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文 上海航天控制技術研究所
引言:商業秘密指的是不被公眾所熟識,能為權利人帶來一定經濟利益、有實用性且需要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與經營信息。在商業秘密權的管理中,法律和經濟存在交叉性。商業秘密權作為一種財產權,當其與公眾知情權發生沖突時,如何妥善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協調好雙方矛盾和利益仍需要進一步關注。
商業秘密指的是一種無形利益,處于保密、不可被公眾所知的技術與經營信息。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規定,可以了解到以非正當手段獲取他人商業秘密屬于違法行為。而第三人明知或者應該提前知曉所列為違法行為并仍參與到獲取、披露和使用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被視為侵犯他人商業秘密[1]。
在我國現行的法律中,并沒有對商業秘密權的單獨規定。但是,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列舉了部分非法、不正當手段獲取商業秘密的行為,這種規定表明了商業秘密權作為一種權利,需要得到保護和限制。而且,管理規定與民法中,自然人對物所有權相似,商業秘密權的權利人同樣擁有處理商業秘密權和獲取商業秘密利益的權利。商業秘密權的限制主要是為了防止對商業秘密權產生濫用行為,權利在有限范圍內使用,能夠保證雙方的利益,同時也能保護相關人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維護市場環境穩定。
法律對于不正當的權利行使行為給予否定性評價,即民法領域中“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的實際應用。特別進入到現代化社會,法理學認為不存在絕對自由權利,所有人都要在特定范圍內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因此,商業秘密權的限制也具有法理學依據。每個社會主體享有權利、并承擔責任,二者統一,才能實現全面發展與建設[2]。雖然商業秘密權可能是某個人或者某個團隊創造的成果,但是其創新過程與對其他已有知識成果的參考密不可分,因此法理學認為,公眾對商業秘密有合法知識產權。
從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行使商業秘密權的限制權能夠保證市場環境中充分自由競爭。自由競爭是內在本性的外在表現形式,總體來說,與壟斷競爭相比,更有利于提高市場整體運行效率。相關法律規定保護商業秘密與知識產權,有助于增進社會個體不斷創新,增加全社會的智力成果,提高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水平,但是,賦予個體相對的限制,對社會經濟發展也能起到平衡作用。
商業秘密權限制指的是商業秘密主體在行使自身權利時,存在一些約束條件。在特定情況下,商業秘密權所有方不會享有其獨占權利。通過適當進行商業秘密權限制,可以起到平衡商業市場環境中,權利所有人和社會公眾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保證雙方能合理有效地接觸并使用社會中的智力創造成果,推動全社會精神、物質和文化財富的共同增加。總體來說,對商業秘密權進行限制,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與商業秘密權有關的各利益主題的平衡,主要功能在于通過對秘密壟斷行使合法限制,保證社會公眾能對商業秘密進行適當接觸并實現合理化分享。
借助相關領域的管理機制與法律制度,明確商業秘密權和公眾知情權之間的矛盾沖突,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可操作性較強的條款,能為商業秘密權限制制度做出優化指導[3]。因為商業秘密權和公眾知情權在法律規范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商討的部分,所以,在雙方各自領域法律規范和法律理論都不完善的情況下,結合兩種法律保護法益表現形式特點,可以明確各個權利規范界限。例如,首先需要在立法上對商業秘密權與公眾知情權相關內容與界限進行仔細說明,減少因為相關法律規范模糊而引發的沖突問題。其次,在主要法律規范中制定出適合商業秘密權限制的沖突處理原則。雖然部分商業秘密權與公眾的知情權的存在復雜利益和矛盾沖突,但是各類沖突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共同點。所以,在法律條款中,細化沖突處理的基本原則,提出合理的處理方案,便于在普遍發生的問題上尋求法律指導。
