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璠 山東大學商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視生產力的發展,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這顯赫的成績卻是大規模投入生產要素所換來的,相伴而生的便是資源的高消耗,環境的高污染和生產的低效率。因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由于商業銀行是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因此綠色信貸便成為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在2007年,國家首次提出綠色信貸,即對生產活動有利于環境保護、資源循環利用的企業給予低利率的福利性貸款,對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發放高利率貸款的信貸政策,目的在于利用金融對實體經濟的調節和引導作用,減少對高污染高能耗企業的資金投入,從而制約其發展,鼓勵支持環保產業發展,推動經濟的綠色發展。
目前,隨著國家政策的倡導,商業銀行更加重視綠色金融,國內研究綠色信貸的學者也日益增多,且主要專注于其對銀行績效的影響。但是,在影響方向上,研究結果不盡相同。
首先,有學者指出,綠色信貸能夠對銀行績效發揮正向作用。丁建慧(2019)從社會責任角度出發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綠色信貸對銀行盈利能力具有正向促進作用;雷博雯、時波(2019)認為,無論在長期還是短期,綠色信貸都有利于提升商業銀行的經營能力,但長期還能提升商業銀行的抗風險能力,降低風險。另有部分學者認為綠色信貸會加大商業銀行的成本,不利于提高銀行的經營績效(李程,2016)。也有少數學者指出,綠色信貸與商業銀行績效之間呈現倒U關系(張晨、董曉君,2018)。
可見,國內現有研究結論存在較大反差。且在商業銀行績效方面,有學者僅用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來考察銀行績效,而本文從商業銀行的三性目標出發,確定銀行的盈利能力對應盈利性目標,資產質量對應流動性和安全性目標。
因此,為進一步證實綠色信貸與商業銀行績效的關系,本文以中國建設銀行為例,首先進行理論分析,論述綠色信貸影響商業銀行績效的機理,其次選取2007-2019年數據,實證檢驗我國綠色信貸的發展現狀與理論理想狀態是否存在差距。
1.減少現期收益,增加未來收益
目前,“兩高一?!逼髽I多是經粗放式經濟發展所形成的大企業,而引領我國綠色產業的卻是中小企業。短期來看,這些環保型企業規模小,經營效益不高,甚至虧損;但長期來看,綠色產業是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最終趨勢,因此環保型中小企業的前景可期,目前銀行對其發放低利率的福利性貸款雖然不利于提高銀行的盈利能力,但是銀行資金的大量注入會推動環保型企業快速發展,實現規模經濟,為銀行帶來長遠收益。
2.提高銀行聲譽,贏得潛在收益
當前,履行發放綠色信貸的社會責任是商業銀行提升企業形象的良好契機。具體原理在于,商業銀行通過發放綠色貸款可以向外界傳遞負責任的正面形象,有利于強化其社會責任感,從而能夠獲得穩定的客戶偏好。一方面會有更多的綠色環保企業申請貸款,另一方面銀行也能夠吸納更多存款,前者提高銀行的盈利性,后者為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提供流動性,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促使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得以提高。同時,綠色信貸是政府極力推行的政策,商業銀行順應政策趨勢必然會獲得相關部門的支持。因此,綠色信貸最終會將商業銀行的潛在利益轉變成實際的貨幣收益。
3.增加業務種類,提高多元收入
綠色信貸的發放是一個繁雜的過程,會涉及多個中間業務,如提供融資租賃、咨詢顧問等服務。由于中間業務是無風險的,所以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其能夠帶來無風險收益。在實際發放綠色貸款的過程中,商業銀行會面臨著諸多新增的中間業務,這豐富了商業銀行的收入方式,使商業銀行獲得多元化收入,進而提升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1.短期降低銀行資產質量,增加風險
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前需要審查借款人的資信。一般而言,商業銀行傾向于向信用良好、資金實力雄厚的黃金客戶發放貸款,不言而喻,這些客戶基本上是我國前期重視工業化發展時所形成的大企業。銀行向這些企業發放貸款,可以得到確定的收款保證,從而資產質量較高。而目前國家支持的環保企業,多是近年來才發展的中小企業,效益不佳,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大,很難完全滿足商業銀行貸款發放的“6C”原則,因此,向這些企業發放綠色貸款會影響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有較大可能無法收回貸款,影響流動性,最終使信貸風險增加。
2.長期提高銀行資產質量,降低風險
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生態良好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因此,從長遠來看,環保型企業的全面規?;l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國家會從多方面支持引導環保型企業發展,約束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發展。從而,環保型企業的發展前景廣闊,未來必然會處于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而“兩高一?!逼髽I則會在政府限制下瀕臨破產、在產業升級過程中自然淘汰。因此,從長遠來看,商業銀行向綠色環保企業發放貸款會提高自身的資產質量,減少不良貸款比例,提高銀行流動性,降低信貸風險。
結合以上理論分析結果,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1:綠色信貸不利于商業銀行的盈利性目標;
假設1.2:綠色信貸有利于商業銀行的盈利性目標;
假設2.1:綠色信貸有利于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和安全性目標;
假設2.2:綠色信貸不利于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和安全性目標。
2007年,我國開始推行綠色信貸,因此本文以中國建設銀行為例,選取其2007-2019年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1.被解釋變量
對于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可以通過其“三性目標”來衡量,因此本文用凈資產收益率(ROE)表示盈利性目標,即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用不良貸款率(NPL)表示流動性和安全性目標,即商業銀行資產質量
2.解釋變量
本文用綠色信貸比(GC)衡量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規模
3.控制變量
考慮到銀行資本充足率(CAR)、貸款規模(TD)和銀行規模(即資產總額TA)對商業銀行三性目標的影響,因此本文以這三者為控制變量。
數據來源:建設銀行社會責任報告及銀行定期披露的年報
基于以上理論分析結果和假設,本文對下列兩個模型分別做OLS回歸分析,實證檢驗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
?1t、?2t分別為模型①②的隨機誤差項。
模型回歸結果如下表:

