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糖畫,就是以糖做成的畫,是一種中國傳統手工藝,民間俗稱“糖餅兒”“糖影兒”“轉糖”,其制作技藝精妙,完全依靠糖畫藝人對造型特征的把握和嫻熟的工藝技巧。所用工具僅為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牽絲時就可以用來澆鑄形態各異的飛禽走獸、人魚蟲物等造型了。糖畫藝術風格獨特,蘊含了歷史、美術、地方民情風俗等元素,兼具食用功能和觀賞功能,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糖畫歷史悠久,相傳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其發展在清代到達了巔峰,《堅瓠補集》中有一首詩,真實記錄了糖畫在當時盛行的情況:“熔就糖霜丞相呼,賓筵排列勢非孤;蘇秦錄我言甘也,林甫為人口蜜腹。霉雨還潮幾屈膝,香風送暖得全膚;紙糊閣老尋常事,糖丞來年亦紙糊。”受鴉片戰爭影響,糖畫在部分地區的發展空間遭到了破壞,而四川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受鴉片戰爭影響較小,糖畫在這里得以傳承與發展。
作為民間傳統技藝,糖畫進入了第二批國家級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國家和四川省以及成都市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成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管理辦法》,給予了糖畫政策上的支持。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成立以及“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舉辦,讓糖畫這一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品,走向了世界,有力促進了糖畫的傳承與發展。成都糖畫是祖祖輩輩智慧與技藝的結晶,凝聚了世代的心血,但受市場萎縮、迭代乏力、創新不足等因素影響,糖畫在傳承和發展方面仍然面臨著較大的困難。
隨著社會的日新月異,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今天,包括成都糖畫在內的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受到了較大沖擊,如市場萎縮、傳承人匱乏、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等。為了更好更直觀地近距離了解糖畫及其手藝人發展現狀,本研究小組進行了多次實地調查采訪,并討論分析總結出了目前糖畫發展所面臨的一些困境與機遇。
在調查中,小組成員以成都市為調研重心,訪問過公園、小巷等市區內零散的攤位,也走訪錦里、寬窄巷子、黃龍溪等典型景區,最大限度地調查了解最真實的糖畫信息。以采訪黃龍溪景區某糖畫手藝人為例,以下為部分采訪實錄:
①問:請問您從事糖畫手藝人這一行多少年了呢?
答:都有二三十年了。
②問:您開始學習糖畫的技藝是有什么契機嗎?
答:一是自己感興趣,最主要還是糖畫在我們家是家族傳承,我們家三代都是做糖畫的,從小就跟著父輩、祖輩學,耳濡目染,到現在年紀大了也能當一門謀生的技藝。
③問:那您在學習糖畫的過程中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事情,以及覺得糖畫難的點呢?
答:印象深刻的事,就是在跟我爸學做糖畫那會兒,他的要求很嚴格,每一步都要精準。學糖畫還得有耐心,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有時候我坐不住了想偷懶,被發現了還會被他打,他嚴得很。我覺得糖畫主要是難在熬糖的那一環節,火候、時間都得把控著,還要注意別燙傷。其實對畫工也有一定講究。
④問:糖畫近幾年的發展怎么樣呢?您覺得有哪些原因導致了這種變化?
答:以前我們在公園、學校門口那些地方都擺過攤,后來攤位就逐漸變得固定了,多是在景區里面。其實糖畫發展得還是可以,2008年被列為非遺之后,國家也有扶持政策,作為代表傳承人還會有扶持基金。但像今年疫情原因,出來的人少了,我們的生意也沒那么好做,還有就是之前發大水,漲水淹到了攤位,我們也是受到了影響的。
⑤問:您對糖畫手藝有怎樣的看法呢?
答:糖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是應該好好傳承下去的。但是像現在很多年輕人其實沒那么愿意花時間和功夫去細學,有的即使會這門手藝,也不會把它當作主要的討生活的渠道。但也不是說就沒人愿意學,多數的家傳手藝在傳承,國家也在扶持,我們也還在堅持做下去,老祖宗的本還在!
