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明 大連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
我國的船舶制造技術在近二十年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船舶制造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國內外訂單明顯增多,而支撐我國船舶品牌力量,確保船舶工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的,就是船舶的質量,質量是確保正常航行與乘客安全的首要條件。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還要做好成本控制,在價格與利潤上掌握主動,促進行業企業的順暢運作。
(一)質量管理。船舶制造項目涉及的內容眾多,要打造高品質的船舶,就必須綜合考慮,系統管理,提升管理的效果。一是高度標準化認證體系的完善。船舶制造中生產的各項數據都需要質量認證體系來支撐,不但需要企業內部有專門的、人員完整、專業性極高的質量管理部門,還要依托專門的質量監督與認證工作,進行外部的檢查檢測。二是加強各項技能培訓。船舶制造的專業性很強,各個層面都需要技術過硬的員工,尤其是在技術工人方面,需求很大,但供給不足,另外,質量檢測與監督人員要從技術骨干里挑選與培養,因此,人才培養與培訓的工作十分重要。三是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船舶工程的工作復雜,周期長,因此,質量管理需要先進的科學技術做支撐,尤其是在信息管理方面,需要實時監控、大數據分析、問題倒追等等手段來實現對質量的控制與檢查,另外,智能化的生產工具的應用,也可以將各種數據及時的進行反饋,能夠更及時準確的反應問題。
(二)成本控制。成本管理對于船舶制造業來說也十分重要,與質量管理相輔相成,注重質量的同時也要注重成本,質量要過關、過硬,也不能以犧牲成本為代價。造船周期長,設備多,參與人員多,成本開銷大,節支降耗一直都是船舶工程重點研究的問題。主要的成本管理內容有以下幾點:一是具體意義的成本管理,相對于收益利潤來講,成本是測算利潤的不可缺少的環節,一般在于固定成本支出與可浮動成本的支出,也包括了機會成本等等,具體意義上的成本能夠清晰的核算企業所得,是員工收入、企業發展的重要指標。二是戰略意義的成本管理,戰略成本管理上的成本則難以量化,在時間上也要跨度的大一些,例如,與企業或是行業的戰略布局是否合理,在競爭市場上是否做到占有主動,主要是符合大局需要方面的成本管理,通常不能以金額來計算。三是社會意義上的成本,船舶制造屬于國家重點的大型工業領域,代表著國家的技術水平,也保障著人們的生活,而在制造過程中與投入使用過程中,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或是對生態環境有了損害,都會擴大社會上的影響進而影響企業的發展,這部分成本也需要充分考慮。
(一)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一是質量管理的科技含量還不夠高。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傳統的質量管理方式比較。有了很多新的問題與新的辦法。檢測質量也不僅僅局限于最后的下水實驗與模擬實驗,在某個功能系統的生產環節就應該充分的利用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工具,一道道把關,來檢測工序中的質量問題。二是質量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需要提升,質量管理人員不但要專業精通,還要懂得統籌,懂得管理。要從全局的站位上來看問題,提高站位才能更好行駛管理權力,但是往往培訓教育體系以及人才的培養制度跟不上,使得質量管理人才較為短缺。三是源頭控制辦法不多。零部件的制造廠商的質量管理與認證需要更加權威,才能為后續的工作打好基礎,這需要整個國家、社會的工業水平與技術水平達到相適應的標準,也需要質量認證體系跟的上市場與社會需求。
(二)成本控制中存在的問題。一是節支降耗難,船舶制造涉及到的部門、車間眾多,包括一些外包的機構、廠家。生產成本與材料購置等等成本不容易控制,加上人力成本越來越高,從賬面來將成本控制下去就會有顧此失彼的奉獻。二是隱性成本不容易測算,對于經濟波動、合同風險、法律風險等等一些財務賬面上看不出來的隱性成本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船舶制造是否能夠順利進行,例如出口至某個國家的大型船舶,也收到該國的經濟實力與政治環境的影響,風險造成的成本不容易控制。三是戰略成本管理較為薄弱。人們對成本管理往往停留在財務能顯示的成本上,而忽略了成本控制對企業或是行業的重要意義,短期的成本支出與戰略管理薄弱也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三)質量管理與成本管理的關系處理不清。質量管理與成本管理存在著相輔相成的管理,不能因為要提高質量而把成本控制放在較弱的地位。質量與成本往往共同決定著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質量優價格低的產品更受青睞,因此要在確保質量的同時,足夠的考慮到成本控制。
船舶制造業涉及的生產單元與聯系單位眾多,管理人員要統籌抓好質量與成本并不容易,做好質量管理同時兼顧成本,要在企業整體的戰略框架下,處理好提質與降耗的關系,事關企業的長遠發展。一是質量管理要充分依靠科技手段,要在生產與質量檢測中提高科技含量,依靠信息技術、大數據、自動化的設備去實現人力達不到的質量檢測水平。二是權責更加的明確,質量管理說到底是人的責任,生產線的層層把關審核,質檢部門的檢測認證,每個環節都不能疏忽,解決權責問題就是要做好銜接,抓好中間地帶的責任明晰,有效的實現質量控制。三是成本管理要與質量管理有效的結合完善。要把成本管理與質量管理都放在戰略管理的重要位置,找到良好的銜接點,避免不必要的花費,杜絕浪費的同時,抓好質量提升與風險管理,絕對不能顧此失彼與粗線條管理,進而形成良性的制造生產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