍來進行傳承,這樣能使民間文化藝術傳承更容易持久存在。二是官辦性。文化館是事業(yè)單位,具有官辦的性質(zhì)。官辦的特點,就是傳播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政府要求文化館開展教學和演出,一般都開展得較好。三是系統(tǒng)性。專業(yè)傳承隊伍對民間文化藝術長期進行理論作實踐研究,對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
一是容易失去民族文化的原生態(tài)性。一些民族文化深藏于大山之中,具有很明顯的原生態(tài)性。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專業(yè)傳承隊伍對民間文化藝術進行改造創(chuàng)新,這樣容易失去民間文化藝術的原生態(tài)性。二是容易失去民族性。一些傳唱式的民間文化藝術,都是用本民族語言來演繹的。專業(yè)隊伍傳承為了迎合市場需求,一般都對民間文化藝術進行改造,采用普通話來演繹,這就容易失去其民族語言演繹時特有的韻味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