……
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大多數糖畫手藝人為家族傳承的手藝,有厲害的手藝人,從小便跟著父輩學習制糖畫,12歲就開始在成都街頭擺攤,并加入成都市的糖畫協會,之后更是積極參加與糖畫非遺相關的活動,并在此過程中獲得了“中國非遺繼承人”“非遺之星”等榮譽稱號,也是在用實際行動傳承著國家非遺——糖畫。
由于商品經濟發展和城市管理精細化要求,糖畫的販賣區域被壓縮,糖畫的生存空間也大大縮小。過去糖畫攤主一般是沿街販賣,隨處可停、隨處可見,但是由于城市空間管理的要求提高,糖畫攤位被擠壓到特色景區和小公園等區域。以黃龍溪景區為例,調查顯示,近幾年特色景區的糖畫攤位大多是從景區外面遷移至景區,接受景區的統一管理;而沒有景區、公園等地區的龐大人流量作支撐,未接受統一管理的沿街販賣的糖畫攤位難以生存,變得越來越少。
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的消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開始追求精神消費。但由于精神消費的方式多種多樣,大多數人都追求刺激、新鮮和有趣的精神消費方式,糖畫這種古老的技藝難以取悅大眾。這勢必導致人們對其投入資金的意愿大大降低,進一步導致糖畫的消費市場變得狹窄。目前,糖畫面臨著人們了解意愿和購買意愿低的困境。
糖畫本身也存在缺陷。一是性價比不高,糖畫的材料成本比較低,從消費者角度來說,用相同的價錢去市場完全可以購買到質量更好、口味更佳的糖果;二是糖畫本身的口味單一,在如今的生產力狀況下,各色口味的糖果比比皆是,糖畫的競爭力不足;三是糖畫本身的局限性,必定受溫度和時間影響,要讓糖畫保存的時間和樣式不受影響,其保存方法有待研究。
根據調查顯示,成都地區糖畫傳承的途徑主要有糖畫教學培訓班、家庭傳承、拜人為師、在成都糖畫協會自學這幾種。教學培訓班和年輕人去成都糖畫協會自主學習對糖畫的發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有利于糖畫的傳承與發展,但是其中學習了并且去堅持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數并不多。加之老一輩的人對于手藝傳承要求嚴格,甚至有所保留,老匠人的傳承比較艱難。以黃龍溪糖畫藝人為例,他們大多數傳承了三代,具有從業20年以上的經歷,屬于家族傳承,不傳外人,但家中子女基本不從事糖畫制作這一行業,基本上是后繼無人。當前看來,糖畫不會面臨失傳危機,但是堅持從業的人員數量并不多,后繼無力。
糖畫當前境況雖然艱難,但是其中機遇并存。國家給予政策上的幫扶,當地的糖畫協會也互相扶持。隨著糖畫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不少商家接到了商演、進校園展示等活動機會。培訓機構也為糖畫藝人的就業和糖畫的傳承提供了途徑。具有極大的人流量的特色景區的固定糖畫攤位一方面為糖畫藝人解決了溫飽問題;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極好的宣傳作用。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糖畫,如非遺研學等。糖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人們的視野,人們開始思索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與出路,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勢必也會影響到每一個參與者,提高人們對糖畫的重視程度,這將為糖畫的傳承與發展添磚加瓦。
1.增設簡筆人像專欄
簡筆人像屬于對個性消費的一種營銷體現。在心理學上,個性通常被認為是某個人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它導致個人對所處環境的一致和持續不斷的反應。基于對以上的理解,個性消費表現為一種消費者持續的、穩定的、內在的心理需求,它是消費者的一種消費傾向,使消費者更愿意去購買那些能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即個性)、性格和特色的商品,或者在商品的制造過程中加入自己的設計,甚至整個商品都是在消費者自己設計和想法下完成的,這種充分體現消費者獨創性的生產和營銷模式,極大地提升了消費者的滿足感和虛榮心。由此,消費者可通過自行帶圖或者由糖畫藝人進行現場創作的方式,來達到個性消費的目的,糖畫的圖案也因此能夠得到創新。
2.打造時代記憶版塊
糖畫擁有悠久的歷史,同時,它也有著記錄時代特色的功能。不同時代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糖畫中都能夠得到呈現。例如,常見的花鳥蟲魚,自糖畫產生起便能被糖畫藝人自如地運用于糖畫中。到了清朝,四大名著先后出現,名著中的各色人物也漸漸出現在了糖畫中。在這次的實地采訪中,有糖畫藝人提到在老一輩的糖畫中有偏斗車這一圖案,而現如今已經很少有人畫了。由此可見,糖畫圖案也是時代記憶的表現形式。
具體方法:致力于改造糖畫的轉盤,在轉盤上加入劃分時代的漢字元素,如80年代等。消費者轉到相應的漢字時,糖畫藝人隨機在腦海中挑選代表圖案進行作畫。
所以,打造時代記憶版塊,能重現糖畫承載的時代記憶,也能解決現如今的糖畫圖案漸趨固化的問題,大多數的糖畫圖案也能得到傳承與延續。
由于糖畫口味較單一,糖畫藝人多致力于糖畫本味的制作。創新方法:在糖畫表面撒上可食用的不同口味的粉末;融入其他的粉末狀食物,如堅果類。
第一,平臺推廣。利用網絡平臺優勢解決促銷宣傳面過窄的問題,通過積極利用微信、QQ、微博、抖音、客戶端等新媒體進行宣傳,提高對更多年輕潛在消費群體的消費引導力度。第二,紅人推廣。請明星或網紅來進行宣傳,拍攝小短片,投放大熒幕來增加熱度。第三,故事推廣。為每一個糖畫圖案編寫一則小故事,讓消費者產生情景代入感。
第一,打造糖畫體驗館。打造一個糖畫品牌,即重心在于制作、宣傳、售賣糖畫以及經營由糖畫衍生出的藝術文化體系與其他發展渠道,如顧客現場體驗糖畫手藝、舉辦糖畫展覽館等。重點展現消費者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消費者的主體作用,創新消費模式,由被動的觀看式消費轉為主動的體驗式消費。第二,與農家樂合作。在農家樂進行糖畫演出以及將糖畫與裝盤藝術相結合。
特制包裝袋,一是有利于當消費者無法一次吃完糖畫時,糖畫能夠被暫時保存;二是當天氣炎熱時,有利于防止糖液滴漏。
本研究內容主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糖畫發展現狀以及創新傳承。雖然糖畫發展仍然面臨很多現實問題,但是通過不失文化根基且與時代相結合的創新銷售方式,糖畫市場仍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綜上所述,本研究旨在讓糖畫產業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創新,進而取得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