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劉慧穎
大連科技學院
(一)發展型資助育人是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內容。精準扶貧背景下民辦高校開展資助工作不僅是高校教育重大問題,也是我國精準扶貧的重要路徑。過去由于存在認識誤區,認為高校資助工作就是“填填表、發發錢”,僅僅滿足于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物質幫扶。而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應僅局限于物質幫扶,開展發展型資助,如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等顯得至關重要,因此,進一步推進民辦高校發展型資助對于民辦高校扶貧共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
(二)發展型資助育人為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指明科學化發展方向。根據過去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經驗及育人方式總結經驗和方法,進一步認清當前民辦高校在學生資助工作中所面臨的形勢和挑戰,不難看出發展型資助育人已然成為當前高校精準資助的重要途經,發展型資助育人不僅為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建設指明科學化發展方向,更是為全面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提供精神動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改革創新的新局面。
(三)發展型資助育人在教育領域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實現發展型資助育人是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新的發展方向,在教育領域脫貧攻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一些共同問題需要理清,不斷樹立發展的先進的資助理念,構建完善的資助育人體系,落實精準資助的各項措施,完善資助的各項保障,加強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反饋。這對于我國教育領域中脫貧攻堅和資助政策的精準落實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民辦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就是要因地制宜,根據每名家庭經濟困難生的不同情況,有策略的定制個性化資助方案。
(一)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將“無償”與“有償”相結合。在物質幫扶的基礎上,可以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不同的勤工助學崗位。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設定一定比例的勤工助學崗位,如打掃教室、圖書管理員、學生助理等職位,引導家庭經濟困難生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鼓勵家庭經濟困難生通過自己的勤勞努力,為自己爭取一定的報酬,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能力。
(二)升級勤工助學模式,提供個性化資助方案。根據民辦高校實際情況,可以為學習困難學生安排家庭經濟困難“一對一”家教。當前民辦高校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需求越發呈現個性化、精細化特點,可以構建以學生學習發展成效為核心的學業支持體系,學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精準施策,為學業警告及留級同學配備一名成績優秀的一對一學業幫扶小講師,小講師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成績優異的同學擔任,小講師每月的工作方案根據被幫扶學生掛科情況量身定制。這不僅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一定的經濟來源,也提高了他們的學業水平。各民辦高校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指定不同的個性化資助方案,做到精準施策。
(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就業能力。在日益繁雜的社會和家庭因素的影響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能力欠佳、缺乏自信等表現,根據學校實際,可以開設職業發展中心、就業指導中心、口才演講協會等,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培養他們的人際溝通能力和人際適應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還可以為其專項定制實習崗位,既能發揮其專業才能,不斷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其就業能力。
(四)鼓勵參與創新創業,拓展就業渠道。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拓展就業渠道。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從事科技型、智力型的創新創業活動,發揮其專業特長,如大學生創新創業、“互聯網+”創業平臺、“創青春”大賽等,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與其中,不斷拓展自己的思路,為將來就業拓展渠道。
(五)將思政育人與資助育人相結合,加強人文關懷。根據馬斯洛需求定律,每個人都有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需求轉變。資助育人要把握、遵循這項基本客觀規律,不僅僅以滿足學生的基本生存要求為目標,更要以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作為資助育人的更高要求。根據各民辦高校實際情況,可以發揮獎學金的導向作用,樹立典型,將受資助的優秀學生實例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立志成才,在宣傳中也要注意保護好學生隱私及自尊;同時可以開展資助育人系列活動,如“國家資助、助我飛翔”等主題教育活動和資助征文比賽等,培養受資助學生的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資助育人工作不是空洞、泛泛的,而是實實在在的社會做貢獻;做好資助育人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資助相關工作人員要不斷完善資助育人理念,狠抓落實,不斷提高學生資助的精準度,將學生資助工作從“保障型”資助不斷向“發展型”資助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