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琪 卓榕龍
福建師范大學
文化凝聚著民族之精神,文化自信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中華五千年來的歷史文化散發著獨一無二的韻味,是集體智慧的寶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地域歷史與文化的載物見證著歲月不斷發展與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包含著民族之間高超絕妙的技藝,更散發著一個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與眾不同的氣韻。在當下不斷更新的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傳承難、創新難的問題。因此,當務之急的任務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對發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美育以立德樹人為總目標,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落腳點和出發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瑰寶,合理利用優秀的地域文化資源開發課程,開展美育教學,對弘揚和發展非遺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意義重大。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研究意見》中要求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倡學校與教師應積極利用本地民間工藝美術資源,開發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
福州是一個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的城市,軟木畫記錄著福州文化的變化發展。軟木畫為卓越的傳統文化和福州“三寶”之一,在2008年當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深厚的人文價值,在當地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以地區優秀文化作為課程資源,容易在學生之間產生對傳統文化的共鳴。以福州軟木畫作為資源的校本課程,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樂學、愛學、好學。在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與審美意識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建立民族自信心。
將福州軟木畫作為課程資源滲透到日常的教學當中,不僅是文化傳承的使命,也是時代前沿的召喚。軟木畫進校園,可以豐富校園美育的形式,使學生在多樣的美育課程中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蘊藏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軟木畫是福州歷史文化的見證者和記載者,各具風情的風俗人情使軟木畫的題材與意義也各不相同。通過對軟木畫的學習,感觸民族文化的豐富精神內在,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從非遺文化中聯系日常生活,感受當代的人文價值,體會物質與精神的碰撞。面對復雜的世界大變局,美育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識與技能,更要關注學生品德發展,建立正確的三觀。
軟木畫具有多樣性、靈活性、趣味性等特點,將軟木畫作為校本課程,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認識到美的獨特性與多樣性。軟木畫與上層社會的藝術大相徑庭,體現在樣式、意蘊、風格等方面。學生通過學習軟木畫校本課程,從中體會到軟木畫的文化美、形式美、以及技藝美。學生通過對軟木畫的課前調研與課外考察有助于加深與軟木畫的親切感,拉近與民間藝術的距離,提升自身的審美感知力。對民間藝術技法、形式的學習,充裕學生的審美學識,增強審美體驗,從而拓寬審美視野。
面對日新月異、開放多元的社會,非遺課程的學習應該以“傳承+創新”的模式進行而非僅局限于技法的傳授。軟木畫校本課程的教學中應革新方法,讓學生能動的接受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豐富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通過對審美對象的思考,培養學生以美術知識為基礎,多學科融合領悟與處理的能力。校園應主動構建軟木畫美育環境,通過積極建設校園文化走廊來營造軟木畫美育氛圍;成立軟木畫主題的社團,舉辦軟木畫的創新設計比賽,進行軟木畫衍生品的創作,改變軟木畫原有的縱深感和身為藝術品的裝飾性功能,讓軟木畫走進生活。
美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非遺”進校園能讓學生在校園的大環境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非遺與美育的結合,不僅能提高美育的實踐效果,還使學生認識到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不斷形成文化傳承意識與使命感,最終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