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秦旖 深圳大學附屬中學
近年來,隨著交通網絡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出行方式也更加便捷。因交通事故導致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也隨著增加,由此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尤其是因交通事故逃逸導致的損害性質更加惡劣。比如,近日發生的河南省永城市瑪莎拉蒂交通肇事事件,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由于交通事故案件頻繁發生,給國家、社會和人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所以我國立法、行政機關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最高法也針對交通肇事行為出臺了一系列司法解釋,以期能有效遏制該行為帶來的不利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目前學界對于交通肇事罪仍有頗多爭議,尤其是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犯罪構成問題。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對交通肇事罪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研究。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交通肇事罪是指在交通運輸過程中,行為人違反交通管理法規,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導致受害人死亡、重傷或使公私財產遭受到重大損失的,依法應該被追究形式責任的犯罪行為。[1]
首先,對加害人而言,由于其個人過失行為不僅觸犯刑法遭受刑事處罰,而且對受害人及其家庭造成身體上、心理上的傷害,導致兩個家庭陷入紛爭。其次,對受害人而言,由于他人行為導致個人身體、心理遭受無妄之災,甚至影響個人及家庭的正常生活等。最后,社會危害性大,行為人將被追究刑事責任,對于受害人以及受害人家屬造成的身心傷害大。
該罪名的犯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凡是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且年滿16周歲的自然人都構成該罪名的主體。[2]但是該犯罪主體不僅僅包括駕駛人或對交通工具具有操控能力的人,還包括能夠對交通工具的駕駛人進行直接領導的人員,或者對交通工具進行直接管理的人員。
構成該罪名的行為人的主觀方面是過失,該種過失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過于自信的過失,另一種是疏忽大意的過失。[3]不管是何種過失,只要行為人在交通運輸過程中,對于自己違反交通管理法規的行為,應該預見但未能預見或者已經預見但是由于自己過于自信的行為,最終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均構成行為人主觀方面的過失。
交通肇事罪的客體為交通運輸安全。這里的“交通運輸”是指鐵路、公路、水上以及空中交通運輸。[4]
首先,發生的時間條件必須在交通運輸過程中,交通運輸開始之前或結束之后均不符合時間要件;其次,行為人必須具有違法性,即違反交通法規。如果有重大交通事故結果的發生,但是行為人沒有違反交通法規的情況下,則不構成犯罪;最后,必須有重大損害后果發生,即人員傷亡、重傷或者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否則也不構成犯罪。
【案例一】
被告人某甲于某年11月某晚,駕駛三輪車回家的途中遭遇大雨,由于其車輛雨刷器失靈,加之下雨路滑,導致其超速行使,不幸將行人郭某撞到。某甲撞人后欲逃離,且意欲偽造現場、毀滅證據,但后來因群眾呼喊又將傷者抬上三輪車。當開車至某地段時,某甲欲掩蓋罪行,逃避救護義務,把生命垂危的被害人郭某抬下車,拋棄于路邊草叢中,然后駕車離去。被害人郭某因身負重傷,又被棄之荒野,無法得到及時救治,于次日凌晨不幸死亡。[5]
【案例二】
某村村民方某,到縣城和朋友聚會。在他開車回家的路上,行駛到一個路口時,方某將正在橫穿馬路的老張撞到。由于當時已經是深夜,馬路上的人非常少。方某撞到人之后,馬上下車查看。當時,方某以為老張已經死亡非常擔心,覺得自己會賠償老張很多錢。他環顧四周看到周圍沒有人,于是,直接駕車離開。后來,老張被經過車輛發現,及時送往醫院,經過搶救后脫離了生命危險。在經過公安機關偵查后,方某的行為也被發現,警察將其逮捕。經過現場勘查,交通管理部門最終認定,雖然受害人橫穿馬路存在一定過錯,但是方某肇事逃逸,應承擔全部責任。
【案例三】
2016年7月,犯罪嫌疑人甲駕駛小型汽車行駛至某路口,與騎電動車的乙發生碰撞。隨即甲在事故現場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并隨同120急救車前往醫院。甲在醫院留存了其女友的聯系電話后離開并再未出現,更沒有報警或去交警部門接受處理。后負責辦案的人員通過對車輛信息進行核對的方式,鎖定了交通肇事的嫌疑人甲。在經過交警部門傳喚后,直至事故發生兩天后才去交警部門接受調查。根據公安機關出具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認定甲對該事故負全部責任。經鑒定,乙顱骨多發性骨折并多處腦外血腫等損傷,構成重傷二級。[6]
案例一,學界在討論的過程中存在這巨大分歧。主要分歧焦點在于被告人某甲的行為是否構成故意殺人?一種觀點認為,由于被告人某甲的逃避行為,即將郭某拋棄于野外的行為,是導致郭某死亡的主要原因,且某甲在肇事后偽造現場、毀滅證據的行為均顯示其主觀上有殺人的故意,因此,某甲的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和故意傷害罪,應數罪并罰。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被告人某甲在撞人后,將傷者郭某抬上三輪車的行為顯示其主觀上并沒有殺人的故意,客觀上也沒有故意殺人的行為,所以只構成交通肇事罪。
