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端 丹東市委黨校
供給側改革是以“三去一降一補”為主要抓手,以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目標,以改革為龍頭通過結構調整自覺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從而達到經濟增長從外延增長到內涵發展轉變,從投資規模和資源驅動向要素驅動和創新驅動轉變,實現資源高效交易趨優配置。
(一)去產能實現產業重組。遼寧老工業基地之一的A市經歷了艱難的煤炭、鋼鐵、水泥等浴火重生。面對一度過剩且腳步履蹣跚行業,A市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認真貫徹“四個著力”和“三個推進”要求,以《國務院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為指導,在控制新增、淘汰落后產能等方面明晰去產能的“路線圖”。按照近期和中長期策略相結合的原則,退出、整合優化、轉移消化、升級提升分類的辦法,截至2019年9月底,43家8萬噸以下小煤礦全部關閉退出;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6000臺、燃煤爐12臺。與此相應的是,進一步提高辦礦標準要求,統一標準嚴格開工程序,減少過剩產能17%;整合淘汰“僵尸企業”和改革“絕對過剩產能”的企業,尤其要指出的是,A市一方面完成了上級政策和任務要求,另一方面A市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職工安置工作做的穩妥到位,企業債務和銀行貸款化解比較順暢。
(二)去庫存合理控制開發用地供應規模。過去僅僅依靠土地出讓政府可以獲得大量財政收入,A市一度空置樓房很多,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資源,導致社會創新、城市規劃、制度改革上政府缺乏創新動力。去庫存事關房地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社會安全穩定,關乎A市新一輪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大局。A市積極穩妥落實中央去庫存政策,制定了《A市政府去庫存計劃》的目標要求,到2018年底,在原有消化2016―2018年供應商品房的基礎上,按照市的統一部署,力爭再消解29萬平方米的商品房庫存。
(三)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和使命,“脫虛向實”讓政府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服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推動金融改革的施政方。A市政府以全面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重點針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的難點痛點,A市落實企業上市獎勵政策,豐富政策組合,積極鼓勵民營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
(四)以放管服為主要內容,A市通過減稅、降低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要素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五)加快發展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在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的新時代,創新活力不斷釋放的今天,新經濟核心包含互聯網+、節能環保產業、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云計算、生物技術產業、傳感感應技術,A市政府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開辟政策供給空間,形成新經濟新動能。
(六)補好結構性失衡短板。補短板,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補高質量發展的短板。
(一)將去產能與穩就業相結合,關注民生和就業。在產業轉型、人員變動,職工就業和地區社會穩定方面做的很好。用法治化和市場化方式化解產能過剩,明晰政府和市場各自職能邊界,在中央配套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A市政府落實承擔了化解過剩產能的主體責任。
(二)去庫存要與結構性改革相配套。以“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政策扶持”的原則,從土地管控、農民進城購房激勵政策、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擴大住房公積金覆蓋范圍等方面確定了化解房地產庫存的政策措施,搭建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住房租賃市場。
(三)去杠桿與穩杠桿結合。實施產業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促進金融與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融資便利化、降低實體經濟成本、為技術創新活動提供全程金融支持。
(四)降低企業成本與提升效率同步。降低企業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合理的“營商環境”能消除隱性壁壘、顯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有別于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生產資料和支付的勞動報酬。交易費用是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的核心觀點,如施行“證照分離”、“多證合一”、“最多跑一次”改革,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
(五)A市委市政府著眼于創新創業領域提升,打造新動能新產業新模式的“試驗場”、“練兵場”、“培育場”,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間。
(六)補短板與慮長遠結合。民生短板。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增進民生福祉提升群眾獲得感是政府施策的重點方向?!笆濉睍r期我國老齡化、城鎮化速度加快,保民生、保就業顯得有為重要,同時也要積極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使越來越多的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弱勢群體傾斜。在黨的十九大之后,以“旅游+”為導向不斷開發新產品,推出滿族風味特色餐飲、整合工藝美術行業推出旅游紀念品等。積極推進危房改造,全面鋪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并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注意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中的市場化、法治化手段的應有,避免政府的越位和缺位等問題,以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為抓手,規權、確權、限權,緊緊抓住供給側優化經濟結構,在職工下崗安置、信訪渠道暢通等方面發力,妥善處理好改革、穩定、發展的關系,推進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