樣本容量α1 (β1)t R2 F nR2模型① 13 -0.00152 -6.25 0.9546 64.11 2.796模型② 13 0.000337 5.20 0.8889 16.01 2.447
1.統計檢驗
模型① R2=0.9546,說明模型擬合程度較好;F=64.11,模型總體顯著,同時α1的t值為-6.25,說明α1顯著。因此該模型表明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比每增加一單位,銀行ROE減少0.0015個單位。
模型② R2=0.8889,說明模型擬合情況良好;F=16.01,模型總體顯著,同時β1的t值為5.20,說明β1顯著。因此該模型表明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比每增加一單位,銀行不良貸款率增加0.000337個單位。

圖1 模型①自相關圖

圖2 模型②自相關圖
2.自相關與異方差檢驗
首先對模型進行自相關檢驗,圖解顯示模型①②不存在自相關其次,模型①②懷特統計量分別為2.80、2.46,表明兩模型均不存在異方差。
以上模型不存在自相關和異方差問題,同時兩個模型擬合程度都較好,且系數能夠通過檢驗,則說明該模型結果具有可信性。綜合而言,實證結果顯示,建設銀行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均與與綠色信貸呈負相關關系。
本文以建設銀行為研究對象,在理論層面,剖析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三性目標的影響,分別得出相反的結論;在實證層面,選取建設銀行2007-2019年的數據驗證理論分析結果,得出結論:綠色信貸不利于促進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時還會降低資產質量,增加流動性風險和信貸風險。出現這樣結果的原因可能是:
1.我國綠色信貸的推行時間較短,目前的環保型企業多是新興企業,經營業績不佳,因此,在短期內綠色信貸主要表現為負效應,并未釋放出長期的正效應。
2.商業銀行的本質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雖有國家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的政策,但商業銀行仍傾向于向大企業發放貸款,從而使商業銀行在與政府政策的博弈中暫時處于劣勢地位,使綠色信貸對其經營績效產生了負效應。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從長遠利益出發,制定政策指引
從短期來看,綠色信貸并未給商業銀行帶來預期的正效應,但是長期來看,綠色企業的規模化發展將是必然趨勢。因此政府需要通過合理的政策指引,引導商業銀行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綠色信貸。首先應從大型商業銀行入手,讓其樹立良好的社會責任形象,從而激勵其他中小銀行隨之跟進,最終使各銀行都建立起對綠色信貸的合理認識,使其對發放綠色信貸保有積極態度。
2.建立綠色信貸補償機制
國家鼓勵商業銀行給予環保型企業低利率的福利性貸款,自然會使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商業銀行失去動力。因此,國家有必要采取措施來補償商業銀行在綠色信貸方面的潛在虧損,對其進行補償性激勵,通過商業銀行的融資功能推動綠色環保企業快速發展。具體措施如:對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給予稅收優惠、對因發放綠色信貸而虧損的商業銀行進行財政補貼,對綠色信貸政策實施效果良好的商業銀行提供政策支持等。
3.創新綠色產品,增加多元化收入
當前我國的綠色產品主要集中于信貸發放,收益較低且風險較大。因此商業銀行有必要進行創新,設計出風險低收益高的綠色產品,擴寬綠色產品的市場范圍,通過綜合運用這些產品,實現組合效應,分散風險,促進商業銀行多角度增收,同時也使銀行能夠更好地踐行國家政策,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