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芬 云南省曲靖市陸良縣馬街鎮勞動保障所
前言: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啟動企業人力資源,規范企業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開發員工潛能,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構建科學高效的、適合企業特點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是我國企業的當務之急。
據調查,陸良縣2019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3萬畝,有9642個勞動力從土地上分流出來,就近就地轉移到土地流轉企業的就有5337個,占一半以上,而這些人中,大部分為婦女,女性從業人員比男性要多一些。調查中發現,這些人年齡偏大,普遍在40-60歲左右,收入在60-80元/天,且能兼顧家庭。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效益差,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的需求還存在。且青壯年勞動力已逐步從務工人員向產業工人、服務業轉移。
陸良工業起步較早,老工業企業較多,隨著企業轉型升級和改制步伐的深入推進,失業人員逐步增多。目前,僅在我縣就業管理服務中心檔案托管的失業人員就達9334,其中男性4800人,50歲以上有860人;女4534人,40歲以上有2393人。失業人員主要來自于過去被視為較好的行業:比如皮革行業294人,造紙行業718人,絲綢行業2640人,糧貿行業499人,供銷行業343人、水泥行業411人等,目前大部分集中在同樂街道下屬的社區。
從2012年開始,外地的種養殖企業進入陸良縣租賃承包土地,土地流轉進入快速增長期。到2019年底,全縣10個鄉鎮(街道)都有耕地進行了流轉,流轉的耕地面積達8.8萬畝,占全縣實有耕地面積61.6萬畝的14.2%,涉及農村人口98291人,占農村總人口的16.4%。經調查摸底,僅中樞街道人均耕地低于0.3畝的失地、少地農民就有47237人。其中,統一收儲征地涉及4280多戶18737人,土地流轉涉及28500人。
自1999年高等教育擴招以來,回陸良縣報到的大中專畢業生逐年增加,截止到2019年年底,加之歷年在人才中心托管檔案、戶口的大中專畢業生有18000余人,這些人中:70%通過各種途徑實現了穩定就業;有30%的人員通過其他途徑實現不穩定就業。近年來,由于部分學生家長及高校畢業生的擇業觀念已逐步從考“鐵飯碗”到創業或到企業就業轉變,加上國家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扶持力度加大,目前高校畢業生逐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就業創業。
一是陸良縣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之后,減員增效,對勞動者的需求大為減少。二是近年來工業經濟不景氣,目前全縣44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有22戶工業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導致用工需求銳減。三是部分工業產業升級,導致用工萎縮。如我縣傳統工業絲綢行業,高峰期用工達5000人左右,目前只是500-600人,只相當于原來的十分之一[1]。
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的主要途徑是非公有制企業就業、自謀職業,從事個體經營或其它靈活就業,靈活就業比重大,就業穩定性差,特別是到非公有制企業就業存在合同不規范,沒有依法繳納社會保險等問題,勞動者權益得不到保障。
我縣于2012年啟動了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但大多數農民由于沒有錢補繳個人部分,無法享受政府補貼。截至目前,全縣共有730人參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只占被征地后失地少地農民的16%,大部分都是快要到60歲領取待遇的年齡才即征即保。
“農轉城”以后,相應的政策沒有銜接,如戶口、低保(不享受城市低保)、社保、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農轉城人員仍然享受不到相應的政策實惠。土地征收和土地流轉后,產生大量的失地少地農民,再加上大量“農轉城”人員,無業的勞動力比較集中,因大多數沒有技能無法再就業,生活不能保證,導致爭低保,靠低保、靠社保的現象比較突出,特別是2017年低保政策調整以后,大部分原來享受低保政策的人員被取消,社區矛盾比較集中,導致不穩定因素增加[2]。
一是以往的培訓分布在農業、扶貧、人社等部門,培訓資源分散。二是培訓工種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三是培訓經費缺乏,培訓時間短,內容聯系實際少,學員所學知識有限,使培訓流于形式。四是企業與勞動者都不愿意主動進行技能培訓。五是培訓專業由上級圈定,側重于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幫助不大,農民參加的積極性不高,培訓效果不好。
由于每年通過機關事業單位公開招考招錄就業的人員有限,部分高校畢業生受傳統就業觀念影響,就業期望值過高,對民營企業崗位興趣不濃,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社會關注度高。
一是結合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推進招商引資、在建項目建設、產城共建等,拓展就業空間。二是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鄉一體化進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如在新的城市規劃縣城西片區,規劃好服務業布局,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功能促進就業。三是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拓展就業渠道。
一是加大對勞動就業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勞動者的維權意識和創業者的守法意識,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營造一個和諧的就業、用工環境。二是引導用人單位履行社會責任,挖掘就業崗位吸納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就業。三是對高校畢業生開展引導性培訓,為他們提供就業服務指導,教育和引導高校畢業樹立正確的擇業標準,充分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念[3]。
一是以陸良縣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建設為契機,完善陸良縣就業中心、鄉鎮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三位一體”的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各類人員信息庫。加大勞動法律法規宣傳、求職登記、崗位收集、職業介紹等服務工作力度,針對不同的求職群體,組織系列專場招聘會,增強招聘的針對性,提高求職成功率。二是強化社區的服務功能。組織每年回鄉的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召開聯誼會,帶動更多的人外出就業。三是搭建公共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完善網絡化信息,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提供信息服務,促進就業崗位供需對接。四是完善創業就業服務機制。以發放創業小額貸款為抓手,繼續鼓勵、扶持失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更多人就業。
一是加強與農業、工信、扶貧等部門的協調配合,整合縣內的培訓資源,利用現有的培訓資源,結合陸良產業發展實際,圍繞縣內新上項目、工業園區、產業集群有針對性地培訓需要的人才,努力實現培訓成果與用工需求的有效對接。二是與用工單位聯動,根據用工單位需要,確定培訓內容,引進師資,由用工單位提供學員,培訓單位進行培訓。三是要在工種拓展、提升等級上下功夫,特別是加大對服務行業的家政、物管、園林綠化等工種的培訓,逐步開展更高等級的技能培訓。
一是失地少地農民養老保障的問題。建議征地的時候增加失地農民保障金,提高待遇標準。二是充分利用好預留發展用地,從城市建設、農民需要及長遠發展來說,建議群眾使用預留發展用地的成本少一些,特別是要在政策上給予優惠,讓集體預留發展用地真正留下來變成農民的根。三是“農轉城”以后要有相應配套的政策支撐。四是用好農村低保、城鎮低保等政策,真正讓困難人群生活有保障。
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帶動一批;招商引資企業新開工招收一批;利用土地征用單位流轉企業接收一批;鼓勵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吸納一批;發揮公共職介功能,推薦一批;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就地轉移一批;做好勞務輸出,向外輸出一批;圍繞城市開發功能拓展一批;鼓勵創業扶持帶動一批;開發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