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芳 李佳欣 魯勇兵河北經貿大學
(一)學習教育缺少指導。經調查,學習成績一般的農村留守兒童占40%,20%的兒童學習成績較差。由于多數留守兒童的監護形式為隔代監護,即孩子多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顧看管,而這些老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難于對孩子進行學習輔導;又與孩子年齡差距較大,溝通障礙明顯。另外,祖父母們還要照料各種家庭瑣事,種種原因,使得其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缺乏關注監管,進而孩子的學習成績進步困難。
(二)情感和心理教育缺乏。經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格和心理狀況存在諸多問題,他們之中普遍存在情感發育不良的現象,主要表現為自卑、易怒、不善于與人交流及缺乏安全感等。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貼身呵護而更敏感脆弱,他們渴望被關懷被愛護,因而也常常有種被拋棄的感覺。
(三)安全教育不強。留守兒童本身安全防范能力和意識比較薄弱,而又因父母外出打工無法得到細致的關懷與照料。因此,農村留守兒童較缺乏安全教育,也缺乏有效有力的家庭保護,面臨著成長風險和安全隱患,溺水、交通意外、被拐賣等安全事故層出不窮,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日漸突出。
(四)道德行為缺乏管教。農村留守兒童基本由祖輩老人看管照顧,在此隔代教育中,老人們投入大部分精力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而對于其日常良好習慣的養成和思想意識的發展并不能進行及時的關注與引導。基于此,當兒童行為失當或出現道德裂縫時,監護人不能及時給予糾正與正確引導,甚至導致后來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
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系統的分析。
1.監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家庭教育意識。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為隔輩親屬,平均年齡較大,文化水平較低。他們更多關注兒童的衣食住行,在學習道德教育等方面缺少引導監督。盡管有心輔導孩子學習,但文化知識能力不夠,也心有余而力不足。2.家庭溝通較少,留守兒童易產生心理障礙。父母長期在外務工,與留守兒童相處時間短,交流溝通少,感情疏遠;而祖輩監護人與兒童年齡差距較大,又因文化水平較低,生活瑣事忙碌,對留守兒童在情緒情感方面的需要常常不夠重視。長此以往,留守兒童易產生自卑、易怒和與人交流主動性差等心理障礙。
1.學校教育力量缺乏,教學難度大。由于農村經濟、交通等多種條件限制,農村學校的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極其缺乏,這大大增加了教學難度,也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教育質量的提高。2.學校教育不到位,未對留守兒童采取針對措施。學校教育往往針對受教育者的共性,沒有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個性需求。農村學校教育理念依然是注重升學率,而忽略了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教育沒有緊密聯系家庭教育,為留守兒童學習成長創造健康環境。
1.農村社會教育和學習氛圍缺失。造成農村社會教育和學習氛圍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多為隔輩老人,平均年齡較大,文化水平較低。其次,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局限在學校,并沒有涉及廣大農村社區。最后,眾多留守兒童幾乎沒有自我學習的意識,更沒有自我學習的習慣。這三方面的因素相互交織,制約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發展。2.社會教育扶持的缺乏。目前社會為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受教育的幫助機構太少,受農村地區經濟文化條件限制,社區教育服務體系幾乎空白。
1.政府層面: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扶持力度,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費,完善針對留守兒童的相關法律法規并加以實施。各級政府應該嚴格依法辦事,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為無人寄養的留守兒童建造住宿場所,當地政府不斷完善地方教育設施與條件,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鼓勵學校老師對孩子以更多的關懷與理解,讓孩子茁壯、健康成長,不斷降低“留守兒童”的輟學率。
2.家庭層面:小學初中時期是孩子學習新知識的階段,身邊的監護人應該時刻正確引導和帶領孩子學習更多知識以及生活經驗。“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不可避免時,應盡量降低孩子母親的外出率,母親可以給與孩子關愛與理解,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生活學習場所,培養孩子更高的情商及生活經驗。如若父母均不在孩子身邊,要保持和孩子的緊密聯系,了解孩子心理需求,讓孩子少些寂寞無助,多些關懷與自信,與學校老師密切聯系,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教育情況,對孩子起到監督的作用。
3.學校方面:學校應該關注留守兒童,關注“留守兒童”與普通學生的差異以及其內心的獨特性,關注“留守兒童”內心真實的渴望與需求,提高其學習積極性與自信心,培養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學生。學校應該轉變應試教育的觀念,不短完善農村教育體系,將學生的幸福感與心理健康成長放在第一位。不斷提高教師專業素養,使得教師有更加合理完善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班主任應該對留守兒童給與更多的關懷與關注,經常與其父母溝通,作為班主任,不僅要保護學生的安全,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學習和生活等多個方面,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
4.社會方面: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目前社會較為關注的一個問題,政府應該采取相關措施促進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減少父母遠離孩子情況的發生,讓孩子有一個更為完善的學習環境,受到良好的教育;加大社會宣傳,進一步加大社會各界人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對于無人看守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政府加大農村學校寄宿學校的投資力度。完善社會服務功能,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多重結合的完整的幫助留守兒童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