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錚 吉化第一高級中學校
執業醫師是指依法取得執業資格,經注冊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執業的專業醫務人員。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醫師作為一種特殊職業,都需要經過嚴格培養、取得特殊許可證之后方可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總結來看,執業醫師培養的主要目的是使其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較高的臨床技能。由于執業醫師的培養與當地的醫學發展歷程緊密相關,因此不同國家在執業醫師的培養上存在一定差異,本文就結合文獻,對中美兩國執業醫師培養模式及特點進行梳理,比較分析兩國執業醫師培養特點,為我國醫學人才培養提出自己的思考。
美國執業醫師制度發展歷程。美國作為西式醫學教育的集大成者,其職業醫師的準入和培養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早在1902年,美國醫學及醫學教育界就開始探討設立全國統一的醫師執業資格考試的可能性,這一年被認為是美國執業醫師開展的開端之年,12年后,美國職業醫師資格考試委員會正式成立。至此,美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制度慢慢在全國發展。從1922年開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制度包括基礎學科試題、臨床專業試題以及床邊口試題。到1994年,美國建立了全國統一且唯一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制度。現階段,美國已經建立全方位完善的執業醫師培養模式[1]。
我國執業醫師制度發展歷程。中國西醫學發展相對美國較晚且不成熟,從1866年第一所西醫學院博濟醫學堂(今中山大學醫學院)創立算起也只有不足200年的歷史,近50年才相繼建立了一批專業醫學院,開始走向規范化培養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醫學教育事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在培養模式上,形成了專業及學歷層次較為完整的培養體系。1998年6月26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2],這一法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執業醫師制度的正式建立。該法律首次以法律文書的形式對醫師的概念進行定義。《執業醫師法》的出臺實施,對加強醫師隊伍建設、提高醫師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保護人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美國的醫師培養道路一直以嚴格著稱,首先來說,美國專業的臨床醫學培養從碩士研究生開始,這要求學生需先完成4年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習并取得學士學位,再通過醫學院校準入考試(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MCAT考試)之后,才有機會進入醫學院校深造,最終留下的大都具有優異的成績。在完成3年碩士研究生以及3年博士研究生的學習之后,才可參加美國職業醫師資格考試[3]。可以說,美國的醫學生準入選拔是“優中選優”,優秀的生源加上完備的醫學教育為美國培養了一批頂尖的醫學人才。相較之下,我國現階段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醫學生培養模式,除去常見的5年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還有八年制本碩博連讀,以及中醫學的7年制本碩連讀等,此外部分院校甚至還設有3年制大學醫學專科專業。
美國的醫學教育體現的是精英化教育,層次較高。而我國的醫學發展起步晚,建國初期急需醫學人士,所以專業的門檻一降再降,甚至出現了臨床專業從事法醫學專業工作,這也最終導致了中美醫學教育起步的位點不同。此外,中國更強調是普適化教育,更加注重覆蓋高中低不同層次地方的需求,這也導致了一部分能力較差的人通過專升本的方式也進入了醫師行業,使得這個行業魚龍混雜,水平參差不齊。
課程設置方面,美國要比中國更加注重實驗課,他們認為實驗課的效果要比單純的理論課程學習的內容要多,效果要好。所以美國的實驗課時要遠多于中國,資金投入要大于中國[4]。在中國,很多知名的教授都是坐鎮階梯教室,教授理論課程,而實驗課程多交給年輕的、資歷較淺的新老師磨合實習,培養能力,而美國的設置卻恰與中國相反。這也正是中國學生動手能力較差的原因,他們需要在后期實習的過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來練習操作。在課堂互動方面,美國的課堂互動要明顯多于中國,在中國的課堂上多數情況下都只有教授一人在唱獨角戲,除非教授提問否則學生很少發生。而美國的課堂上多見師生之間的互動,有些學校甚至每名學生的桌前都裝有提問按鈕以方便提問。
臨床實習上,美國教學實習也與中國的不相同,在實習過程中,學生要經常跟著老師進行給病人診斷,但都是由他們進行整理并給出一些合理的解決方案和治療意見,并說明給出的理由,這個時候老師就會給實習醫生一些建議并評論,這是他去到做實習醫師最大的不一樣地方,在中國,都是學生跟著老師進行診斷。由上級醫師進行確診后,讓實習醫師進行筆記,實習生多數的工作也就是打打下手,如果自己不爭取機會學習技術,很難有很大的飛躍,這也正體現了美國對實驗操作和獨立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
無論多么優秀的學生,如果想要成為一名執業醫師,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在美國任何想要在美國執醫的人都必須通過由美國聯邦醫藥協會(Federation of State Medical Boards(FSMB))和美國國家醫學考試部(National Board of Medical Examiners (NBME )主辦的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美國對醫學生核心能力的認知領域的目標要求用多選題評價的方式,主要對臨床技能、溝通技巧等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考核[5]。考試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基礎知識,主要包含人體解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病理學、藥理學和生理學等等,這些知識都是未來行醫過程中都需要用得到的基本常識。第二部分clinical knowledge(CK)和clinical skill(CL)兩個考試,CK主要是考察臨床醫學能力,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等,不同科目試題混合,綜合性很強CS則為問診模擬考試,考察學生的問診能力,從接觸患者到確診的整個過程進行打分。第三部分就是對能力的綜合考察了。中國的醫師考試要求考生為本科以上院校畢業并實習滿一年的或專科院校畢業取得執業助理醫師件大學專科實習滿兩年和中等專科實習滿五年者才有資格申請。考試分為實踐技能和筆試兩部分,實踐技能考試采用多站測試的方式,考區設有實踐技能考試基地,根據考試內容設置若干考站,考生依次通過考站接受實踐技能的測試。每位考生必須在同一考試基地的考站進行測試,筆試考試時間為2天,分4個單元。相比較,美國醫師考試的入門要求要遠高于中國,其醫學專業畢業的學生最低也為碩士研究生,多數情況下都為博士研究生,而中國只要有足夠長的實習期即便中等專科院校畢業,也可以取得醫師資質,者也是中國醫師水平總體上低于美國的原因之一。在考察科目及考試內容方面,中國考試的內容較美國要少很多,實際操作考試只考察了考生在某一方面的技能,在總體的應用方面并沒有專門的考察,問診能力則需要面試時用人醫院單獨再次進行能力的審核[6]。中國考試的點面不全,不能涉及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所需要具備的全部能力,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叉內容和綜合內容較少,考試整體的綜合性較差。
綜上所述,我國職業醫師培養在多個方面與美國存在差異,有我國獨有的特點,但也存在許多不足,這與我國的國情和民情是分不開的。在新時期,我國醫學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學習、吸收國外優秀的培養經驗,不斷豐富執業醫師培養方法,同時要注意嚴格規范執業醫師的準入與發展。此外,在新時期,國家大力推進科教興國戰略,教育體質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如何將這些國家規劃在執業醫師培養模式中體現出來,成為推動我國醫學教育向前發展的動力,是醫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