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友德 田海燕
銅仁廣播電視大學
1.成立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委員會,強化區域性社區教育組織。社區教育事關全體居民生計,社區教育發展必須堅持“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主管、部門協調、社會參與”的原則,一要高標準成立市級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二要全方位組建社區教育工作委員會,三要統籌抓好社區教育縣(區)級機構,確保社區教育順利開展。
2.設置兩級管理機構,構建全市社區教育管理體系。按照“整體規劃、分級管理、分層推進、協調發展、注重實效”的原則,設立市、區(縣)級社區教育管理機構。在市級層面上,比如成立“銅仁市社區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在縣級層面上,成立XX區(縣)社區教育指導服務辦公室,負責區域內的社區教育業務指導、理論研究、課程開發、標準制定、示范創建和教學支持服務等工作。
3.設置三級辦學機構,構建全市社區教育辦學體系。在廣播電視大學的基礎上,銅仁市結合實際,創辦社區大學、社區學院、社區學校、社區教育站(或學習點)。還要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社會需要,創辦相應的富有特色的“農民學院”“新市民學院”“創新創業學院”“苗繡藝術學院”“老年康養學院”“鄉村振興學院”“精準扶貧學院”“社區書院”“社區學堂”“社區教育大講堂”等,構建覆蓋城鄉的社區教育三級辦學網絡體系。
1.制定公益性社區教育政策,優化社區教育的社會治理功能。社區教育是一項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全體居民的低投入、高回報的公益性教育事業。因此,銅仁市社區教育以公共服務為側重點,加大針對社區教育的政策扶持,鼓勵更多部門、機構及社會力量參與支持社區教育,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也作為緩解老齡化問題、解決社會矛盾的重要舉措。
2.加強區域性社區建設,構建社區教育管理綜合服務體系。社區教育作為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社區建設是一項新的工作,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因此,銅仁市依托社區成立社區學院、社區學校,構建區域性社區教育共同體,形成社區教育合力,讓全體社區居民均有機會享受到社區教育的實惠,推動建設社區教育管理綜合服務體系,促進社區教育管理創新。
3.服務異地扶貧搬遷,推進建檔立卡貧困戶根本性脫貧。易地扶貧搬遷是“從源頭斬斷貧困之根”的重要舉措。目前,銅仁有貧困人口約58.32萬,其中大多數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邊遠山區。為確保困難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可就業、有保障、能致富”,按照“搬遷—脫貧—致富”的流程,采取“社區教育+”措施,精準施策,有效推進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根本性脫貧。
1.區域性社區教育教師來源創新路徑。社區教育總的特點是全員、全人、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這些特點使得社區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師需求具有多樣性,運行模式具有多元性。
2.區域性社區教育隊伍建設制度創新路徑。一是地方政府要出臺支持發展社區教育的意見,明確社區教育辦學場地、機構編制、資金支持等;二是拓展建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范疇,把中小學教師到社區開展社區教育,納入繼續教育學時認定;三是建立社區教育人力資源登記制度和社區教育人才資源庫,組建社區教育服務隊伍;四是建立社區教育工作考核制度,把社區教育工作情況納入單位、部門及個人的年度考核。
3.區域性社區教育教師團隊創新路徑。一是建設一個區域性社區教育管理團隊;二是組建一個區域性社區教育專職教師團隊;三是建立一支區域性社區教育志愿者服務團隊;四是建立一支區域性社區教育發展專家咨詢團隊,推進社區教育和各類培訓活動的高效開展。
1.依托廣播電視大學發展社區教育是未來走向。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廣播電視大學逐漸完成學歷補償的教育使命,正面臨著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轉型?朝哪里轉型?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四中全會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貴州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給廣播電視大學轉型發展指明了發展社區教育的方向。
2.依托社區教育工作委員會統籌社區教育是重要保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政府成立跨部門繼續教育協調機構,統籌指導繼續教育發展。”我國社區教育專家陳乃林先生提出“教育發力,跨界聯動,協同治理,融合發展,項目支撐,合作共贏”的新時代社區教育的工作思路。
3.依托社團組織建設學習型社會,塑造社區教育品牌。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相繼提出“創建學習型社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貴州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推動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機關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