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四川美術學院
關于當代藝術有關概念,很多藝術家、批評家、美術史家、美學家,甚至哲學家也對其做過不計其數的解讀。對于“當代藝術”這一概念,其是指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的藝術。人們常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需要,給出不同的解釋。其中,藝術思潮往往指的是在某一歷史時期和地理空間范圍內,受當時所在的社會文化運動和哲學思潮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藝術自身的發展,所逐步形成的具有廣度和深度的藝術理論和藝術創作潮流。
本文主要針對藝術家彼得多伊格,談談關于此藝術家所處環境與當時藝術思潮和創作方法論的幾點認識。
為什么談論彼得多伊格,因為面向中國藝術創作者,相匹配的表現方式和媒介倒是層出不窮,但是深層次的語言并不是表面工具和新的媒介的轉變。部分年輕的畫家仿佛找到一種捷徑,他們聰明地從大師和走紅的藝術家的藝術模式中套用一種模式,照搬一種圖式和符號以建構個人的風格。在創作中,大家往往急于去尋找新的形式、新的圖式、新的語言,然后去仿效套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其中也小部分畫家也獲得了“成功”,但中國藝術史上的絕大部分大師早期創作都是有藝術史上的基本的脈絡和清晰的定位,一步步探索出新的語言和形式。
藝術家彼得多伊格的藝術源頭往往離不開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思潮的影響。這場新表現主義思潮最初在西歐的德國興起,隨后影響到整個歐洲大陸,在歐洲也陸續出現學習德國畫家的表現語言的藝術創作思潮,被稱為新表現主義運動。當時在20世紀80年代的聯邦德國由一群藝術家牽頭,如安塞姆基佛、呂佩爾茨、巴塞利茲,等等,其認為架上繪畫從未消亡,提出繪畫藝術應該在前人基礎上再有所創新和發展,打出新表現主義的旗號,以復興繪畫的偉大傳統為己任,而后發展成為影響到全世界的一場藝術思潮運動。
以藝術家彼得多伊格為例,他在早年間倫敦讀書和德國游學時,正是見證了這一偉大藝術創作思潮運動。當時,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展出的“繪畫新精神”首次將德國的新表現主義帶到倫敦,給予彼得多伊格諸多啟發,他開始探索更具個人化的繪畫風格語言,畫面開始呈現出超乎傳統的神秘氣息和異樣感,逐漸也受到歐洲藝術界的關注。
通過分析他的藝術創作方法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彼得多伊格在創作工作時間上,多伊格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間安排時總是猶豫不決,很多作品完成度不高,或在等待續畫、重畫或者被拋棄。經常同一主題或同一作品持續很長時間,最長可達2~3年,這導致他平均一年只完成6~8幅作品。
其次,他的素材來源,往往是從影像藝術轉化而來,或是電影電視截圖,或者攝影作品充當繪畫的原始題材。通常他將圖像經過黑白轉化,不僅色彩上抽離,而形式上也進行拆分和重新組合,形成簡練的輪廓和模糊的視覺形象,并利用想象對形象和色彩進行藝術化加工,進行結構性的重建。彼得多伊格用自己深思熟慮的手“緩慢”地處理、歷史、時間與圖像的糾葛,為其獲得極佳的畫面理想效果而努力。
最后,圍繞他的作品解析,他以一種極有張力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有非常虛幻的顏色和氛圍,藝術家筆下的那些風景顯然不可能在真實生活里出現,但當望著它們時,你會突然產生一種在夢中經歷過的印象。他具有詩人般的氣質,高更水平的神秘的空間結構、野獸派及表現主義的色彩以及超現實主義的某些手法,都在他的繪畫藝術中有所體現,最終形成他所獨有的富于詩意的抒情繪畫表現主義風格。
回到起點,還有要說的是彼得多伊格的早期作品并不成體系,反而碎片化,無邏輯性,這一階段與后期作品風格大相徑庭,它們就像波普、表現主義和拼貼藝術的混合體。說明一點,他早年間有多年大量試錯、練習,嘗試不同風格的過程。我們能看到一個年輕藝術家對于藝術不懈的追求和堅韌。對于畫家來說,應該真正尊重自己的感受,通過用心的體悟和大量的實踐,學習分析解讀藝術史的作品,了解什么是繪畫的最高標準以及內在規律,不斷試錯分析圖像,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才有可能走得比想象中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