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楠 高峰
錦州醫科大學
引言:“慢就業”是90后新生代高校畢業生逐漸顯現出來的一個新的就業特點,其主要成因是學生上學期間很難對自我有充分的認知,很多學生對于自己以后的生活方式和職業道路都比較迷惘,加之父母對子女的自我意愿也更加尊重,所以有很多大學生在畢業之后直接選擇就業的意愿不是很強烈。
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職業生涯規劃不明確。受我國教育環境的影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沒有受到廣泛的關注。從高考填報志愿階段開始,學生往往是根據父母意愿進行申報,沒有從自身角度出發思考未來,由于報考的盲目性,后期的職業定位勢必會受到影響。不僅如此,大學階段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科研與學習上,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師也未能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準確、及時的就業指導。
其次,就業預期與現實的差異性。優質的生活條件使大學生長期處于安穩的生活狀態當中,導致危機意識不足,對未來沒有做好充足的應對準備,也使得部分大學生對就業問題、就業單位、薪資待遇等要素產生了過高的期待。就業預期與現實的不匹配形成了理想單位找不到和用人單位所提供職位不想去的兩難處境,從而引發“慢就業”現象的發生。
最后,缺乏把握招聘時機的能力。部分大學生對招聘時期的認識存在誤區,沒能形成與用人單位招聘窗口期的高度統一,錯過了找工作的最佳時間[1]。另外,職場上出現了許多新興職業,如微商、主播等,為他們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也受到了越來越多大學生畢業生的喜歡,成為他們的職業新選擇。
“慢就業”需要高昂的經濟和時間成本。其雖可以讓年輕人認真制定未來規劃,提高就業質量,為大學生提供緩沖期。但是,如果過于消極對待就業問題或宅在家中無所事事,也可能會使“慢就業”成為“啃老”的遮羞布。因此,要最大限度的緩解“慢就業”現象。
盡早的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是解決就業難題的前提保障。從教育的全過程來看,開始職業生涯規劃準備的最佳時期應在高中階段。提前確定好大致的就業方向,以便于在高考結束之后的院校選擇和專業選擇環節有所準備,減少盲目性。在職業規劃的過程中要遵循考慮個人意愿興趣的原則,利用自身優勢,結合特長進行選擇。與此同時,盡可能的參考行業發展以及家庭資源,利用好一切便利條件。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進入大學之后,要進行持續的優化、調整。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每名學生對自身專業都有進一步詳細的了解,這時要借助實踐來深化對將要從事職業的認識,包括所面臨的工作環境、發展方向等,以確定自己的抱負能夠得以施展[2]。經過反復的調整之后,在畢業前每名大學生都會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職業規劃目標,這樣在找工作時會更有針對性,也沒有抵觸心理,更不會因為“慢就業”而蹉跎了自己的大好時光。總之,大學畢業生仍應盡早樹立起職業理想,形成相對明確的職業規劃,以便使其未來的發展更順暢。
獨立意識是現代人格的基礎。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首先必須能做到獨立生活和工作。一個大學生的社會化,要從培養他的獨立意識開始。然而在現今的家庭中,多數學生對本該自己處理的事情毫無主張,事事依靠家長。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缺乏獨立處理事物的觀念,甚至嚴重影響到就業問題的選擇,因此要進行強化。大學是培養獨立意識的絕佳時期,學生可以通過在校期間的各種活動不斷鍛煉自身的獨立能力,借助于實踐活動逐步降低對父母及家庭的精神依賴和物質需求。不僅如此,校方組織的實習活動既能賺取一定的生活資金,還能加深對就業市場和未來職業的直觀認識,進而做好心理預期,對將要面臨的困難有充足的準備,使得自身條件和就業目標雙向優化,直到找到契合點。
增強獨立意識的同時還要適當強化就業動機,形成憂患意識,要通過理性的選擇和思考,使其對未來有長遠規劃,這對于個人的職業發展是有益處的。另外,需要讓學生明確擇業和就業并不矛盾,并促使其相關的意識強化、觀念轉換。
從實際情況來看,多數用人單位都會提前一年啟動畢業生的招聘計劃,每年的秋季和春季招聘會也成為了就業黃金期。大學生應該在此段時間里多關注各大高校的就業網以及用人單位的網絡招聘信息,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崗位空缺,積極參加企業宣講會,以便更好的對比行業、企業、職位、待遇之間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需要避免想當然的認為招聘工作是在自己拿到畢業證后才會開展的,以免造成機會的錯失,影響到自己的準備計劃,以致于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欠缺語言表達能力、面試技巧等多種硬性條件,無法把握就業機會,被動的列入“慢就業”大軍。
對于新興行業的選擇如網絡主播、微商等,要充分考慮工作的穩定性,不能盲目跟風,更不能將“慢就業”變成“懶就業”。
結論:對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的原因和對策進行分析,要結合時下背景,充分認識到“慢就業”所帶來的消極影響,鼓勵大學生提早準備,進行合理的職業規劃,樹立危機意識,有效把握就業機會,最大程度避免“慢就業”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