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 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引言: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承擔著處理勞動人事爭議,化解勞動人事矛盾沖突的“防火墻”與“減震器”的重要角色。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有效提升勞動人事爭議處置能力,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工作開展的關鍵著眼點。加快推進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調解工作處理效能建設,需要在仲裁調解工作中更好的融入創新精神,確保勞動雙方當事人合法權益得到有力維護,在發展中尋求和諧,在和諧中促進發展,實現當前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調解工作的有效完善。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市場化的勞動關系成為主導,企業涉及勞動爭議呈現出高速增長趨勢,極大的增加了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壓力,調解成功率不斷下降,仲裁訴訟壓力隨之上升。具體來說,我國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立法定位較低,公信力不足
我國《勞動法》中,對于企業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用詞為“可以”,不具有較強的強制性,側重于授權性,而非義務性,立法定位偏低。這種情況下,企業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屬性為群眾性組織,在組織經費及人員設立方面,依賴于企業,使其喪失獨立性,進而使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當事人對組織公信力信心較低。
2.工會處境尷尬
工作是代表與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組織,其是勞動者利用的重要代表,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的處境較為尷尬,中立性受到質疑。
3.調解人員整體專業能力較低
當前,各級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工作人員并沒有實現統一的管理,其在專業能力上的差異性十分顯著,存在較多的對勞資爭議政策法規了解不透徹,崗位勝任能力較差的調解人員,導致整體專業能力不高。
4.調解協議強制執行力較差
當前,我國調解協議的執行缺乏強制性,主要是自愿執行。雖然,有關規定明確了在支付拖欠勞動報酬等事項中達成的調解協議,勞動者能夠向法院申請支付令,但其執行效果卻不盡人意。
1.仲裁組織機構尚不完善
一直以來,國家頂層設計中在仲裁人員編制統一規定方面都存在缺陷,在勞動人事仲裁人員投入及安排方面存在問題,仲裁組織機構獨立性較差。這導致在很多地方勞動部門中,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工作多是從其他崗位調劑兼職人員,仲裁人員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從而造成基層勞動仲裁工作人員欠缺,不能滿足大量勞動爭議處理需求。
2.仲裁程序及運行機制缺乏完善性
目前,我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實施“一調一裁二審”制度,將仲裁作為解決勞動爭議過程中前置且必經的程序,這對于雙方當事人及時維護自身權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仲裁程序是在綜合考慮勞動爭議特點以及確保各項機制調動充分性的基礎上設置的,以加強對雙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維護和降低法院訴訟發生率。但從實際來看,程序設置反而加重了當事人訴訟成本。
3.仲裁行政化趨向嚴重
當前,我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設在人社行政部門,具有明顯的行政屬性,這與仲裁的基本屬性相背離。勞動爭議仲裁作為勞動爭議處理的前置程序,能否解決勞動爭議問題與當事人的意愿緊密聯系,但仲裁的機構、人員、地點都成是法定,使仲裁決裁更趨向于行政決定。這與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的自愿性、中立性、終局性原則不相符。
4.仲裁過程中財產保全與時效制度尚不完善
仲裁過程中不能做好財產保全,則會阻礙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順利兌現;仲裁申請時效保持時間較短,對于維護勞資雙方當事人合法權益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5.受案范圍狹窄
當前,在勞動者在下崗引起爭議、事實勞動關系引起爭議、現行法規之外勞動關系引起爭議等方面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沒有在受案范圍之內,導致相關法律法規對勞動者合法權益保護 不夠全面。
6.仲裁機構與法院之間缺乏溝通協調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與法院之間具有明顯的沖突性,二者之間尚未形成穩定性和長效性的溝通協調機制,部分地方仲裁機構與法院之間存在互相推諉的現象。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發展與深化改革,我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也進入了改革攻堅時期,在深層次矛盾不斷出現切凸顯的當前,加快推進深化改革,用于創新,積極大膽進行探索實踐,做好體制機制、政策措施以及工作方法等全方位的實踐創新,是完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實際工作中,將改革創新放在加強對落實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發展,增強仲裁服務效能;提高基層組織結構爭議預防及調解能力,發揮協作機制作用;落實一裁終局性,提高終局率,確保裁審的一致性,提高仲裁組織機構公信力與社會認知度;實施案件分類處理,提高時代轉變下新生代農民工等特殊群體訴求適應于解決的能力,等等。加強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的深入探索,總結經驗,以進一步完善工作開展。
開展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調解工作,需要善于抓重點,帶全面。調解仲裁工作開展中,需要將實現勞動關系和諧作為最終目標,堅持相關法律法規為主線,以提質增效為重心,從而提高調解仲裁機構服務能力。
首先,強化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仲裁組織機構的實體化是推進工作開展的重要前提與保障。堅持適應性、科學性、實效性原則,統籌兼顧,合理設置仲裁機構,加強基層仲裁院的整合組建工作,推動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同時,加大投入力度,依法落實仲裁保障經費,更新仲裁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仲裁專業隊伍,實施仲裁信息化建設等,力爭建設具有高效性、公正性、便捷性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實體機構,提高爭議調解仲裁能力,增強機構社會公信力。
其次,推進仲裁工作規范化。開展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工作的核心在于依法依規,也是仲裁工作規范化的重要依據。在開展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工作中,需要加強仲裁組織機構、仲裁程序、仲裁人員行為、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有效增強仲裁工作社會服務能力。
再次,加強爭議預防與調解。牢固勞動關系的和諧性,就需要不斷強化預防調解工作有效性。在工作開展中,根據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思路,加強基層調解組織建設,提高組建率,提升基層組織預防調解能力。開展企業勞動爭議預防調解示范工作,建設完善多維度、多元化預防調解協調工作機制,筑牢預防調解勞動人事爭議防線。
最后,提高仲裁案件辦理質量。完善仲裁案件辦理工作流程,提高辦案流程的規范性、統一性。加強仲裁工作程序化、文書標準化、管理制度化建設,確保案件辦理的程序規范、法律法規適用、仲裁裁決統一。加強各級勞動人事仲裁委員會在工作過程中的監督與指導作用,加強調裁、裁審之間的銜接,提升仲裁效能,為當事人提供暢通的維權通道。
貫徹落實各項工作的關鍵在于領導,重點在于協調。人社部門作為政府在勞動人事爭議處理中的代表,對爭議處理工作發揮重要主導作用。各級人社部門領導需要貫徹落實行政指導與組織辦案、仲裁監督的各項職責,并將相關工作納入到重要議事日程當中。尤其是針對國家最新出臺的一系列相關規定,不斷健全完善“調、裁、審”各項工作之間的協調制度,強化同信訪、勞動關系、勞動人事爭議調解機構、法院等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促進各部門工作合力的形成,從而有效破解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開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源頭性、基礎性以及根本性的難題,創造良好的工作開展環境與條件。加強相關部門“為民服務、創先爭優”等活動的開展,重視調解仲裁專業隊伍作用建設,提高工作人員專業能力與職業道德水平,加強仲裁人員對法律法規的運用能力,同時提高其爭議處置、應急處理、組織協調等各方面的能力,確保仲裁活動的嚴肅性,樹立公正執法的仲裁隊伍社會形象。
結語:作為解決勞動人事爭議的主要手段,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對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完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提高勞動人事爭議處理能力,對于促進社會整體和諧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