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然
四川傳媒學院
為了能夠實現“互聯網+”背景之下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論文會對“互聯網+”的發展背景以及融合趨勢的發展進行剖析。對當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發展形勢進行調研,闡述人才培養發展模式。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出發,闡述在課堂改革過程中具有可行性的教學改革操作思路,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學改革發展提供相關的建議,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互聯網+”顧名思義就是利用信息網絡平臺、網絡通信技術和傳統行業的發展相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產業發展形態。而隨著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網絡已經滲透到我國的千家萬戶當中去,社會的正常進步發展也離不開互聯網的支持。網絡信息技術和社會產業的結合也越來越緊密,“互聯網+教育”更是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尤其是在COVID -19疫情期間,這種教育模式對于傳統的課堂教育發起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為教學改革者以及一線教工人員提供了教學實踐探索的思路和方式。
在當前,以學生為主體的“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發展改革過程中,不斷明確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地位,突破了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活動限制,突顯了“建構主義”教學觀的優勢。讓學生能夠更好學習知識,不斷探究適合自我的學習方法,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對于教師而言,不斷改革原有的教學思路和拋棄落后的教學觀念,針對學生的成長特點制定獨特的教學計劃,有利于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同時具有網絡信息技術的特點與藝術設計的特點,是一種網絡與藝術的交叉型學科。社會的發展對于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擴大,當前針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工作招收職位就有:APP設計師、網頁設計師、新媒體設計運營、數字拍攝、虛擬現實等各類網絡信息職位。主要是從互聯網發展需要全視覺、全界面、全影視、多媒體、精廣告的網絡媒體以及網絡信息產業出發。同時在網絡信息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有技術,還要會創新,能應用,需要具有較高的藝術素質和文化素質的綜合復合型人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作為一個新興的專業學科,在發展初期和中期,對于人才的需求量都是巨大的,據相關的網絡數據調查來看,中國每年對于數字媒體藝術的人才需求大約在十到幾十萬之間。
從當前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師人員結構來看,教師主體大多都是在年齡40周歲及以下的中青年教師為主。這樣年輕化的團隊,對于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和學習的接受程度是非常高的。這批教師普遍具有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能力,也具有網絡信息技術的能力,能夠不斷推動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科的發展,教師對于市場發展的前瞻力和敏銳力是非常強的,這樣的方式有利于“雙師型”教學人才的培養,更有利于數字藝術專業的不斷發展。
“互聯網+”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結合,使得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邏輯識別能力。和傳統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相比,“互聯網+”形勢下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更偏重于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科素質和互聯網思維的培養。而傳統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偏重于對技術應用人才的培養,這樣的培養方式會降低學生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限制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導致學生思維方式被固化,求知欲望不高,學習效果不佳。
“互聯網+教育”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直面市場和消費者的機會,這也成為檢驗教學成果的試金石。依據國家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標準,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需要具備對網絡應用的能力,適應的工作場景大部分基于互聯網,而互聯網環境也為學生提供了龐大的市場和消費者群體。如果能夠合理利用互聯網龐大的市場和消費者群體,將之作為“裁判”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所生產的產品以及所提供的服務進行考核和反饋,將為學生帶來市場最前沿的聲音,引導學生適應飛速發展的互聯網環境和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同時也為學校優化人才培養計劃提供了依據。
“互聯網+”背景下的自媒體藝術專業的發展合乎了信息網絡時代發展的潮流,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大量的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在教學改革過程中,要拋棄既有的傳統的教學觀念,不斷探索新興的網絡技術人才培養模式。還要建立合理的成績評價機制,通過網絡信息平臺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