當商業秘密主體權利受到侵犯時,同樣也需要行政和司法出面解決,在對不同的矛盾問題進行處理時,要選擇適合的方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行政途徑。實用行政方式對商業秘密權糾紛問題進行處理,以工商局、國家保密局等有權掛下機構進行沖突和調查調節,在這一過程中,依據行政程序提出申請和復議,可以降低矛盾沖突問題解決工作的啟動門檻,問題處理效率也較高。但是,這種方法在解決中也體現出一定的缺陷問題,主要表現為最終的解決方式可能會轉為司法途徑。第二,司法訴訟。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商業秘密權與公共知情權問題時,可以從民法、刑法等角度進行處理。在法院管轄范圍選擇上,可由中級人民法院或者經過批準的基層法院進行問題解決。如果企業因為商業秘密權而發生糾紛問題并選擇了司法處理手段,大部分會通過刑事程序保護商業秘密并解決矛盾沖。因為,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縮短問題處理的時間,而且還能保證更好地獲得賠償。通過刑事途徑能立刻禁止相關侵權人繼續泄露商業秘密,同時,安排刑偵部門的工作人員可以收集到普通民事訴訟中無法獲得的證據。但是,這種方法與行政處理方法相比門檻較高,而且需要符合法院和公安部門的有關立案標準,成本大且耗時長。無論行政還是司法問題處理方法,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出現商業秘密權再次侵犯和再次泄露的可能。因此,雙方對話平等協商的方式,是首選方式。第三,相互協商。相互協商方法是一種非法律、不依靠第三方的解決處理方法,這種對話協商方式主體為產生直接利害關系的雙方。這種方式的優點在于,通過對話能直接了解到雙方的訴求,防止出現商業秘密信息擴散等情況,并且能保護商業秘密權不會受到第三方的介入和影響。
1.確認法律構成
明確商業秘密權的權利人權利,如果權利人不存在正當權利,侵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屬于侵權行為,不可以被定義為權利限制濫用。客體在活動中,因為權利人的不正當權利行使而出現侵犯社會工農利益或者受到他人權利侵害。不正當行為當事人存在主觀意圖,直接構成商業秘密權的濫用。如果不存在主觀意圖,則屬于過失行為,不可以將其判定為商業秘密權濫用。通過非正當手段,在違法法律法規的情況現代,為自己謀求最大的利益,構成商業秘密權濫用。
2.確定賠償要件
確定商業秘密權限制損害培養要件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第一,侵權行為是否具有濫用的特征;第二,是否存在損害事實行為;第三,是否存在主觀過錯行為;第四,事件發生是否是因為行為人行為所導致。當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以對商業秘密權限制和濫用行為進行判定,并幫助被侵害權利的主體爭取相關賠償。在商業秘密濫用損害賠償的過程中,除了上述一般侵權責任成立要件之外,還可以確立“合理性原則”,并排除“本身違法原則”,轉而選擇一種更為柔性和專業平衡的方式進行處理和解決。
3.量化判定標準
根據商業秘密權濫用判定標準,才能夠衡量其是否構成商業秘密權的濫用,以此判斷各項行為是否對他人的利益產生了損害,以及是否對社會公共利益造成侵害。在我國當前的法律層面中,還沒有明確統一的判定標準,學術領域雖然對此進行了研究,但各專家學者仍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一些專家認為,商業秘密權在一定時間和環境內具有穩定性,所以,可以根據個案實際情況,以合理司法解釋的方式,實現商業秘密權行為的韌性。并針對存在商業秘密權限制的行為加以判斷。比如,商業秘密權的行使對技術革新和推廣是否有幫助。因為最初設立商業秘密權是為創新者和生產者提供保障,并推動智慧成果進一步落實,并由此帶來更多的經濟回報。但是,權利的濫用會造成競爭者失去持續創新的動力,他人因為權利濫用而使創新無法實現,違背勞動價值原則,進而導致公共利益受到損害,不利于社會長久穩定發展。
總結:綜上所述,通過配置稀缺社會資源進行社會矛盾調節的法律管理方法具有合理性和高效性的特征。這種管理模式和經濟學領域所追求的目標一致。商業秘密權包括獨占權和共享權兩種類型,具有秘密、管理與實用的特性。但是,商業秘密權和消費者的知情權之間的接線不清晰,商業秘密權限制不合理可能會引發現實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