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日報社 內蒙古 通遼 028000
1.新媒體語言的“創新性”。新媒體就是創新的產物,而新媒體語言更是帶有創新性的特點。其中常見的就是各種網絡詞匯的創新,還有對于一些語句的創新式表達。概括來說,新媒體語言在音、形、義上存在著三類創新,分別是發音相同但詞義不同、字形相同但詞義不同、詞義相同但字形不同。
我們借用近些年最新的網絡用語對以上三種形式進行解釋:一是發音相同但詞義不同的創新,諸如用“我太南了”代替“我太難了”;二是字形相同但詞義不同,諸如巨嬰,本是指體形巨大的嬰兒,近年來,人們用“巨嬰”指心理滯留在嬰兒階段的成年人;三是詞義相同但字形不同,諸如“C位”就代表站位的“核心位置”或是“正中間的位置”。
2.新媒體語言的“簡易性”。當今快節奏的生活,讓人不自覺地去對語言進行簡略化表達,這種語言既有特點,又是對傳統語言規則的一種突破。在這種簡易性表達中,最常用一些英文字母和縮略語,比如前文所述的“C位”即是如此,代表性的詞語從以前廣受官方常用的“給力”,到如今流行的“割韭菜”、“OMG,買它”、“盤他”,可表達情緒化的網絡表達語句“扎心了,老鐵”,可評價一個人的行為和外在可以用簡單的一句“氣質這塊拿捏得死死的”來形容,對于部分美食就會用兩個字的簡易網絡用語“嗦粉”來形容,對于談不來或是互相對頂式的聊天,簡化為詞語“尬聊”。新媒體語言簡易性的風格不但風靡網絡,更是屢屢出現在新聞報道上,并帶來一些鮮活生動且直觀的接地氣之感。
3.新媒體語言的“親密性”。新媒體的語言很多都帶有非常強的幽默感,這讓使用這些語言的人產生親密感,比如常見的“老鐵”、“雙擊666”、“親”、“安排”,語句中有“確認過眼神”、“生活終于對我下手了”,這些語言可以立即將語言使用者帶入到相關語境之中,讓人們之間的親密感瞬間產生,可以拉近人們之間距離,這樣的語言特點有利于新媒體在進行“共情營銷”時使用,提升閱讀體驗,增強讀者黏性,而黨報的一些非新聞版面對于這些新媒體語言進行適當運用,可以改善黨報嚴肅的面孔,為文章帶來一些鮮活的因子。
4.新媒體語言的“方言化”。網絡使用者不分地域,這也就讓新媒體語言融進了方言化的特色,比如“雨女無瓜”是“與你無關”的諧音,“藍瘦香菇”代替“難受想哭”,都是一種普通話不標準、帶有方言腔的表達。還有東北特色的“來了老弟”,還有諸如“闊以”代替“可以”。這些方言化的語句讓新媒體語言既豐富又風趣幽默。從文化視角看,是對地域文化的一種傳承方式,這些方言的發音在相關地域會讓當地受眾有親切感,產生文化認同,是打造地方特色的一種重要載體。
5.新媒體語言的“形象化”。新媒體語言因為使用者和發明者都是年輕人,所以年輕人活潑的特質就注入了新媒體語言中,這使得新媒體語言的特質之一就是生動形象,讓受眾迅速帶入,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沖擊力。只是這樣的使用要適可而止,不能為了突出特點和形象而過分夸張地使用新媒體語言。
1.鋪天蓋地的網絡。網絡發展到如今已經是鋪天蓋地,無孔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網絡。現在不但年輕人在使用網絡,就連老人都開始頻繁的使用手機。這種大形勢下,媒體融合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新媒體語言的盛行也是時勢所造。新媒體語言在網絡大環境下,滿足了平民化需求,助推了新媒體語言在幾億的網民中廣泛傳播、使用。
2.媒體行業的“百花齊放”。信息化、大數據的發展下,媒體行業從過去的傳統媒體轉化為如今的百花齊放,以至于一些劍走偏鋒的媒體也找到了小眾化的發展方向。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傳播范圍和傳播方式固化,使得媒體語言缺乏生長的土壤和氛圍,而當歷史的時針指向了網絡時代,各種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大幅度擠壓了傳統媒體的份額,尤其是在各類網絡社交媒體的多樣和多元助推下,讓新媒體語言獲得了迅速的傳播和不斷更新的土壤。
3.源于網民的精神追求
一是讓創造這些新媒體語言的創造者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在機緣巧合下,一些創造了新媒體語言者無論其本人是否因為創造而風靡網絡,都會因為自己創造的新媒體語言能夠被網絡廣泛使用而感到自豪和有成就感,因為對一個語言創造者來說,其動輒幾億人次的語言使用量的新媒體語言出自自己之手,的確是難以言表的巨大成就。
二是體現了年輕群體對于話語權的追求。每個人、每個群體都希望得到話語權,而新媒體語言正是一種可以被年輕群體使用,滿足年輕群體創造力、想象力的重要方式。在新媒體語言中,年輕群體以自己創造的網絡語言表達自己的言論,不但有利于網絡語言的創造、傳播,更是讓年輕群體可以將現實世界中的生活壓力得以釋放。換句話說,廣大青年網民通過逐漸被創造出來的新詞語的使用,可以緩解生活的壓力,釋放不安和焦慮,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個群體的話語權。基于此,這些話語權因為基本屬于年輕群體所創造,所以新媒體必然要對年輕群體的喜好進行研究,對這些新媒體語言的使用習慣和邏輯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更新,進而在年輕群體中增強話語權。
三是體現了聯想化的精神需求。日常用語比較規則化,相較于新媒體語言更加的僵化和刻板,詞語使用很難發揮想象力,很難讓人展開想象的空間。但是新媒體語言就可以很好地激發想象力,易于讓使用者腦中出現情境,這可以滿足語言使用者對聯想化的精神追求。而且由于新媒體語言多具有趣味性,所以不但有利于表達和模仿,更是有利于傳播。比如網民對于“××千萬條,××第一條”的跟風式造句和模仿等,對“我就笑笑,不說話”的多場景表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