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雪陽 江南大學
江蘇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省份,得益于地理位置優勢和國家政策傾斜,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較高。然而,江蘇省內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與蘇南地區相比,蘇北地區發展相對落后。由于地區之間發展的差異,蘇北地區承接了很多蘇南地區的產業轉移。產業轉移逐漸成為蘇北和蘇南等地區實現區域經濟協作發展的重要手段。
依據《江蘇統計年鑒—2019》的相關數據,2018年,蘇南五市(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地區生產總值為53956.76億元,蘇中三市(揚州、泰州、南通)地區生產總值為19000.80億元,蘇北五市(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鹽城)地區生產總值為21365.9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方面,蘇南地區為160747元,蘇中地區為115360元,蘇北地區僅為70369元。產業結構方面,蘇北地區的第一產業占比與蘇南地區和蘇中地區相比較高,蘇南地區的第三產業占比相對較高。因此,蘇北地區擁有承接蘇南地區第二產業轉移的巨大空間。
具體到鹽城市,鹽城位于蘇北地區的最南部,和蘇北其他四市相比,地理位置上與蘇南和上海等南部發達地區更加靠近。同時,鹽城屬于沿海平原地區,擁有大豐港口岸,濱海港口岸和鹽城航空港三大開放口岸。因此,與蘇北其他四市相比,鹽城的地理位置更加優越,承接蘇南等地區的產業轉移更具優勢,對其研究更具代表性。
鹽城處于國家沿海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戰略交匯點,位于“一帶一路”節點城市、長三角城市群北翼門戶城市、江蘇沿海中心城市等疊加核心區。作為上海和蘇南等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得益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鹽城近年來承接產業轉移的工作不斷推進。寶武集團2000萬噸級綠色精品鋼生產基地、金光集團循環經濟高科技產業園、中海油濱海LNG等一大批重大項目相繼落戶。良好的港口和公路運輸條件是鹽城市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優勢,因此,擁有良好的交通條件會對蘇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起到促進作用。
從最近五年來看,鹽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從2014年的3835.6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5487.08億元,增幅達43%。近五年來,鹽城市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的數額變化較小,但是占比不斷縮小;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生產總值不斷增長,且第二產業占比不斷提高,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它們也構成了鹽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因此,與這種巨大的轉移空間相對應的產業政策是影響蘇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
蘇北五市中,鹽城和連云港都是沿海港口城市。承接產業轉移,很多都是依托港口構建產業園區,上海、南京和鹽城共建的2000萬噸級綠色精品鋼生產項目便是依托于鹽城濱海港工業園區。因此,蘇北沿海城市應當重視港口建設,依托港口與蘇南等地區共建產業園區,促進產業轉移。同時,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也是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推力,寧鹽高速、鹽通鐵路、滬通鐵路、寧淮鐵路、徐宿淮鹽鐵路等的建成通車將會加快蘇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體系的建設進程。蘇北地區應當充分抓住本輪鐵路建設浪潮,實現突破發展。總而言之,蘇北地區應當重視港口、公路和鐵路建設,全方位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將交通優勢轉化為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
國家層面,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強調長三角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城市層面,鹽城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鹽城市接軌上海“一區三基地”建設行動方案》、《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規劃》等規劃綱要,以政策形式推進產業轉移和產業協調發展的進程。為了做好承接產業轉移的工作,相應的配套政策不可或缺。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政策氛圍。特別是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蘇北地區應當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重點進行科技創新的接軌,讓產業轉移帶動科技創新,同時讓科技創新服務產業轉移。總而言之,蘇北的地方政府應當結合本地實情,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構建承接產業轉移和科技創新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