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樸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國內的大學出版社,前身多為所屬大學的事業單位,服務于所屬大學的學術出版、科學研究,提供編撰教材等教學服務工作。2010年根據國家出版總署的要求,由事業單位改為企業編制,使大學出版社需要進入越來越激烈的出版市場中競爭。改制之后所屬大學出版社資源不再獨享,如何在應對市場競爭的同時保持自己的學術品牌,是每一個大學出版社面臨的考驗。版權引進成為大學出版社的優質選擇,選擇優質的版權引進出版,對于大學出版社來說,在可以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能夠更好的擴大品牌影響力。
(一)國外版權提供豐富的選題。中國的出版行業仍然屬于壟斷競爭行業,目前中國國內有500多家出版社,與之對應僅臺灣地區就有2000多家出版公司。歐美國家的出版社和出版公司競爭就更為激烈。國外版權可以為大學出版社提供經過市場考驗的圖書選題。找準選題策劃著力點,未出版企業穩定發展提供堅實基礎,是大學出版社發展的當務之急。[1]
(二)大學出版社編輯的專業優勢。大學出版社對于編輯的學術水平和專業水平要求較高,尤其此前作為事業單位,對于學歷有一定的要求。以北京大學出版社為例,全社所有編輯最低學歷為碩士,博士學歷也非常常見。大學出版社此前多提供學術出版,在專業能力上,大學出版社的編輯比其他出版社編輯有更強的業務能力和學術水平,對于引進國外版權能夠更加完美的呈現原著的圖書價值。同時,大學出版社也積累了比較多優秀的翻譯作者。此前在國外優質教材的引進上表現也相當不俗。
(三)國內出版市場需要引進版權。中國一直以來倡導學習先進文化,對于國外文化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引進版權是學習國外文化的重要手段。國內出版社市場也需要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加豐富的圖書產品,與國內圖書作品競爭,促進國內文化行業的發展。比如,根據新華書店反饋的信息,近年出國就讀的學生數量呈現持續成長態勢,相關考試用書和教材銷售量比較大;藝術類圖書中國外圖片質量比較高,部分搞藝術及收藏的讀者比較青睞原版圖書;國外電影、電視劇的熱播,也帶動了相關出版物的銷售。[2]
(一)嚴把政治觀,加強專業性審查。在引進版權的過程中,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國外版權進行審查。不符合國內法律法規的內容必須進行刪減。對于涉及到地圖、宗教等問題必須嚴格審查,避免產生國際爭端。對于學術觀點可以兼容并包,共同探討。
(二)引進版權之前要有充分的市場調研。引進版權的初衷之一就是為了幫助大學出版社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在選擇版權之前,就需要根據目前圖書市場的整體行業發展趨勢選擇具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選題,進行版權引進。已經出版的類似版權需要比較是否具有獨創性和先進性。目前圖書市場雷同圖書太多,只有引進與眾不同的版權,才有可能實現最初的目的。
(三)注意國外版權的特殊之處。引進版權需要注意的最重要的兩個問題就是版稅和授權時間。這兩點國外出版社和國內出版社是不太相同的。國內出版社的普遍稿費在圖書銷售碼洋的8%,國外出版社的版稅并沒有類似的規定,而稿費和版稅又是不同的,還涉及到相關的匯率,需要編輯仔細核算成本。關于授權時間的問題,國外出版社大部分的授權時間在五年左右,而國內出版社尤其是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的周期是比較長的,尤其是現在大學出版社還受到中宣部的監管,選題需要二次審查,最快周期在六個月左右,在洽談合適的情況下,爭取更長的版權就是爭取更多的經濟效益。
(一)版權引進應符合大學出版社的品牌定位。版權引進要從讀者需求出發,結合出版社自身的產品結構和出書特色,確定引進的方向和重點,使引進的圖書形成一定的規模和陣勢,顯示出明顯的特色,這樣的引進才是成功的引進,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3]
(二)與國內外版權代理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版權引進不可避免的是要通過國內外的版權代理機構進行合作,甚至有的代理機構手中掌握著很多國際大社的獨家代理權。版權代理機構也比較了解國內外的版權合作模式,能夠幫助大學出版社在版權選擇和引進版權的具體工作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減少相關的人力成本。
同時,與版權代理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為大學出版社提供源源不斷的版權貿易信息。在引進版權的同時幫助大學出版社的優質出版資源走出去。
(三)引進圖書系列化,實現規模效益和品牌效益。系列圖書在出版市場上有更強的品牌效應和經濟效應。在引進版權的時候,系列圖書的引進有利于降低版權的平均價格;在國內市場的銷售上,系列圖書可以通過規模效應實現更好的宣傳效果和品牌效應。隨著關注度的不斷升溫,品牌影響力也會不斷擴大,品牌價值會不斷積累提升,品牌效應也會逐漸放大。[4]
結語:版權引進對于大學出版社來說是重要的發展路徑,在結合自身的出版情況和出版品牌定位的前提下,版權引進將幫助大學出版社更好的應對市場化競爭。版權引進最根本的目的不光在于學習國外出版物,更重要的是“洋為中用”,對于國內本土化出版物的發展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