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涵芝 河海大學
進入21世紀以來,科技創新的巨大影響力不斷凸顯,戰略新興產業在不斷引導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自1970年代全球爆發石油危機以來,光伏行業在全球各地引起廣泛重視。中國憑借廉價勞動力、較低的環境維護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優勢,從21世紀初開始加速發展光伏產業。2004年開始產能增長率持續高于100%,快速占領大量國際市場份額;2008年中國光伏產能占全球的近50%,首次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產能最高的國家。2011年以來,中國光伏產業發展速度減慢,發展遭遇各種困難。
經過對文獻資料的搜索整理,總結出以下已有的研究成果:林毅夫等(2010)指出,如果全社會對某一產業升級方向、總需求、成本等較為樂觀,該產業就會吸引大量企業和資金在短時間內涌入,引發“潮涌現象”,過多的涌入超出市場需要的產能量就會導致產能過剩[1]。耿強等(2011)對引入產能利用率的RBC模型進行數值模擬,發現政策性補貼的變化和外生的隨機沖擊是構成產能利用率和中國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著力改善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減少其進行政策性補貼的沖動,理順要素市場價格[2]。余東華等(2015)利用生產函數法測度了光伏產業及其三個環節的產能利用率。研究結果顯示,光伏產業呈現出結構性產能過剩和體制性產能過剩。政府偏好于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不當干預,引致和加劇了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3]。
1.中央政府
無論從全球大市場還是從各國內部市場來看,光伏產業都是一個高度依賴政策驅動的產業,從未在脫離政策扶持的情況下依靠市場機制的調節自行成長[4]。新興能源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到收回成本獲得利潤之間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承擔很高的風險。為了支持這些產業的發展,政府往往會出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積極研發創新。另外,政府的補貼主要是投向供給方即新能源企業一端,而對需求方即消費者的補貼比較少,國內需求的上漲跟不上生產擴張的步伐。政策支持方式主要是用生產拉動消費,方式比較單一,成效有限。
2.地方政府
中國的財政分權體制和以考核GDP增長為核心的政府官員政治晉升體制,以及土地的模糊產權、環境保護體制上的嚴重缺陷和金融機構的軟約束問題,使得地方政府為了獲得競爭收入與企業相勾結[5]。中央政府為了能夠貫徹落實好扶持政策,會給地方政府一些指標考核,這本意是為了激發積極性,通過競爭和績效考核來提升地方政府的行動力和執行力。但是很多地方政府會為了完成指標任務,支持一些產能過剩本應該被淘汰或者轉型升級的“僵尸企業”。
一方面,國內光伏產業尖端技術在研發上還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需要進口國外先進的生產設備。我國光伏產業起步較晚,直至1980年代,新型能源才受到國家重視,被列入一些發展計劃中,從實驗室走向制造工廠。國內的中低端生產較為普遍且集中,產品同質化嚴重。另一方面生產出的產品供應國內過剩,主要依靠出口銷售。根據PV InfoLink海關出口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本土組件累計出口66.8 GW,相較于2018年增長了62%,國外市場是中國光伏企業銷售的主要目標①。
1.政府適度干預
要結合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來助推光伏產業的轉型升級。政府應同時對生產商和消費使用者兩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補助,特別是對使用太陽能設備的企業和個人進行補貼,拉動供應和需求。目前國內太陽能的使用還未普及,太陽能作為一種清潔可持續的能源非常值得推廣使用,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政府需要在宏觀層面提供支持,建立兼顧公平和效率的制度、維護好市場環境。同時注重監督管理,完善審計和問責制度,設立更加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
2.利用市場淘汰落后產能
市場的競爭會自動篩選掉不利于發展的落后產能,迫使企業通過創新實現轉型升級重獲活力。良好的保護會滋生腐敗,在競爭的環境下才能保持企業活力。企業可以進行兼并重組吸收掉小的中低端生產力,有利于整合內部資源、提高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完善產業鏈建設。
3.實施創新驅動
光伏企業應加強創新,研發尖端科技,和高校進行對接,為企業輸入高質量優秀人才。技術創新能夠大大降低光伏產業的生產成本、提升產品質量,提高新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擴大市場需求。供給方提供優質產品,需求方的使用從傳統能源轉為新型能源,一推一拉解決產能過剩。
4.開拓市場
光伏產品的推廣可以關注一下國內市場,中國對于電力的需求量還是非常巨大的。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太陽能設備的安裝費用比較高,使用過程中的資本收回速度慢,相比較而言傳統能源的費用較低,初期的成本低。政府應當對光伏產品的使用進行物質上的補貼,鼓勵綠色清潔可持續發展;同時進行思想上的引導,營造低碳環保的社會風尚。另外要響應“一帶一路”政策,積極走出去,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
年初突發的疫情迫使落后產能及小微制造業的加速退出,老產能復產困難。中小企業以及老舊產能面臨巨大挑戰。但是能看到疫情對于光伏組件出口的影響有限,根據海關數據,國內組件5月出口約5.97GW,同比下降0.95%,環比增長9.34%。國家能源局6月公布的數據中,5月新增納入國家補貼規模戶用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為5.96GW,環比4月增長47.89%。
疫情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些落后產能因經營不善將推出產能制造隊伍。而一些龍頭企業反而紛紛宣布擴產。新擴產產能在技術先進性和低成本上具備雙重優勢。大尺寸硅片、PERC+等已成為新產能擴產方向,表明中國的光伏產品在逐漸高端化。在光伏產業未來的發展中,先進產能將加速淘汰落后產能是必然的趨勢,優勝劣汰是市場無聲的規則。毫無疑問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但是激烈的競爭會使得產業鏈更加完善,產品的技術更加新穎,產品本身更加方便使用。
注釋:
①數據來源: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http://guangfu.bjx.com.cn/news/20190704/9904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