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展虹 廣州工商學院
針對學能研究,中國在80年代中期以來對有關專著、論文,專家研討會查考,對基本學能研究主要分為兩大趨向,“聽說讀寫四分說”把聽、說、讀、寫,作為基本學能內容和“布盧姆目標分類學”[1]。吳剛在《小學生學習能力發展性評價標準》中提到,學習能力簡單說就是學習的潛力,其中包括了聽、說、讀、寫、計算、思考等基本學習課業的能力,對學生來說就是最基本的一個學習能力。評價這個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可以從學生平時上課情況,課后作業,平時考查等方面了解。謝國生認為良好的學習能力是一種綜合性能力。他認為基本的學習能力主要包含了感覺動作能力、知覺動作統合能力、符號閱讀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自我監控能力以及觀察、注意、記憶、理解、計算、表達、操作、交流與合作等基本能力。
從中國學能研究趨勢和林崇德教授提出的學科視角出發,從現實角度考慮,小學生的主要學習科目為語文,數學,在語文科目中,聽、說、讀、寫四種能力是語文學科的一般能力,在數學學科中的一般能力指的是運算和數的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和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綜前人對基本學習能力理解與本文研究目的的基礎上,將基本學能界定為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主要包括了聽、說、讀、寫、算五種基本能力。
聽知覺能力。一般指的是學生獲取學習信息的能力,通常下聽覺信息和其它統覺系統是相互聯系的,如果聽覺信息與大腦各層其它感覺不統合,就難以聽懂對方說的是什么意思,也就難以理解學習內容是什么意思。聽的能力指的是如何獲取有效信息,聽覺能力辨別差的學生,在學習上反應可能就慢一些,詞匯理解,服從指令方面較弱;辯音能力、組織語言能力,組詞造句能力、評判能力、反饋能力較差,主要表現在:需要老師重復多次問題的題目,聽不懂課堂內容需要老師再進一步解釋說明,或是將一些同音字相似發音的字互相混淆,無法聽從指示,在聽寫生字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難。
說話能力。指的是學生在面對學習中的具體問題情境時,可以調動自己已有的經驗,通過識別理解、轉譯重新構造、組織表達,簡言之就是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從而表達出自己觀點結論的能力。說話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在各個領域上都表現出其重要的作用,《語文課標》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該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因此說話能力是小學生應具備的一個基本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口語,語法,表述經驗,表達思想,交談能力等。
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指的是學生對閱讀材料的認知、理解、吸收和應用的復雜的心智過程。閱讀能力是極為重要的一種能力,有研究表明,一般兒童接受閱讀時間較早,其語言能力就發展得較好。如今閱讀在信息化的今天已經成為接收信息來源的一種重要渠道。閱讀能力指的是對文字的領會和解釋能力,其中包括了對信息的理解分析、概括、綜合和應用。小學生在閱讀方面存在的困難主要表現有:閱讀速度慢,需要逐字閱讀或用手指作為輔助,學習拼音困難,無法理解閱讀材料等。
書寫能力。書寫能力是一種由形象記憶到空間思維的心理活動,它是一個認知加工的過程,書寫能力和知覺加工能力存在相關。除了需要正常的的視覺功能外,還需要運動中樞帶動手來完成握筆,并且在有限的空間中完成精準操作,書寫能力,也是對識字水平的一種檢測。通常表現為:聽寫練習時比較困難,經常寫錯字,漏字,漏斷,漏筆畫以及握筆方式不正確,寫字問題等。
數學能力。《中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對數學能力的描述是:“數學能力成分包括運算能力、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核心是思維能力”[2]。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認為,數學能力的基礎是數學概括,其中包含了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3]。而且數學能力是一種開放性動態結構,本文從以下幾方面了解學生數學能力:學生是否具有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計算的能力,能否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國內外學能測驗的編制主要特點如下:主要用于測量學生與學習活動相關的語言、數量與圖形能力。不僅提供一個總體分數外,還會提供各個分測驗的分數,換言之就是提供一個反映能力狀況的總體指數和幾個反映不同能力側面的分量表指數。最后學能測驗包括多個相互銜接的學習水平,提供適合該階段發展的大致條目。
綜上對學生基本學習能力的理解,將基本學能測驗理解為:通過對學生基本學業能力來測量評估其在不同學習方面的優劣的一種測量工具,其中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主要包括為,聽、說、讀、寫、算五種基本能力。問卷旨對學生的評估,認識到學生在不同學習能力方面的優劣,問卷內容是以學習活動關系最密切的能力方面,它是對學生基本學能的測量工具,所以問卷對學生的學業能力的評估以及學業指導更具有針對性。
目前國外會把學能測驗與學業能力傾向測驗作為評估學生基本學能的基本工具。國外常用的學業能力傾向測驗有:學業評估測驗(SAT),區別能力傾向測驗(DAT),多維能力傾向成套測驗(MAB)等。
國內多地把學能測驗等同于學科能力傾向測驗。學能測驗主要適應于高中及相應水平的畢業生,考查考生記憶、理解、分析、綜合、觀察、推理、閱讀、文字表達、資料判讀、以及解決問題等能力。香港教育署在1964年便開始對中小學生進行學能測試,到2000年開始學科能力評估將取代學能測驗。
我國對學能測驗的編制和研究起步較晚,對學生基本學能測驗的認識較為不足,目前多以學生成就測驗或教師的主觀評價來鑒別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葛大匯認為一般學能測驗就是學習能力傾向測驗,他認為學能測驗具有預測性,在現有認知范圍內,通過學生現有的成績,去預測他們在以后學習方面具有的潛在能力以及學習發展能力。天津考試院在2007年開發出針對小學階段的高質量考試項目―小學基本能力測試項目。此學能問卷是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為藍本,開發的一套標準化成就測驗。并通過廣泛的實驗施測形成了信效度較高的測驗[4]。林傳鼎和張厚粲根據澳大利亞教育學會編制的《學習能力測驗》進行改編,編制了適用于小學六年級畢業生的《少年兒童學習能力測驗》。隨后張厚粲教授在1993年又編制了《學能測驗》,此測驗適用于測定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的一般學習能力,此問卷在一定程度上可預測他們在初中一年級課程的語言和推理能力。該測驗是一種團體測驗,整個測驗由三個分測驗組成,即找同義詞、算術推理、語言類比。張月娟等人針對中學生基本學習能力進行測量,初步完成了《中學生基本能力測驗》。劉梨梨在原四到六年級學習能力傾向測驗的基礎上完成了五到六年級學習能力傾向測驗。也有很多是根據學科分類編制的學習能力傾向測驗,例如陳方在2006年編制了《三到四年級數學能力傾向測驗》為學生學業評估發展咨詢提供了有效的測評工具,石夢良編制的小學生言語學習能力傾向測驗,通過研究表明此測驗能很好的預測小學生語文學業成績,為小學生語文學習評估提供了良好的測評工具。
學能測驗雖作為評價學生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方式,但是并不能成為唯一準則,亦可從學生平時學習成就測驗與教師平時觀察,家長信息反饋等多種渠道從而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出進行綜合評價,增加其可信度。
通過國內對學困生學習行為問題的研究能夠及時發現中小學生基本學習能力或技能方面的困難。學能問卷是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篩查的工具,目的是為其提供教學幫助,對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具有輔助功能,并為后續干預教學提供有效依據的工具,因此對學能問卷的研究具有一定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