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超 中信銀行南昌分行
引言: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質量與其經營管理經濟效益的獲取高度相關。近年來,國內金融市場取得顯著的發展成就,信貸業務形式不斷創新,但相較于行業的整體發展,信貸業務風險防控工作還存在一定滯后性。我國金融市場還不成熟,在管理規制上有待完善,強化風險防控能力,是促使信貸業務健康發展的必要途徑。
以金融創新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成為現階段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商業銀行在進行信貸投放策略調整時,需充分結合實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使得信貸結構與產業結構間相互適應,最大化發揮金融服務職能的同時,促進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可持續發展。例如,向傳統機械制造類企業、項目提供專項技術改造信貸業務,以確保相關企業有充足的資金開展技術科研、創新工作,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實力,促進產業技術升級;輕工業企業一般資金投入量較小,但資金運轉效率高,在為此類企業提供信貸業務時,應注重業務形式的靈活性;針對第三產業投放的信貸業務,應重點偏向于信息技術、醫療、教育等領域,并優先與行業內知名、優秀企業開展信貸業務合作,以商標專用權作為抵押,在豐富第三產業企業融資結構的同時,幫助降低商業銀行承擔的信貸風險[1]。
目前,國家出臺大量政策、制度,以輔助國內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中小企業在我國企業體系內的占比非常高,具備更廣的發展前景和更高的創新能力。商業銀行在信貸投放中,應積極響應國家扶持中小企業的號召,依照政策要求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樣的信貸業務選擇。
中小企業發展規模有限,市場競爭力不強,發展前景相對模糊,因此帶有更強的信貸風險。以往信貸投放中,針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業務多設置較高的門檻,并對貸款額度做嚴格限制,以此來降低商業銀行承擔的業務風險,但從反方向來看,這一局面也限制了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擴展,在響應國家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號召的同時強化信貸風險防控是關鍵。建議商業銀行結合自身特點及所在區域內的中小企業分布情況,組建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信貸營銷團隊,團隊內部需設置專門的市場分析崗及風險評估崗,多渠道、全方位采集商業銀行輻射范圍內中小企業的信息,并做好企業信息的動態化更新完善。結合企業信息,分析單個企業的發展特點、發展階段、資金需求及風險等級,主動尋求信貸合作,并幫助其制定最佳的融資方案。這一業務拓展策略轉變了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在信貸業務發展中的被動角色,主動從區域內的中小企業中尋找優質合作方,拓寬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量,并實現信貸風險的主動防控。
個人信貸是商業銀行信貸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企業客戶,個人客戶的信貸需求更為多樣,設置信貸業務拓展優先級時,也應與國家相關政策、理念相適應,為農業生產、創新創業、個人消費等行為開發專門的信貸業務。例如,在為農戶提供信貸服務時,結合農戶生產項目屬性,包括生產周期、受環境因素影響程度、產品市場價格等,對項目風險做客觀評估。同時參照用戶以往的信貸歷史、還款能力等,準確評估農戶資金需求,幫助其合理制定貸款額度及還款期限,積極發展普惠金融。
搭建信貸風險預警機制,多渠道采集信貸客戶的信息,對其信用等級及風險等級做準確評估,并對信貸資金的使用、轉化流程做適當干預,以及時發現信貸風險苗頭,做出相應的應急處理。信貸風險預警要求商業銀行在信貸風險防控中最大限度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依照全面、及時、迅速的原則開展風險預警工作。商業銀行可詳細列舉信貸投放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因子,結合風險因子的發生概率、影響程度等,劃分風險等級,根據風險等級,設置不同的預警方案。例如一級方案為提前介入資產保全;二級方案為更換保證人或授信條件;三級方案為重點關注預警企業、降低信用等級。
信貸審批流程應能體現信貸風險防控的風險預測、識別和處理等環節。商業銀行運營管理過程中,需加強對信貸人員的培養及優秀人才的引進,提高信貸團隊的風險識別、防控能力,在開展信貸業務時,嚴格依照相關標準評定客戶風險,結合評估結果制定信貸投放方案。信貸審批需完成客戶財務狀況評估及風險核定工作,以信貸人員工作經驗及風險防控系統相結合,給出最終的審批結果。現代信貸業務服務對象中出現更多的個人及小微企業客戶,發揮信貸審批風險防控作用的同時,為小微客戶提供便利也需要商業銀行做重點斟酌。
企業客戶的信貸額度高、風險大,客戶經理在承擔風險損失上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商業銀行在執行風險分擔機制后,信貸風險發生后的損失也難被分攤,也就是說,風險分擔并不能有效規避客戶經理的道德風險。為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引發信貸風險,商業銀行可執行平行作業制度,即由風險防控人員與客戶經理共同完成用戶調查、評估及信貸投放工作[2]。平行作業制度在風險防控人員與客戶經理間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約的關系,能夠從風險防控及經濟效益獲取兩個層面出發,核定出最佳的信貸投放方案,通過二者各自職能的充分發揮,以提高信貸風險防控水平。
結論:商業銀行信貸投放應合理調整信貸結構、積極迎合國家政策、拓寬個人信貸業務,配合加強風險預警、完善審批流程、提升管理質量等風險防控手段,促進銀行信貸業務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