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李清 山西省長治市壺關林業局
退耕還林工程是一個十分系統且復雜的工程,整個項目工程的建設周期相對較長,不僅設計范圍廣泛,而且每年的任務量十分艱巨,同時整個工程質量有著很高的要求。再加上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中所表現出來的經濟效益較差,前期建設過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經費。我國關于退耕還林工程雖然給予了一定的資金幫扶,從財政資金中劃撥出專項資金用于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但是由于整體的建設規模較大,國家財政所投入的資金不能夠滿足工程的建設要求,一部分費用仍然需要地方財政支持。目前,補助全縣鄉鎮項目資金1683.22萬元。補助退耕地還林資金1608.785萬元,涉及退耕地還林30271.6畝;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林業技術培訓4276人,發放誤工補助21.335萬元;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太陽能熱水器安裝531臺,補助資金53.1萬元。但由于地方財政收入存在一定差異,不能夠完全支撐退耕還林工程的要求。因此,工作費用不足的問題一直是制約退耕還林工程高效開展、高效建設的主要原因[1]。
退耕還林工程往往在農村地區進行,涉及到農村的面積較大,在具體的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過程中,雖然地方政府部門制定了完善的管理辦法,但是各項管護措施和具體的建設措施難以落實到位落實到戶,從而造成了整個退耕還林的林地管護效果不好。截止到目前,壺關縣完成退耕還林工程4507.33畝,其中原退耕還林工程安排426萬畝,即退耕地還林1383畝、荒山荒地造林2547畝、封山(沙)育林331畝,效果顯著。但基層地區的農民群眾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管護意識薄弱,認為只要在土地上栽種上樹苗就可以任其發展,不需要進行有效的管理。其實并非如此,樹苗在定植初期需要提高重視程度,加強對樹苗的養護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林木的成活率。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會讓退耕還林工程缺乏基本的保障,難以保障整個工程的建設質量。另外還有不少農民群眾為了增加經濟效益,經常在林木之間種植一些糧食作物,但由于糧食作物的選擇不大,經常種植一些高桿類的糧食作物,影響到樹苗的正常生長發育。當出現這種情況之后,村鄉干部沒有提高重視程度,存在僥幸心理和同情心里,沒有進行及時的制止。基層很多領導干部對林業管理專業技術認知不足,掌握不到位,廣大退耕還林的一線工作人員并沒有掌握相應的管護技術,缺乏專業技能,導致造林之后林木成活率低,林木不成林的現象十分突出[2]。
退耕還林的目的是為了加速生態環境恢復,保障林業生態系統健康可持續發展。但是在很多基層地區,某些工作人員和領導干部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退耕還林工程開展過程中缺乏有效的規劃,沒有構建完善的建設目標。很多農民群眾為了提高自身的經濟收益,為了生存不顧環境破壞,只要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就行,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自身的發展。很多農民群眾隨意砍伐林地,使得很多生態林變成了耕地。但由于存在違法行為,改變的耕地不能夠種植農作物,最終撂荒成為荒地,使得林地資源遭受到了嚴重的浪費和破壞。有些地區只注重林業退耕還林項目的建設,忽視了林地人民群眾的經濟收入,導致退耕還林的項目不能夠可持續發展,不能夠將農民群眾的切實生活問題和退耕還林的實際問題有效結合。要想保障退耕還林的工作質量,就需要不斷加強現有的農村生產結構調整,調整農業生產模式,讓農民群眾主動放棄砍伐林地,主動退耕還林,這樣才能夠實現林地和農民群眾的可持續發展。
資金是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發展的主要支撐。針對現階段國家財政投入有限,地方財政支持不足的現象,國家和地方財政部門均需要提高重視程度,轉變傳統的認知模式,加大對地方財政的支持,這樣才能夠保證后續的退耕還林工程有充足的經費保證,減輕地方財政的壓力。國家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退耕還林工程是一項公共的工程,同時林業資源也是一個公共資源。由于退耕還林工程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在短期內難以取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通常只有在造林十幾年之后才能夠獲得明顯的收益,因此構建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對保障周邊居民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和林業生態環境的安全有很大幫助,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整個項目建設有穩定的資金渠道。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退耕還林的積極性,還應該進一步提高退耕還林的補助,按照當年的糧食價格對補助做出適當的調整。根據退耕面積對農民群眾進行適當的補貼,能夠保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不受影響[3]。
退耕還林工作的經濟見效周期較長,在退耕還林初期,由于沒有收益,導致很多農民群眾經常在林間種植農作物,從而獲得一定的經濟來源。再加上長期的林木管理難以見到效益,很多農民群眾對林木定植之后的管護重視程度不高,鄉鎮干部對退耕還林工作的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我們構建完善的工作對策,進一步延長退耕還林的補貼,為農民群眾創造條件去發展其他產業,解決農民群眾收益問題。另外還應該構建完善的管護措施,進一步明確基層領導干部的具體工作責任,更將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質量和管護質量作為鄉鎮干部的年度考核標準,納入到整體的考核體系當中,進一步提高相關管理人員和領導干部的工作積極性,確保造林之后的林木管理工作有技術含量。
在退耕還林項目建設之前,一定要進行科學的規劃,明確具體的工程建設目標。只有保證長遠的規劃和科學的目標,并嚴格按照相關規劃實施,才能夠確保退耕還林工程項目取得實實在在的生態效益。另外還要保證所制定的規劃和技術方案能夠落實到實處,并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充分認識到退耕還林工作的重要性。在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還應該做好有效的監督管理工作,引導社會大眾全面參與到該項工程項目當中,一起為退耕還林工程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為了有效解決農村長遠的發展和退耕還林工作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可以加強中央的調控,構建完善的補償措施,確保農民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失,使農民群眾能夠主動開展退耕還林。另一方面還應該不斷加強宣傳教育,讓廣大農民群眾能夠充分認識到退耕還林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保證林區農民群眾能夠正常的生產生活,有充足的經濟來源。另外,還應該加強綜合治理,加強部門之間的統一化部署,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改變當地的經濟生產結構,保證農民群眾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