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鵬 湖南信息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站在金融精準扶貧的角度看,“扶真貧”,就體現在貸款放得準,落實到具體就是前面闡述的“一卡四真”,即“建檔立卡戶,真農戶,真項目,真需求,真用途”。“真扶貧”,就體現在貸款放得精,落實到具體就是扶貧貸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以上二者緊密結合才能實現習總書記說的“真脫貧”。這樣,我們就把“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與金融精準扶貧緊密聯系、有機結合在一起了。金融機構要做好精準扶貧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難點、堵點和痛點。
精準扶貧,重點體現在一個準字上、一個精字上。準是第一步,是基礎,精是準的進一步,是核心關鍵,因此我們將精字置于準字之前,以示其更突出、更重要的地位,這也是我們漢語言文字的魅力之處。金融精準扶貧,一要準。所謂準,就是扶貧對象要準,可以用“一卡四真”來詮釋這個準字,即“建檔立卡戶,真農戶,真項目,真需求,真用途”。實施金融精準扶貧的金融機構要在政府提供的建檔立卡戶中進一步篩選出真正有勤勞致富項目、項目有真正的資金需求-資金缺口、有真正的用途-真正用來購買項目所需生產資料的農戶來。二要精。所謂精,就是扶貧方案要精,重點體現為扶貧貸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三原則。三原則進一步解釋就是“五個清”:第一建檔立卡戶貸款用來做什么,要識別得清。第二建檔立卡戶貸款項目需要多少錢?要測算得清。第三建檔立卡戶項目經營管理能力要摸得清,不要超過了他的能力所及之程度,否則就是過度消費金融了,必將帶來風險形成不良。第四項目投資進度要搞得清,遵循農事和農時來把握貸款發放進度,以免被挪用。第五貸款收回時節要門兒清,把握收獲季節,關注銷售渠道,甚至可以幫助建檔立卡戶“帶貨”銷售,及時收回貸款,就像中國農業銀行在掌銀中創設的“融益商城”“扶貧商城”那樣,就很好,是個典范。
難在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上。業務經營管理的激勵需要長短效應兼顧、正負激勵綜合施策、人與事俱佳,促進業務經營管理的誠信穩健、共贏和諧。良好的考核激勵機制是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良好的考核激勵機制不能單純以效益為目標,而要融入責任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商業銀行的基本議題,這里的責任既有社會責任,又有政治責任,還有其他我們大家可以想得到的責任,將“效益+責任”統籌起來考核這個復合目標的最大化,而不只是效益這個單一目標最大化;效益和責任作為一個復合目標,但效益和責任二者都最大化是不能實現的,反過來,“效益+責任”這個復合目標的最大化卻又是可以實現的。
難在搞清楚金融精準扶貧相關的政策要求。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國務院扶貧辦的政策要求,央行和銀保監會的政策要求,商業銀行總行的政策要求,被審計對象所在機構的政策要求,被審計對象所在地方政府的政策要求。這五個方面的政策要求都是要了解掌握的。作為審計,我們還會將這些政策要求同時列示出來,做一個比較,看看是不是在政策貫徹的要求方面就存在差異。這一步很重要,但經常因為政策要求的表述,越往上越原則,越往下越具體。二者如何去吻合,去發現上下之間的不吻合,還真是我們審計所遇到的難點。我們處理的原則就是領會上級精神,甄別下級具體做法與上級精神是否吻合。如同“八項規定”和“八項規定精神”,在中央領導那里需要執行“八項規定”,在中央領導以外執行“八項規定精神”。如何理解透精神并執行到位,這需要有很好的功夫。
堵在情懷上不真不深。金融機構及其員工有的缺乏真正為人民群眾、為建檔立卡戶服務的深厚情懷,或者說真和深都還不夠;真是深的前提和基礎,深是真的狀態和結果。這種情況的出現,與金融機構“天然”地“嫌貧愛富”不無關系,也與城市比農村、工商業比農業的比較經濟效益高不無關系。
堵在被審計對象不配合。被審計對象在金融精準扶貧這件事情上做得怎么樣,我們審計最高效快速、最充分有效的方法就是到它的終端去審計。這是政策跟蹤審計、基層執行力審計的不二法門。執行政策所有的問題、所有的癥狀,都在基層顯露無遺,都在具體的金融精準扶貧信貸上顯露無遺。審計人員能不能按照這樣的規律去審計,能不能一竿子插到底,可能會遇到困難和阻力。困難是審計資源不足的困難,阻力是被審計對象等等相關方面的阻力。
痛在能力不強。金融機構員工本領恐慌,不懂農事和農時,具體表現在“五個清”搞不清。這其中,情懷是核心,是最關鍵、最深沉的力量。農戶貸款那點事,那樣的小項目,有什么難的?農戶自己都搞得清,金融機構員工是專業人士卻搞不清,缺乏情懷就什么都難以搞得清了。堵在情懷上不真不深,與建檔立卡戶沒有真正心連心、情同情,沒有真正站穩人民的立場,沒有真正體現黨的銀行、國家的銀行、人民的銀行,以致市場的銀行同樣也做不好,因為失去了前面三個責任定位之根基,市場的銀行也就基礎不牢了。社會主義的商業銀行,與社會主義同心同德,體現在何處?就體現在既要同心還要同行,既要同行,還要同向。
痛在審計出來的問題不能如實在審計報告中體現。金融精準扶貧審計也會有痛點。審計人員都深有感觸的是,能不能揭示出問題是我們審計人員的能力問題,但揭示出來的問題,能不能形成底稿、能不能上到審計報告中去,就是我們很痛心疾首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