根據《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的規定,當事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或者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滅證據的,要承擔全部責任。[7]且拋棄傷者故意不管,同時觸犯了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殺人罪兩個罪名,應該實行數罪處罰。因此,筆者認為,被告人某甲棄郭某而去的行為是直接導致郭某死亡的直接原因,其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節以及偽造現場、毀滅證據的行為均顯示其同時構成交通事故罪和故意殺人罪。
案例二,值得討論的地方在于,交通肇事逃逸的駕駛員是否在任何情況下均需承擔事故全部責任的問題。
我國法律規定交通肇事的當事人原則上要承擔事故的全部責任,原因在于一旦交通事故發生,行為人很有可能為了逃避法律責任,而逃離事故現場,很可能因此造成被害人因得到及時的救助而死亡或傷殘,從而嚴重影響正常的道路交通安全和社會秩序,因此,逃逸行為是一種很嚴重的犯罪行為。所以法律需要對該種嚴重的犯罪行為進行懲罰,才能對一般社會公民起到警示作用。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的規定[8],在肇事者可以提供相關證據,證明被害人也違反了交通法規的情況下,可以減輕當事人的事故責任。
本案中,如果有證據能夠證明對于事故的發生老張也有過錯,即老張橫穿馬路的相關證據,則可以減輕對方某事故責任的認定,但是該種責任屬于典型的民事侵權責任——過錯責任。
案例三,需要探討甲的行為是否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2條第2款第6項,“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規定。[6]就本案而言,甲是否符合《解釋》的規定存在一定的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甲在事故發生之后并沒有丟棄乙而離開,而是及時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并隨同救護車前往醫院。雖然甲離開了,但是也把女友的聯系方式留存下來。甲的行為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立即搶救傷員”的規定,沒有逃避法律責任,且乙因甲的救助行為沒有發生傷亡的后果,因此甲不構成交通事故罪。另一種觀點認為,甲在事故發生后雖然沒有棄乙而去且將其送往醫院。但是在甲到達醫院之后便杳無音信,既沒有及時報警,也沒有主動到交警部門進行事故處理,因此,甲的行為應該構成逃逸行為,但是逃逸行為不再作為交通事故罪的法定加重情節。筆者認同第二種觀點,原因在于甲在事故現場雖然沒有主觀上的逃避故意,但是其隨后也沒有報警,留的電話號碼也僅是其女友的??v觀本案,無論是在事故發生現場還是在醫院,甲均具備報警處理交通事故的條件,但是其并沒有主動積極作為。雖然留了其女友的電話,但是傷者家屬一直未聯系上甲或其女友,直至事故發生5天后,甲才在辦案民警的傳喚下到公安機關接受處理??梢?,甲雖然履行了“立即搶救傷員”義務,但離開現場后并未立即投案,主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甲的行為仍構成交通事故罪。
在法律上積極履行救助義務行為與立即投案之間的聯系密不可分。逃避了任何的一種義務均涉及到法律追究的問題。根據《解釋》中對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的規定,可以看出,必須是行為人在交通事故發生之后,主觀上為了逃避法律的追求,而實施的逃跑行為,該行為是客觀發生的。[3]但是交通肇事罪逃逸行為人的主觀心理很難認定,若以此以偏概全,將逃逸只局限于“逃離事故現場”,是不準確的。各種情形的逃逸,需要通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才能區分出來。據此,筆者認為這里的“逃跑”不應該只局限于交通事故現場的逃跑。
根據現有法律的規定以及司法實踐的情況,筆者認為,交通事故逃逸的行為應該排除以下幾種情形:首先,肇事者逃逸時,在主觀意識上未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生。筆者認為這樣的主觀意識,在案件判決中,較難裁決。但若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肇事者“逃逸”時,未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生,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而應認定其構成一般交通肇事罪。其次,逃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逃避其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雖然大部分交通肇事逃逸是為了掩蓋罪行,逃避法律責任,但在極少數的案件中,肇事者是因為其它原因離開,比如,因被害人家屬的毆打而逃離事故現場的,并且主動向公安機關報案的,應適當減輕罪行。再者,事故當事人對事故事實無爭議,撤離現場自行協商解決。此外,肇事者及時救助傷者,積極賠償。但因籌集醫藥費或其它費用暫時離開醫院,并且留下真實姓名和聯系電話的。最后,有證據證明肇事當事人不知道或不能發現事故發生的。[9]
交通肇事逃逸,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某些情況下,比如被害人同樣違反了交通運輸法規時,不應該以偏概全讓肇事者負事故的全部責任。肇事逃逸行為不但會耽誤受害人得到及時的救助,使受害人的傷情更嚴重,也會導致肇事者承擔更多的法律責任。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在發生交通事故后,作為肇事者應當及時地搶救傷者,主動承擔自己應負的法律責任,千萬不能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而抱有僥幸心理而選擇逃避否則將會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