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 烏蘭浩特 137400
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工作站是以校企合作為背景,設立在企業的機構。
為了發展職業教育,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國務院在2005年頒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和2014年相繼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建立職業教育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推進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和2014年聯合其他六部委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工作學習經歷和科技開發服務能力,引導教師為企業和社區服務;重視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教師的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能力。”為提升高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指出發展方向。在提升職業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方面也做出部署并提出“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建立職業院校教師輪訓制度,促進職業院校教師專業化發展。建立一批職業教育教師實踐企業基地,實行新任教師先實踐、后上崗和教師定期實踐制度,鼓勵職業院校教師加入行業協會組織。
興安職業技術學院是第二批“內蒙古自治區高職教育示范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單位,于2015年12月批準立項,建設期為2016年至2018年三年,其中護理專業是重點建設專業之一。我院與興安盟人民醫院有著多年的合作歷史,為了順應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創新校企合作機制,規范管理、深度融合,在示范校建設后期2018年3月,護理專業在興安盟人民醫院成立“教師工作站”,“教師工作站”兼具教育教學和專業服務雙重職能,雙方以“教師工作站”為平臺,開展合作育人、學生課間見習、生產實習、崗位培訓等工作。
“教師工作站”在成立之初,校企雙方共同簽訂了合作協議,制定了相關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學校定期選派一定數量的專業教師進入工作站掛職進修鍛煉,通過業務學習、專業調研、輪崗體驗、頂崗實踐、合作開展項目研發、共同編寫服務解決方案和項目化教材等多種形式,不斷促進教師學習先進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實踐技能,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另一方面,通過企業“教師工作站”,為校企雙方的合作提供良好溝通與合作平臺,校企雙方借此整合、優化、共享校企合作中的人員、技術、設施等各種資源,有效引導學生在企業的實習實訓,將企業真實的業務流程和工作方法引入專業教學,并為企業提供各種技術和咨詢服務,從而促進校企的深度融合。
通過在人才培養、教學管理、“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學生跟崗實習、兼職教師的聘任等方面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構建基于工作站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通過“教師工作站”,完善了“學做合一、校企共育、課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共同制定了專業建設發展規劃、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基于工作任務,課崗融合”的課程體系;安排學生跟崗實習,使學校人才培養的供給側與企業、社會的需求點精準對接、同頻共振;建成了相應的教學資源庫,其中有2門在線開放課程已在自治區立項,顯著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依托“教師工作站”,選派專業教師定期到醫院實踐鍛煉,接受醫院的監督和考核,同時聘任有臨床經驗的兼職教師到學校指導實訓,建立兼職教師庫,充實專業師資隊伍,師資互培互聘,著力打造一支符合人才培養要求、以專業帶頭人為龍頭、以骨干教師為核心、以雙師型教師為目的“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專業教學團隊。
建立學院教師、實驗員、企業兼職教師“校企合作學術交流微信群”,教師們隨時在群里交流、溝通、研討教學方面的問題,實現了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在這種“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合作下,護理專業優化師資隊伍和實踐教學環境,獲得了大量的臨床護理案例,用于項目化教學和信息化教學中,提高了教師教學能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學院進行的項目化教學改革中,有11人通過職教能力測評,有2人通過有效課堂認證;近幾年教學團隊在各級教學比賽中獲得國家級三等獎1項,自治區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示范校建設期間共培養了專業帶頭人3人,骨干教師12人,雙師素質達到95%。
通過“教師工作站”,校企合作共同出版了教材2部,自治區課題立項1項,并獲得自治區級成果二等獎1項,院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大大提高了教師的科研能力。
通過“教師工作站”,專任教師遇到技術難題,可以隨時到醫院參觀學習,企業兼職教師到學校為學生和老師進行技能培訓。校企合作,先后開展了公開課觀摩教學、專兼職教師座談會、企業專家進校園講座、為企業培訓兼職教師等活動,提升了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聯合舉辦了“針灸保健師”的培訓、解決了“1+X”老年照護培訓中的技術難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障“教師工作站”的正常運行。完善制度是保障,如何保障進站教師的權利和義務、調動教師社會服務的積極性、建立教師工作站長效機制等都需要相關制度來保障。幾年來,學院制訂了《校企合作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章程》、《專業帶頭人培養計劃》、《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專業教師企業實踐管理辦法》、《兼職教師管理辦法》和《跟崗實習考核與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教師工作站相關管理制度,明確了教師工作站的建設、工作方式和任務、教師的選派與管理、企業與學院“雙向管理與考核”等事項,在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等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2.加強過程管理和考核,提高教師的積極性。教師工作站要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防止走過場現象發生,必須加強教師在站過程管理。為強化過程管理,學校應組織專門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工作站進行走訪,對教師在站工作的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實時了解教師在站工作情況,對照進站實踐計劃對教師在站工作提出意見與建議,幫助查找問題出現的原因,督促及時改進。同時,及時解決教師在站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解決其后顧之憂。
3.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實現校企雙贏。要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必須注重構建互惠雙贏的動力機制。一方面,學校要不斷提高辦學質量,為企業輸送合格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參與企業管理,為企業培訓員工,助力企業發展。
“教師工作站”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和重要平臺,經過近兩年的運行,我們在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兼職教師的聘任和管理、校企合作開發校本教材、教師到醫院鍛煉、學生跟崗實習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示范校建設驗收中得到了自治區專家的肯定。但也存在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不斷總結和完善,依托“教師工作站”,在促進校企的深度融合,加速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