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果 成都外國語學校
早在2011年,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就曾公開表示,在線教育行業將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迎來顛覆式的變革。2013年可謂是“中國在線教育元年”[1],近幾年間,中國在線教育發展呈現井噴之勢,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839.7億元迅速發展到2018年的2670.6億元[2],年均增長速度為26.04%,大大領先于中國GDP增長速度。這充分表明在線教育行業對我國經濟增長有較強帶動作用,是投資領域的一支“潛力股”。截至2019年6月,中國在線教育的用戶總數達2.32億,較2018年增加3122萬,仍具有較大發展空間。2020年初突發的肺炎疫情,全國多數大中小學均延遲開學,在線教育與云課堂成為2億學生與3、4億家長的生活剛需,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而在線教育行業如此迅猛增長的背后,卻存在著市場劃分不夠細致、盈利模式不明確等諸多問題。本文將重點介紹我國在線教育行業面臨的困境,并嘗試提出一些對策。
在線教育即e-Learning,指的是一種基于網絡與電子設備的教學與學習行為。因此,在線教育是將傳統教育與互聯網結合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不僅拓展了傳統教育的概念,而且學員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真正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望在未來緩解我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在線教育有多種分類方式。首先是最典型的分類方法,按所涉及的市場領域來看,可以分為K12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興趣教育等多個方面。部分知名機構如作業幫、學而思等屬于K12教育,而各大高校自己建立的網絡教育平臺則屬于高等教育范疇。此外,按商業模式劃分,在線教育平臺可以分成B2B、B2C、C2C等[3]。如在2018年12月獲得最新一輪3億美元融資的猿輔導,就曾完成了C2C到B2C的華麗轉身。
由于中國的人口基數大,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優質教育資源稀缺,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等經濟發達地區。與此同時,中高收入家庭已經不滿足于原有的簡單、粗放、低效的教育,而逐漸開始追求個性化、智能化、方便化、國際化的教育。在線教育不僅能夠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時空的限制,以較低的成本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且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需求。因此,我國在線教育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據艾媒咨詢機構預測,2020年我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330億元。
在2016年,我國開放全面二胎政策,早教與K12教育需求將逐漸增多,以升學為目的的在線教育逐漸“剛需化”。在市場的需求導向下,也有一批“獨角獸”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吸引到各類風險投資商的融資。如2020年1月6日,VIPKID旗下的大班課業務正式更名為“大米網校”,其A輪融資就已獲得由騰訊、紅杉資本等機構聯合投資的8000萬美元。而從各類平臺融資整體情況來看,兒童早教類融資占比最高,達23.3%;相較之下,K12企業融資占比僅為14.9%。由此可見,在二胎政策背景下,早教市場必將成為繼K12教育市場后我國教育的另一塊主陣地,而在線教育的早教市場無疑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由于“把教育搬上互聯網”的新理念和以BAT為首的大公司的踴躍投資,在線教育公司以日均2.6家的速度飛速增長。根據央視財經的數據,2019年與在線教育相關的企業數接近一萬家。在線教育平臺成立前期,在產品、技術、營銷等各方面需要大量投入,發展穩定后才有可能進行盈利。由于中國在線教育大部分企業處于早期融資階段,且企業數量龐大、同質化嚴重,故市場上出現惡性競爭,企業為爭奪生源投入海量營銷費用。例如,在2019年暑假,以作業幫、猿輔導、學而思網校為代表的近十家平臺累計在市場營銷上“燒”掉了40-50億元資金[4]。從市場競爭結果來看,目前約70%的在線教育平臺面臨虧損,甚至采取“預付費”模式來回籠資金[5],以維持龐大的運營開支,15%的平臺倒閉,只有5%的平臺能夠盈利,市場整體發展結果遠不如預期。這是以慢為代表的教育行業與以快為代表的互聯網行業結合時衍生出的問題之一。
對于在線教育企業來說,燒錢并不是競爭的終點,高質量的師資與服務才是永續發展的保障。換言之,教師資源是在線教育行業的資源基礎。目前大部分在線教育企業的師資良莠不齊,如在線英語學習機構在介紹外教一對一師資時,都標榜“100%持有TESOL/CELTA等執教證明”,但卻未能公示相關資格證或資格證號。由此,行業監管亟待加強。此外,在線教育平臺所提供的教學資源,數量雖多,但通常缺乏系統性或統一的標準和規范,難以讓學生習得系統全面的知識點,這也意味著在線教育平臺需在教材與學習資料方面加大投入。
在線教育雖是教育與互聯網結合的產物,但其內在本質還是傳統教育思維,沒有體現互聯網對教育的重塑功能。從目前的課程形式來看,在線教育課程大多只是將線下課程通過錄制的形式傳到網上,仍以灌輸知識為主,未考慮到學習者的主導地位,課程的互動性較低,缺乏類似于國外“慕課”的討論學習、協同解決問題等教育環節。這直接影響了學習進程以及學習效率的提高。另外,目前在線教育對學習內容差異化、教學方法多樣化的研究不夠,這表明個性化教育在未來有待進一步完善與改進。
在線教育的課程從即時性上可分為直播形式和錄播形式。盡管錄播課一經錄制,便可以反復播放,邊際成本極低;但是直播課程能夠讓用戶更容易融入學習的環境中,輔以實時討論、提問、答疑等環節,能夠有效提高課程的趣味性、互動性乃至學習效果。艾媒咨詢機構開展的調查顯示,參與過直播課的在線教育用戶中,37.6%的人認為學習趣味性更強是直播的最大優勢。
比直播課程更為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是線上線下協調發展[2],這也是在線教育行業中日漸興起的O2O商業模式。在線教育平臺可以在線上傳授系統的知識點,利用題庫大數據以分析學生易錯的題目與尚未掌握的知識點,并安排線下課程,進行高質量的答疑或重難點講解。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能夠極大地提高了時間和各類資源的利用率,故也將成為在線教育的一大發展趨勢。
從2013年到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事業近七年的發展,為其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包括用戶行為及偏好數據、用戶需求數據、課程內容數據與題庫數據等。當下,大數據、云計算、機器學習等互聯網領域的技術,正日新月異地發展著,也將給在線教育帶來一些變革。如猿題庫曾上線“公務員考試題庫”,只要用戶在線答題,系統就能借助大數據、機器學習算法等技術,分析出用戶的能力水平與薄弱考點,后續就能針對性地出題,幫助用戶查漏補缺,提高學習效率[6]。2020年肺炎疫情期間,猿輔導緊隨學而思網校,推出在線免費直播課,巨大的流量使得其當月的帶寬費用就要達到上億元,且市場上的帶寬資源受限,需進一步借助工信部的支持。因此,在線教育行業應抓住技術變革所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同時進一步推動相關技術的發展。
目前的在線教育資源不夠多樣化與系統化。對于年齡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對在線教育形式熟悉程度不同的用戶來說,其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所以,提前搜集用戶的相關信息、明確其學習偏好,強化課程的個性化設置,從而提高用戶的學習體驗,這將是在線教育行業的一個重點發展方向。
2017年,在線教育行業TOP4共占據了6.5%的市場份額,可以看出整個市場的壟斷程度較低,未來將出現優勝劣汰,競爭激烈程度有增無減。而自2018年以來,在線教育領域的投資趨于穩定與理性,這也是市場逐漸發展成熟的標志。2019年末,在線教育在整個教育市場的滲透率不足10%,但經過2020年疫情影響,其滲透率可能迅速達到20%乃至更高。在線教育行業應抓住這次歷史性機遇,但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問題與挑戰,故需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分析,推動在線教育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