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
教育心理學課程可以疏導學生的心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但是近年來,我國教育心理教學的開展存在著一些問題,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新時代的學生。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可以完善傳統教學的弊端。任務驅動型教學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科學合理的布置學習任務,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夠切實的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任務驅動型教學就是科學合理將知識分化成幾個任務,將任務作為教學中的目標,在任務設計中隱藏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知識點,完成學習任務。任務驅動型教學要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要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位置上,教師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能夠獨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及全面素質的提升。充分說明了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值得深刻研究具有應用價值的教學模式。
在部分學校和教師中,沒有對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進行深刻的研究和認識,只是一味的跟風創新,沒有將任務驅動型教學和教材內容完美的結合到一起,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沒有發揮出任務驅動型教學的良好作用。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注重傳授教材中的知識理論,對于教學目標是以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水平來設置的,沒有將任務驅動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實施下去,忽視了對學生技能知識的增加,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全面性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教學內容合理的設置任務,而是將所有的知識都按照任務驅動型教學來進行,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化,導致任務與實際情況有出入,任務實施不下去,不僅任務驅動型教學的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還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
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是教師設置情境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研究,將知識劃分為不同任務來引導學生完成。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使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學生在面對大量學習壓力后,可能會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開展任務驅動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將知識進行分化,逐一解決,從而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并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成就感[1]。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我國教育行業的不斷進步,對教師的教學任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有完善的評價體系對階段性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在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中,階段性任務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階段性任務評價可以對任務的完成進行公正、科學的評價,使得教學任務更有方向感。
在教育心理學課程中,教學的主要問題就是學生自身心理認知不清晰,對心理健康情況也不是很了解,不能高效的完成教師的教學任務。因此,教師在教育心理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例如在學習《態度與品德的形成與改變》知識時,教師可以將班內的學生按照性格特點、學習能力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小組對抗學習。給每組分配學習任務,讓每個小組研究關于有品格有態度的人選及故事,并且分析態度和品格對人的影響。并進行小組比賽,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獎勵機制,鼓勵學生們開動腦筋,積極踴躍的發言。同學們在這樣的課堂中,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找到學習的樂趣。并且通過分析,可以增強對教育心理的了解,可以完善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
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考慮到任務設置的實際性、難度的客觀性以及教學的時間性。教學任務的實際性主要是對學生心理的轉變要求較高,也存在較大的教學壓力。教學難度的客觀性主要是學生心理發展狀況多種多樣,對教學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學的時間性主要是學習都是要循序漸進的,不可急于求成,但是也要把握好時間節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于教學任務、教學難度、教學過程要進行全面的合理評價,根據教育心理學科的特點,充分展現教師的教學成果。因此,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可以良好的檢驗教育心里學的教學效果,并且可以提供有力的支撐,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教育心理學的整體性任務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對沒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肯定,制定預防措施,鼓勵學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感染其他學生;二是對心理出現一些偏差的學生進行疏導和開通,使其能夠健康成長;三是對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提供治療,幫助學生早日走出困境。要達到以上三點,需要教師對班級內的所有學生都有一定的了解,要在平時中注意觀察學生的言談舉止,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類。對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的開展。遇到心理出問題的學生,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耐心的疏導學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增強學生的信任感。才能有效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走向光明的道路。在授課過程中,應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要注重對學生的把控,對心理出現問題的問題重點關注。例如在學習《影響學習的外部因素》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提問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對這類學生要給予較大的關注,正確的評價學生的回答,避免學生產生影響學習的因素,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能夠更好的參與到學習中來。
教學質量的增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在教育心理學應用中,對教師的專業水平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心理協調作為教學的根本目標,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實現教學目標,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教育心理學課程是會影響學生的終生思想的課程,所以要明確學科的教學目的,完善教學方法,使該學科能夠穩定的發展下去。教育心理學要以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作為學科的根本,從教學難點出發,能夠有效的探究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但是也在無形中增加了教學難度。所以應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對心理知識的了解,能夠有效的預防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例如在學習《預防心理學》時,教師要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教師可以給學生分配以下任務:從自身的實際生活出發,應該怎樣有效的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學生可以從與大人溝通、教材、網絡中找到答案。鼓勵每位學生都積極踴躍的發言,并且引導學生將知識運用到自己身上,將有效的預防措施實踐到生活中。教師要在最后做總結歸納,并提出有效的預防措施,與學生多交流,與家長也要勤溝通,讓家長時刻關注孩子的發展狀態,及時交流,注重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培養,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對教育心理學學科進行全面分析,會發現制定長期的學習目標對教育心理學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具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教育心理學的教學任務是要擴大學生對健康心理的認知范圍和方向,能夠有效的測量除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可以幫助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不斷的進行拓展研究,能夠有效的傳遞給學生正確的心理認知,可以做到有效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在面對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心理朝著正確的價值觀方向轉變,改善自身的不良心理。長期的學習目標制定是可以形成良好循環的,能讓教育心理學教學保持堅定、明確的方向前進,促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不斷進步。
情感目標的培養是教育心理學科目的重要部分,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合理運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讓學生的心理認知能夠更加清晰,與教學任務目的相結合,將教學任務詳細拆分化解。教師要善于利用體驗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真實的體會到情感表達,能夠充實自身的情感,將自己的情感不斷升華,在學習中形成科學的情感價值觀。同時,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在教育心理學中得到極大的應用,發揮出了應有的價值。例如在學習《認知方式差異與教育》中,教師要先將知識的概念和含義傳授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分析自己的認知方式和思考模式,最后在課堂上,每位同學進行分享,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借鑒互相學習,能夠切實的發現認知的差異性,從而自身的認知的水平。
結束語:綜上所述,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影響學生一生的學科,是極為重要的。學校和教師應加強對教育心理學的重視程度。有效應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可以提升教育心理學的教學質量,讓教師能夠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并完成階段性、整體性、目標性的任務。從未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