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金濤 武漢東湖學院
在進行深刻的研究之前,有兩點我們需要明確一些概念,無論是外資在國內設立的分支機構還是依法成立的子公司或者在國內設立母公司等情形下,只要及營業地在國內都是用國內法的規范進行調整。其次,這里說的監管是對跨國公司進行的監督與管理,這不僅僅包括責任的承擔和義務的履行,還包括對合法權益的保護。
要對跨國公司進行監管,首先就要有依法設立的前提條件作為支撐,而不同類型的跨國公司,在進行設立的時候,也會選擇不同方式的設立方法。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明確在國內的跨國公司有三種類型:
僅僅作為營業地,主要辦事場所在國外。這種類型的情況下,其在國內設立時,其分支機構不具有獨立法人地位,在受到相關國內法調整的過程中,并不處于相應的法律關系當中。如果要對其進行監管,就要追根溯源,至其母公司。
子公司的設立便十分明確的表明,這個跨國公司在國內的組織擁有獨立的法人人格。可以獨立的行使法律所規定的權利,以及承擔法律所規定的相應義務。在此類型當中,國內法對其監管具有一定的優勢。
其公司的法人人格在國內法律層面上是明確的,因此這種情況下,國內法的監管是強有力的。
綜合起來看,這三種類型主要是說明一個跨國公司在國內他是否擁有獨立的法人人格。只要擁有獨立的法人人格,就和國內的公司同德的擁有權利同等的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可以直接使用國內法的規范,無需考慮任何國際沖突規范。
在明確了跨國公司的類型之后,我們就可以適用相應的法律規定來觀察跨國公司在具體的運行過程中,與相關的法律規定是否有沖突,以及相應的法律規定是否在某些方面或某一領域當中存在空白,對跨國公司缺少必要的監管。在這一點上,對于跨國公司的國內法監管。我們首先要明確哪些國內法是主要監管跨國公司的,相應的法律法規由以下幾種:
1.首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和相應的附屬條款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并于1994年7月1日起施行。這部法規自己試行至今面對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不斷的進行著完善和發展,也充實了對跨國公司進行有效監管方面的內容補充,在國內進行正常的經營活動,必須要受到此法規的規范。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及相應的司法解釋和附屬條款
這部法律實行至今,經歷這么多年,也對跨國公司簽署相應合同方面進行了不斷的完善和補充,如今跨國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總是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合同條款,這不僅包括著進出口貿易過程中,跨國公司與其他組織機構簽訂的合同條款,也包括著跨國公司在對內進行銷售生產制造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合同條款。因此筆者認為,將合同法作為監管跨國公司的重要法律規范是很有必要。簽訂合同,履行合同,消滅合同是跨國公司在進行日常活動過程中必然面對的問題。
3.經濟法部門
包括的有證券法、票據法、破產法、金融法、保險法、房地產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等一系列的法律規范。跨國公司在成立伊始,就是以盈利為目的,而經濟法正是用于規定社會經濟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可以說經濟法是對跨國公司進行有效監管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
4.民商法部門中的各種下位法
包括的有物權法,知識產權法,商標法,廣告法等一系列的規范性文件。跨國公司除了進行盈利以外,他還需要通過各種手段來完善自己的組織機構,擴大宣傳等一系列的民事活動。這個時候它就成了類似于消費方的權益維護者。而這個時候,對跨國公司的監管則側重于保護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偏袒,在同等地位的交易雙方,將會追究有過錯方的責任。同樣的這一部分的法律規定也是相當重要的,有必要提出來。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和相關的法律規定
跨國公司如果在國內產生了法律糾紛,同樣適用于民事訴訟法。對跨國公司在從事民事訴訟活動過程中,進行規范性的管理是,是十分重要的,這有利于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解決社會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保證經濟的平穩發展。
對跨國公司進行國內法監管過程中適用的法律規范主要有以上幾大類。筆者認為,這些法律規范可以定性為對營利性活動進行監管的規范和對非營利性活動進行監管的規范。
現已明確了跨國公司的類型,以及能夠對跨國公司進行有效監管的相關法律規范。那么,筆者在此基礎上,以一個跨國公司從成立到運行到最后的消滅為主線,筆者在進行一一對比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以及可能會讓人產生的誤區:
1.跨國公司或其分支機構的設立問題
合同法第191條中,對外國公司做了一個定義,指出外國公司是指依照外國法律在中國境外設立的公司。外國公司在中國境內設立分支機構的過程中,必須要向中國主管機關提出申請,并提交其公司章程,所屬國的公司登記證書等有關文件,在經過中國主管機關批準之后,才能夠向公司登記機關依法辦理登記,并領取在中國境內的營業執照。通常情況下,外國公司設立分支機構和中國境內的跨國公司很容易被國內的缺乏一定法律常識的經營者混為一談。從本質屬性上來講,外國公司的范圍比跨國公司的范圍廣,我國對跨國公司對狹義解釋是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企業,以本國為基地,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從事國際化生產和經營活動的壟斷企業。
2.跨國公司的經營問題
經營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到經濟學當中有關“市場失靈”的規律。商人本著利益最大化的準則,必定會在生產以及銷售過程中產生質量問題、經營缺陷問題、污染東道國環境、侵犯勞工權益等各種各樣的社會責任缺失的問題。在這些情況出現后,國內法中與之相對應的懲罰性規定往往是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合法的判決成為一紙空文,最典型的案例是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案。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公司類型中子公司設立后在責任承擔方面具有獨立性,母公司合法的避開了責任的承擔。在這里筆者認為要想減少類似問題的出現,相應的有權立法機構應當根據所管轄的區域當中,根據跨國公司的具體運營領域,及時制定出相應的規制,做好事前預防措施。
3.跨國公司在國內的滅失問題
企業也是有生老病死的,其中公司的滅失尤其是跨國公司的滅失一般情況下將給相當多的人帶來不幸。最近韓國三星公司決定將中國深圳工廠整體裁撤,瞬間就有320人失業,其中不乏高級管理人員。而對于這種主動向當地工商登記部門申請解散的公司,完全符合法律的相關規定。筆者在這里突然間想到如果上海所有的外資企業(都屬于是跨國公司的分支機構)一致決定撤出中國,那么上海的經濟體系將瞬間崩塌。因為上海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經濟產值來自于外資,至于剩下的那三分之一絕大多數又是外資的上下游企業。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就是這種情況!
為了做好相應的預防,筆者認為法律規定中應當堅定的貫徹立法權的獨立原則,不受制于人,針對特殊情況制定相應的規章。
綜上所述,欲加強我國國內法對跨國公司的監管,需要牢牢地掌控好立法權結合國情,在第一時間,做好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