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爭 趙燕
華北理工大學
合作醫療和醫保都是政府組織和開展的,而這些都是居民資源參與的,其是以個人與集體以及政府籌資為主的醫療互助制度體系。參與對象可以是任何群體,在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背景下,居民的就醫形成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基于此,分析和透視分級診療制度有著重大作用和意義。
其一可以有效避免居民集中就診導致的醫療過度現象,同時還可以進一步環節“看病難”的現象。居民可以到指定醫院進行治療,預防“小病大治”的問題發生,為大醫院提供一定富裕的物質資源。另外,分級診療能夠實現分流分散患者,使不同醫療機構都可以堅守自身職責,在提升診療效率與降低患者等待方面有著極大的優勢;其二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能夠降低居民經濟支付額度,同時還可以減少治療費用的支出[1]。患者在分流之后,非急癥患者可以到基層醫療機構進行治療,其對比大型醫院費用會減少很多。另外,醫療保險也會更加優惠,能夠全面緩解患者的經濟負擔;其三分級診療能夠促進三級醫療服務體系的建立,提升醫療衛生行業的發展,患者可以不出社區就進行就醫,帶動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另外,還可以進一步實現雙向轉診,保障患者可以及時有效的得到救治。此外,還可以使大型醫院有更多的時間和經歷投入到提升醫療技術實踐中。
(一)加強政策宣傳 積極引導居民選擇基層為首診。首先新農合與醫保實踐證明社區醫院可以有效解決普通病情,在減少居民就醫支出方面有著極大的作用,另外,還可以避免出現小病大治或優質資源浪費等問題的出現[2];其次當前居民對新農合與醫保政策存在一定的誤解,這一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政策宣傳力度較差,而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效果潛力較大,但部分居民對疾病病種與補償內容都并不了解,因此,醫療體制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對制度特點與相關內容進行明確,然后對居民進行教育培訓,全面介紹疾病病種與相應的報銷比例等,以此來加強居民對分級診療制度體系的了解,這樣才可以發揮出該制度體系的效果。
(二)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為保障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與實施效果,同時改善居民就醫行為和提升醫療福利,需要健全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與設備條件,在過程中充分加強醫療隊伍建設,發揮出各種醫療功能。首先需要強化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構建完善培養體系,為醫護人員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以此來提升醫護人員的診斷與治療能力。另外,還需要構建合理的薪酬體系與激勵機制,以此來保障醫護人員的收入水平,全面發揮出醫護人員對本職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其次需要引入到先進的醫療設備與醫療技術,切實提升基層醫療衛生硬件設施水平,改善當前基層醫療設備老化和設備不全等問題。
(三)推進醫療保險約束。其一需要構建分級診療報銷比例差異化政策體系,以此來發揮出醫療保險的杠桿作用。如可以依照分級診療制度引導居民先到社區醫院進行一線治療,但應除急診就醫。如果居民越級直接到大型醫院進行就診,那么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降低其報銷比例,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居民嚴格執行分級診療制度[3]。報銷比例差異化政策主要就是根據居民就診方式是否高效且是否符合分級診療制度而設置的報銷比例標準,這種將報銷比例拉開的方式可以在無形中講患者留在基層機構進行診療,這對于中低等收入的居民來講有著極大的優勢,從經濟角度分析,可以直接將居民推進分級診療制度中。另外,還可以融合醫保保險定點制度將慢性疾病定點轉移到基層醫療機構中,然后在此基礎上合理降低支付比例、提升報銷比例,這樣可以使分級診療政策更具有實效性。所以,需要科學制定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和標準,進行試點運行,將其作為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與實施的輔助方式。
其二醫療改革應與社會保障體系相互適應,需要包含社會醫療保險與醫療救助基金以及商業保險等,為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針對于社會醫療保險來件,保險費用通常都由個人、企業以及政府所統籌,其制度體系較為全面,改革的靈活性較大。但針對于社會救助來件,其在改革過程中需要發揮出政府管理作用,社會醫療救助范圍都是一些無經濟收入或收入較少的居民,因為他們難以支付醫保與診療費用,政府就會以自付的方式為其提供醫療救助。在新醫療改革背景下,認證這些人群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其需要與其他政策相輔相成[4]。另外,針對于為這類群體所提供的醫療機構需要構建完善且健全的補償機制,以便實現醫療服務的公平化。此外,針對于商業醫療保險來講,其保險費用都是由居民個人所承擔的,醫療改革需要為其提供相應的發展空間,這樣能夠使商業醫療保險全面輔助社會醫療保障,同時進一步滿足我國居民的多樣化醫療服務要求。
結束語:結合全文,當前,隨著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與開展,各個區域需要借助差異化報銷政策與綜合使用醫療、醫保以及價格等方式來規定病種在醫療機構的選擇要求,積極引導居民正確就醫,使居民可以得到良好的就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