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瀟 沈陽醫學院
紅色經典詩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過程中,繼承發揚紅色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文學載體,更是思政課教育教學中值得挖掘利用的教育教學載體和寶貴資源。如何探索運用紅色經典詩詞,有效提升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重要話題。
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題中應有之義。紅色詩詞里,蘊含著大量的理想信念教育的資源,例如:面對敵人的追擊和崇山峻嶺的險峻地勢,在《七律·長征》詩中,毛澤東這樣寫道: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表現出紅軍戰士的克服萬難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在《七律·到韶山》中,面對新中國的美好未來,毛澤東毅然寫下“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表現出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紅色詩詞中這些生動傳神的筆觸,深深地觸動了大學生的情感認同,從而成為思政課對大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資源。
紅色詩詞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不僅有詩歌抒情言志的功能,更蘊含著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內容,成為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重要資源。例如:在《西江月·井岡山》中,對紅軍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場面,毛澤東揮毫寫下了“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的詩句,不僅反映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更為思政課開展問題導向的教學,提供了非常好的載體。例如:針對“敵軍宵遁”的戰果,教師設置問題,紅軍為什么能取勝?引導學生開展研究型學習,引出黨領導下的人民戰爭、紅軍正確的戰略戰術等一系列問題,從而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開辟、毛澤東思想中的群眾路線等教育教學問題,提供了突破口。
思政課在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四史”教育,更要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這本身也是思政課進行“四個自信”教育中開展文化自信教育的內在指向。紅色詩詞中,蘊含著大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因子,例如:毛澤東詩詞再繼承中國古代詩詞的美學意蘊、寫作規范和優美體例的基礎上,更以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和革命文化為指導,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繼承和創新。例如:古代著名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中,強調“窮寇勿追”,毛澤東結合解放戰爭的勢不可擋的歷史洪流,在《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中,寫下了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名句,用反其意的手法表達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
馬克思曾指出, “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再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思政課要提升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其中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獲得學生的情感認同。紅色詩詞熱情奔放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探索民族偉大復興、敢于犧牲的崇高革命情感,能夠激發和調動思政課的教育教學的感染力,最大程度地創設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共情效應。例如:《憶秦娥·婁山關》一詞中,寫出了“雄關漫動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就表達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奮勇向前的豪邁情感;《七律·送瘟神》一詞中,“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則表達出消滅血吸蟲偉大運動中,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價值主體取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課程體系,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側重各有不同。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習近平總書記學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化解思政課在學生心目中“晦澀難懂高大上”的刻板印象,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近年來,為了將紅色詩詞誦讀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積極探索課內實踐教學改革,實現了思政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活動以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中的紅色經典詩詞為載體,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為主線,活動按照詩詞主題和年代,共分為四個板塊: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從不同側面展現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敢于犧牲的理想信念和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在紅色詩詞誦讀的創作過程中,教師扮演的不是“放牧人”,而是“引路人”的角色,通過課上交流、課下溝通,實時跟進對小組創作的指導,從而實現了深度融入和有效融入,保證了誦讀活動的提質擴容。為了避免紅色經典誦讀活動實踐中的被動應景、照本宣科、斷章取義的不足,涵養學生的主體自覺、審美素養和文化品格,引導他們在活動中同頻共振、同向同行,真正學有所獲,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活動在組織過程中非常注重“三個融入”,即:學生和教師的全員融入、全方位融入、全過程融入。活動以一個教學班為例,活動全員參與,每班分為2組,每組約為15人,自主選取1-2首紅色經典詩詞進行8-10分鐘的展演,輔之以紅色電影配音、音樂舞臺劇、小品、手語等表演形式,從計劃撰寫到編導排演,再到服裝道具籌備,全部自主完成,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的創作熱情和團隊智慧。
在“紅色經典誦讀”活動的運行過程中,紅色經典誦讀活動的“底料”越來越足、“工藝”越來越精、“包裝”越來越時尚、文化品質越來越高,已經成為引燃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表達愛國之志,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麥克風”和“告白板”,成為思政課教學改革中圈粉刷屏的“利器”。在紅色經典誦讀活動中,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家國情懷、愛國主義、時代精神、新時代等這些思政課教材里的名詞,在同學們創作排演的一次次字斟句酌中被詮釋,在同學們全情投入的一幕幕場景中被傳承,在觀眾們熱淚盈眶的一次次的掌聲中被讀懂。例如:在題為“改了天地,換了人間—誦讀《水調歌頭·游泳》”的展演中,同學們精心構思,聚焦“橋”的歷史變遷,以長江大橋的到港珠澳大橋的歷史變遷,勾勒出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復興進程,表達了對祖國母親明天會更好的美好祝愿,把愛國主義、時代精神、愛校精神融為一體;“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誦讀《七律二首·送瘟神》”,演繹了新中國1955年發起的“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衛生會戰,表達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必然,同學們結合醫學院校的專業特色,將視野延伸到屠呦呦發現青蒿素,造福全世界的偉大發現,歌頌了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成就,表達了守正創新,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