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輝 中共丹東市委黨校
丹東64個鄉鎮,面積1.41萬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93%;人口151.29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3%。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村的美麗就是丹東的美麗,農民的幸福是丹東的大幸福。截止目前,全地區共組織義務勞動60余萬人次,出動執法人員3000余人次,出動車輛9300余臺次,清運各類垃圾3.2萬余噸,清除違法廣告燈箱2600余處,清理占道經營5020處,清理“三堆”近1900處。鋪設和改造道路58公里、面積34.8萬平方米;新上和維修路燈3930盞;敷設自來水管道11.6公里,新修排水暗溝、邊溝26公里,鋪設排水管道11.3公里;新增綠地5.3公頃,栽植樹木36000多株,新增綠化覆蓋面積61公頃;新購買垃圾清運車輛144臺,添置垃圾容器4930余個,建設垃圾場59座,新建標準公廁85座,鄉鎮政府所在地環衛隊伍人數達到838人,村屯保潔人員新增1460多人;建設集貿市場53處、新增攤位2570個;規范停車場146處;新建文化活動廣場31個,有85%的行政村建設了文化活動場所。應當承認,盡管開展鄉鎮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以來,我市對農村的投入加大,對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與城市的投入相比,與農村的現實需求相比還遠遠不夠。新時期要均衡解決好精力和關注點的分配問題,把目光向農村、農民傾斜,真正為廣大農民多謀幸福,讓老百姓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丹東山清水秀,自然稟賦得天獨厚,這是我市最可寶貴的財富,也是很多丹東人最引以為傲的資本。辦好丹東的事情,必須把美麗、生態放在突出位置,把整治工作延伸到村屯、院落。繼續實施“萬盞路燈進村屯”、“萬座水廁進農戶”的兩個萬工程,認真抓好100個美麗鄉村建設市級試點村工作,注重典型引路,為全面推進我市美麗鄉村建設夯實基礎。全市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利用4年時間,基本完成所有鄉鎮、行政村的美麗鄉村建設任務。在全面實施農村道路屯屯通工程,村屯綠化亮化美化工程,飲用水安全工程,“三場”建設工程和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養殖糞便處理、面源污染治理、新能源建設、危房改造、鄉鎮房地產開發建設等工程的基礎上,注重抓好農村“路邊、河邊、屯子邊、宅邊、廁所、院落”的建設和管理,解決好河塘溝渠的垃圾污染和農戶庭院外“三堆”(土堆、糞堆、柴草堆)等問題。整體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徹底改變我市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局面。實現政府公共服務進一步向農村延伸、亮化綠化美化、整潔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目標。最終全市農民普遍住上安全房、喝上干凈水、走上平坦路,村屯人居環境實現整潔、便捷、舒適,達到“田園美、村屯美、生活美”的美麗宜居鄉村效果。
提升標準,就是要結合自身實際,達到相應的要求,大鎮要有大作為,小鎮要有小特點,所有鄉鎮、所有村都要在現有的基礎上認真按照省農村環境治理的達標要求,實現整治工作上檔次、上水平。尤其要在經費保障、長效機制、監督機制和考評機制上下功夫。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將農村環境衛生經費納入各級政府財政年度預算。各鄉鎮要結合各自的實際,建立所屬各行政村的環境衛生經費籌措的長效機制。將農村環境治理工作納入市對縣(市)區和市直有關部門,縣(市)區對鄉鎮和縣(市)區有關部門績效考核體系中,增加評分權重。成立分管市長牽頭,市紀檢、市軟環境辦、市督查室、市目標考評辦、市績效辦等部門和新聞媒體組成的市聯合督查組,采取明查暗訪、巡查督察、民意調查和檢查評議等多種方式,對我市農村環境治理工作實施監管,對于不合格鄉鎮,由市聯合督查組通報各縣(市)區后,其鄉鎮主要領導當年不得提拔使用。各縣(市)區與所轄各鄉鎮,各鄉鎮與各村都要簽訂目標責任狀(書)。市職能部門充分發揮組織協調、檢查指導、綜合考評職能,確保農村環境治理工作扎實有效開展。
重點是辦好四件事。一是要干凈整潔,不僅要建立一個干凈的環境,還要養成干凈的習慣,這個習慣的養成,要從教育和引導農民開始,從加強管理入手,動員所有力量,共同來管好我們的環境。二是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要從加強農村衛生所建設、建設小型農村超市、發展全覆蓋的農村金融機構等小事入手,逐步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使醫療、商貿、金融、通訊等領域的服務更方便、更快捷、更有品質,使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越來越小。三是要改善農村的居住條件,結合城鎮棚戶區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從小城鎮開發入手,尊重農民意愿、遵循市場規律,有序開發農村房地產,建設具有田園特色的生活小區。建設過程中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四是要積極推進農村各項改革,要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要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深入探索“空心房”試點,適當增加生活用地特別是居住用地,切實保護耕地、園地、菜地等農業空間。與此同時,我市要進一步加強宣傳。通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活動,讓農民群眾對美麗鄉村建設看在眼里、聽在耳里、想在心里、體現在行動上,真正發揮他們在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要大力宣傳工作當中涌現出來的好典型、好做法、好經驗,促進各地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競爭。要拓寬宣傳渠道,廣泛運用各種輿論媒體,不斷提高宣傳引導的水平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