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昕昕 北華大學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教育。學則生智、不學則愚。福澤諭吉在其晚年隨筆中記述道:世界上絕沒有比教育更重要之事。 然而教育中的男女不平等現象是長期存在的,女子的受教育機會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更是難以實現。在日本,受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影響極深,女性的主要任務就是料理家務和撫養孩子,與外界交流的機會少,而成為大學者的機會則更少。二戰后日本民主思想廣泛傳播,美國教育代表將男女機會均等的原則引入日本。女性有了受教育權、就業權、參政權等權利,促進了女性對教育有更高層次的需求,日本女性接受義務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人數上升。以下主要對明治維新之后三個女子教育改革過程進行主要論述,突出明治維新對日本女子教育發展過程的重要影響,日本政府為女子高等教育提供的保障措施為我們提供思考和借鑒。
日本明治維新后,特別是在文明開化的浪潮中女子教育逐漸被重視起來。日本開始向歐美學習女子教育思想。1871年 7月,新政府成立了文部省。將教育體制作為發展的重要內容,對女子教育問題予以了更多的關注,同年12月文不上班不了設立女子學校公告?!?。在公告當中表明,雖然已經有了男子學校,但是沒有為女子學校做出足夠的準備,所以要開設女子公立學校,無論任何等級,只要繳納費用就可以到學校入學。次年9月,明治政府頒布了《學制》?!秾W制》中規定:“男女平等,應當同等接受高等教育”。新學制的頒布使得日本女性保障了女性的受教育權利。1874年8月東京建立了日本第一所女子師范類學校。1899年8月頒布《私立學校法》,允許建立私立學校。并且日本有許多的教育家,積極的半夜女子學校,舉例說明津田梅子創辦的女子英學書、成瀨仁藏創辦的日本女子大學校(現日本女子大學)、新渡戶稻造與安井哲創建的東京女子大學等,為女子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機會。由此可見在明治維新之后,日本的政府大力的。提倡女子應當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來自民間有識之士自發創辦的私人學校。1935年,日本相繼成立了48所女子高等學校,其中日本政府成立的國立學校有兩所,地方政府所成立的學校有六所,私立成立的學校有40所。。1945年日本戰敗前,女生受高等教育人數最多時,女大學生有 206名,女子專門學校學生 35000名。 女子在同齡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占1.2%,但比 1895年的不到 0.1%和1905年的 0.1% 已增加很多了。 說明女子高等教育呈緩慢上升的趨勢逐漸發展。
1945年12月,日本在《女子教育刷新綱要》中提出“男女教育機會均等以及教育內容統一”的教育方針,采取向女性開放大學高等專門學校的課程等措施,促進了日本女子教育的第二次改革。1946年公布的《日本憲法》與1947年頒布的《基本教育法與學校教育法》中明確規定教育不該有所差別,力求男女在受教育權利的平等。女性高等教育權利得到了法律的保障,結束了女性在教育上的不平等地位。戰后的大學以四年制的大學為主體,但由于戰前的許多辦學機構達不到升格的條件,1948 年開始對舊制各類高校實行改組合并。為了順利實現改組合并,大學要設置管理委員會會長,同年12月,田小六提出了要設置大學兩年制學習的建議書。這次之后短期大學得到了快速發展。在短期大學成立的初期,男女比例分配上男生多于女生,男生占總數大約60%。1970年,男生的比例已經不足20%。1978年短期大學女學生為335000人,升學率為33.5%。女學生占全體學生的比率為41.1%。在學科方面,男生傾向于學習經商、工科等科目,而女生則在文科、師范、家政、護理等科目上占據主體地位。 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后就業率得到明顯提升。1980年短期大學女畢業生就業率高達76%。短期大學逐漸成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教育機構。短期大學在日本女性在較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接受高等教育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日本重視開放性教育的重要性,發展國際化高等教育的成為日本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女子教育事業面臨著第三次改革?!按髮W審議會”在90年代提出關于教育個性化、教育研究高水平化、經營管理活性化的建議。目標旨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社會。大多數女性都逐漸的進入到四年制的大學。在1996年女性進入四年制大學的數量首次超過了短期大學的數量。大學生在校的女生規模在逐漸擴大,2010年女大學生本科生比十年前增長了約20萬人。新入學的碩士生比例也增長了兩個百分點、博士生入學比例增長了五個百分點。2017年四年制的學校女學生的入學率高達50%,短期大學的女子入學率只有8%。 這就表明了日本女性學習意識不斷轉變,短期大學面臨著各種挑戰。在專業方面,1987年日本大學的各個專業女性專業大部分分為:人文專業女生比例約占35%,社會專業女生比例約占16%,教育專業女性比例約占16%,保健專業女性比例約占9%,家政專業女性比例約占7%,藝術專業女性比例約占6%,理學專業女性比例約占2%,工學專業女性比例約占2%,農學專業女性比例約占2%,其他女性比例約占2%,而大學的各個專業男生構成分別為社會科學男性比例約占46%,工學專業男性比例約占25%人。熱門專業男性比例約占7%,保健專業男性比例約占6%,教育專業男性比例約占5%,農學專業男性比例約占4%,理學專業男性比例約占4%,工學專業男生比例約占1%,其他專業男性比例約占1%。 由此可以看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具有了普遍性,但仍在選擇專業方面的局限性比較大,多數都集中在人文教育社會等科目,這就造成了女性就業機會具有狹隘性,進而造成社會就業結構的男女不平等。
回顧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之路,女子高等教育體系逐漸完善,滿足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的同時提高了國民素質,從而使女性在職場上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推動女子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動力,這不僅為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機構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還能夠讓女子短期大學與女子大學在設立之時做到有法可依,從根本上滿足女性個性化需求。我國的高等教育結構不可照搬日本教育模式,要根據教學發展方向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同時,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計劃也需要和社會企業加強聯系,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需求制定人才培養計劃。,使我國的女子教育才能更進一步得到發展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