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藝 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一帶一路”是我國全面開放的重要措施,促進了我國與世界各國更加緊密的融合[1]。當今社會,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力量,國家、高校也在不斷加強對人才的培養[2]。隨著世界各國的不斷交流合作,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培養適應國家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是十分重要的[3]。與一些國家相比,我國的鐵路專業在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可以走。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主要集中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改進鐵路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促使我國鐵路專業人才朝著國際化、專業化、復合化方向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我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化教育交流合作也在逐步發展,我國許多高職院校已經與國外院校建立起了合作關系[4]。如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與2016年與俄羅斯交通大學(原“莫斯科國立交通大學”)合作共建中俄合作辦學機構,雙方共享優勢資源,共同培養國際化鐵路專業技術技能人才。自合作辦學機構運行以來,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改革創新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工作勢在必行。
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不斷落實國際化教育合作理念,爭取有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校合作交流。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發現,對于新時代新形勢下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不能單單集中于對專業知識的培養,更應該結合“一帶一路”情況,對沿線國家的相關國情進行學習與了解。因此,學院應當進一步加強與國外院校的交流合作,改進傳統的學生教學培養模式,根據學院自身情況和國家未來發展方向,制定科學合理的改革方案。
高職院校是國家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個重要單位,專業課程安排和選擇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前提。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在鐵路專業教學方面已經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目前,學院在鐵路專業課程安排和設置上是較為完善的。但是,國內外交流合作已經逐漸成為趨勢,為學生提供外語學習課程,促進學院鐵路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國際化課程的構建,是目前急需研究的內容。結合學院多年積累的對外合作經驗,認為可從外語學習體系、理論實踐體系2個方面進行考慮。
1.外語學習體系構建
“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各行各業與國際合作交流日益頻繁,語言相通是交流的前提,對于高校間國際合作辦學項目或機構來講,語言學習培養體系的構建則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學生更好地學習國外先進知識的重要基礎。目前,鐵路專業的外語學習培養體系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精選教材。充分借鑒俄羅斯優秀的純俄語教學教材,將國外教材與本土教材相結合,使教學內容達到最優;(2)營造雙語學習環境。學院開設俄語口語課程、“俄語角”和其他“第二課堂活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3)加強兩校學生的交流。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與俄羅斯交通大學每年分別互派10-15名優秀學生到兩校進行學習交流;(4)舉行專家講座。學院定期邀請鐵路專業的國際知名專家到學院開展講座,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
2.加強實踐教育
在以往的高職院校鐵路專業教學過程中,理論教育較多,實踐教育較少。而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實踐課程較少,則達到這一目標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國內、外院校已經越來越重視實踐課程教育,用人單位也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教育合作要求下,高職類院校鐵路專業應當安排盡可能多的實踐課程,根據鐵路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建立不同的實踐基地,將學生在課程中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課程相結合,加強學生對專業的深度理解。爭取做到“理論”和“實踐”兩架馬車齊頭并進,以此,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保證學生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需要滿足普適性和特殊性要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人才培養合理定位。普適性是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應當順應時代要求,滿足用人單位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遵循高職院校教育、學生身心的發展規律,全面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特殊性是指學校應當尊重每個學生的特性,不同地區的生源所處的生長環境、文化習俗具有較大的差異,應當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我國各地區的地緣優勢。
“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可以嘗試開放辦學模式,政府、企業均為“一帶一路”戰略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招生已經日益大眾化,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享受高職教育,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掘社會服務功能,建立與政府、企業合作辦學的模式。在與政府的合作中,高職院校應當主動對接當地教育部門,結合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將知識轉換為解決問題的工具,積極服務社會。在與企業的合作中,可以考慮與企業共建,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環境,同時,也可針對企業需求,精準培養定向人才。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力的評價往往是根據考試成績,但是,一次考試成績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對的專業知識的掌握,以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缺少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以及學習態度的評價。因此,合作辦學框架下,需要對學生能力評價體系進行改進。
構建動態評價體系,應當以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在傳統考核中,教師是評價主體。那么,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可以采用“師生互評”、“同學互評”等模式,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師生、同學之間均應該吸收對方的意見,雙方互相了解,最終的考核成果也是學生能力的最終反映。采用單一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價具有較大的漏洞,難以充分反應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需要構建多元評估體系[5],針對高職院校的鐵路專業學生采用多元的評估進行考核。例如,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在傳統考試成績評價的基礎上,增加了學生實踐成績、語言第二課堂表現等方面,以此作為學生的考核依據的補充,在實踐過程中可以更好看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同時,學生的學習態度也需要是一個重要的評價標準。因此,在考核過程中需要建立多元評估體系,最終的成績應當是學生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綜合反映。
“一帶一路”建設對高職院校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緊抓機遇,積極探索,不斷加強與國外院校、企業的交流合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了適應“一帶一路”建設潮流,高職院校必須推行教學改革,以培養綜合素質較強的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結合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發展經驗,從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學生能力評價3個方面對“一帶一路”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出建議,可為高職院校改革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