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旭 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關注國土空間規劃優化配置的問題,并為此而不斷探索全域國土空間部署策略。國土空間規劃優化配置應站在生態文明的角度上進行理解,重在區域協調發展。針對一直以來所面對的一些核心問題,例如長遠戰略缺失、近期戰略碎片化、配套體系不完整、忽視區域差別化、約束性手段不足等,應在打破固化思維觀念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相應對策。以下就聯系實際來談談生態文明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優化配置的相關問題。
首先,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只有通過對國土空間規劃進行優化配置來提高自然資源的集約利用效率,才能夠滿足經濟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其次,隨著當前社會發展需求的升級,只有通過對國土空間規劃進行優化配置來創造更多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才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優美生態環境需求。再者,隨著區域發展格局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日益突出,只有通過對國土空間規劃進行優化配置來調整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形成協調互動的發展格局,才能夠促進國土空間資源要素的更好流動與合理配置。由此可見,國土空間規劃優化配置的意義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必須要重視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盡量實現對其的優化配置。
生態文明背景下的國土空間規劃不同于以往,它必須先打破固化思維觀念。具體來說,首先應打破傳統統計式或圖形式的思維觀念,構建新型的以品質與效率為主導的網絡結構,站在普遍聯系的人類生命共同體的角度上看待問題,明確不同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的關系,維持良好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秩序;其次,應打破單一的國土空間規劃思維觀念,對空間、資源及資產進行統籌謀劃,激發地區發展活力,在保護國土空間資產底線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提升資產價值;再次,應打破過去的工程思維觀念,深刻關注和認識生命系統的整體性、人與自然的共生性、人類命運的共同性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規劃理念;最后,還應打破增量型國土空間規劃思維觀念,而逐漸改為存量型規劃,重在發掘存量土地、草原、森林、礦產、水、海域、海島等的價值,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其價值。
在生態文明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應始終落實國家及地區的重大發展戰略,為生產、生活及生態“三生”空間的科學布局提供科學指導,提高發展質量與生活品質,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目前我國已經實行的重大發展戰略主要有:東北振興戰略、沈陽經濟區發展戰略、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等。
在國土空間規劃過程中,需以空間格局為保護導向,遵循空間格局來進行各類空間資源的統籌利用。在生態文明背景下,國土空間格局的主體功能正日益突出、融合發展正日益明顯,并逐漸形成了多層級交互聯動模式,使得空間合作更加緊密、陸海對接更加到位。未來,還應圍繞區域發展定位,進一步優化調整空間開發格局,將各項空間要素有效區分開來,并利用重要交通干線將各種經濟要素有效集中起來,構建出一個系統化的生態格局。此外,為了提高城鎮空間利用效率,還需構建城鎮協同發展格局。
若想在生態文明背景下有效實現對國土空間規劃的優化配置,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指引,遵循節約、保護、自然修復的發展理念,最大化地實現資源供給減量化。只有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來對各類自然資源要素進行統籌規劃,為推動科技創新建設、經濟實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區域發展差距縮小提供優先的空間資源保障,才能夠提高國土空間規劃配置的合理性。
在生態文明背景下的國土空間規劃過程中,應做好對趨勢影響的準確分析。具體來說,首先應對經濟發展趨勢影響進行準確分析,了解地區經濟發展對空間資源需求的情況;其次,應對產業結構變化趨勢影響進行準確分析,明確在當前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背景下對空間資源需求的情況;再次,應對人口變化趨勢影響進行準確分析,如人口增長、年齡結構等對空間資源需求的情況;最后,還應對交通布局變化趨勢影響進行準確分析,掌握支撐交通布局對空間資源需求的情況。
結語:綜上所述,國土空間規劃優化配置的意義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所以它必須要得到重視。在當前的生態文明背景下,若想有效實現對國土空間規劃的優化配置,首先應當要打破固化思維觀念,然后還要落實重大發展戰略、體現空間格局架構、做好科學導向指引以及準確分析趨勢影響。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夠使我國的國土空間規劃滿足于現階段及未來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