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濤 劉麗 荊培珩
青島農業大學動漫與傳媒學院
隨著攝影攝像在國內的迅速發展,各高校開設與之相關的課程,對攝影攝像有著濃厚興趣和求知欲望的大學生隊伍逐漸擴大。為了增進攝影人之間的交流,彼此促進實現自我提升,在全國各地就出現了很多攝影攝像團體。這些攝影攝像團體的出現一方面說明資源開始出現了整合,然而,另一方面,伴隨著這些團體出現的還有很多問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何種運行機制適合這些團體的發展。如果只因為一時興起而組建,成立之初轟轟烈烈,不久便銷聲匿跡,就背離了成立的初衷。如何將團體長久地運行下去,并有效完成新老成員的銜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對團體進行擴建的目的,需要研究出適合攝影攝像團體運行的機制。
這些在高校中存在的團體是由志趣相投、職能互補的大學生自發組成的團體組織,成員志愿加入,無強制性,活動范圍也相對固定。需求與目標大同小異,旨在提高自身的攝影攝像能力,滿足求知欲。這些團體大部分是非營利性的,單純進行知識與能力共享,其運行體現了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特征。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人們追求精神享受的愿望也逐漸增強。因此,國家著力培養我國國民的藝術修養來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大學生當仁不讓,攝影攝像的學習不可缺失,精通攝影攝像不僅需要吃苦耐勞的精神更需要對于色彩和圖像的感知與審美能力,未來,會需要更多記錄美好世界的攝影人,那么畢業后成為行業中的優秀人才,將自己的思想與觀念賦予自己的作品中,并得到大眾的認可,也是眾多大學生夢寐以求的。
基于國情與自身的發展需求,這些團體的出現為身懷理想的大學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臺,將對攝影攝像感興趣并有意愿將其進一步發展的同學聚集在一起,成員之間的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不僅能夠提升學生自身的專業技能,也能使得攝影攝像技術進一步發展。總而言之,這些因為攝影攝像而成立的團體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也將會促進這個時代的發展與進步。
但無法逃避的是,無論是在客觀還是在主觀方面,這些團體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從客觀層面上來說,學校體制機制上的不足造成了資源分散和浪費。有些高校將與攝影攝像有關的專業分布在不同的學院,配以師資和實驗設備,這就造成了學習資源的分散,各個學院又要配備設施搭建提供學生學習交流的平臺,重復投入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不同的學院各自組成小團體內部交流消化,共享性極低,限制了組織和成員的發展。第二,學生這個角色的局限性限制了資源的觸及面。課本上攝影攝像技術知識僅僅是冰山一角,為了達到更高層次的學習,必須尋求外部知識來源,彌補學校的知識缺口。然而,學生這個身份具有很強的局限性,很難接觸到社會上的優質資源,組織內部的信息共享來源基本相同,主要來源于網絡,因此,成員之間的交流只在學生這個小圈子里進行,外面的信息流入不到共享圈,限制了成員攝影攝像能力的提高。第三,這些攝像團體屬于NGO(非政府組織)的范疇,由興趣相同的人推動,那么自然而然,如果缺少權威人士或領導人員,就會體現出一些分散性。組織成員自由度過高,分工不明確,組織任務的完成效率就會隨之降低。久而久之,組織內部的團結讓人質疑,成員對組織的信心以及成員之間的信賴會逐漸瓦解,最終導致組織的解散。第四,成員在課堂上接受了理論知識后,生活中會產生抵抗情緒,就容易將重心偏移到實踐方面,而忽略對理論知識的再消化。大學生是知識型群體,既有實踐的需要,理論的需要也不能缺少。一切實踐都需要理論作為知識的依托,攝影攝像更是如此。成員之間通過理論上的分析與交流,了解學習彼此的思想內涵,才會取得更大的提升。
基于以上問題,CCFILM分享會通過長時間的摸索,總結出一套適合其自身運行的機制。
擔任CCFILM分享會的指導教師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優秀的專業技能,能為組織和成員提供專業的指導意見,在分享會運行中可以及時找出運行問題所在并給予有效的解決辦法。團隊由已經畢業但仍從事攝影攝像工作的高年級學長領導,近距離長時間與成員接觸,發布統一的課題,并在分享時對成員的課題研究作出評價,這樣不僅能深入了解成員困惑進而給出專業性的解答,也能逐步完善團隊運作。這種分層次的管理運作模式,能夠使分享會高效率地運行,高層是整個團隊的風向標,給出小目標,樹立大目標,分享會內部又保持著足夠的自由空間,成員們在緊跟大節奏的基礎上,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自由提出自己對團隊建設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兩個層次不存在交流隔閡,相互理解相互溝通,使分享會腳踏實地地高效運行。
分享會成立之初,領導人在征求所有成員統一意見后,規定了分享會的制度。(1)交流群只用于課題的發布、研究與討論,禁止出現與分享會無關的話題。(2)分享會當日,不允許成員無故曠會,有事無法到場的需向領導人請假,經批準后方可。(3)成員可以缺席分享會,但課題需按時提交,逾時視為退出。(4)課題提交日期為分享會開始的前兩天,使用CCFILM分享會的統一模板,以PPT形式提交到固定的百度云盤賬戶中。
這些制度避免了成員過于分散的問題,保證了每位成員的公平與平等,成為分享會有效運作的監督機制。
一方面,理論課題形式為每位成員分析具有學習價值的影片,用于分享會的交流學習,從拍攝、剪輯個方面入手,在理論層面上加深對攝影攝像的認識,夯實課堂知識,為實踐提供知識依托;另一方面,在分析影片和交流學習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成員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提高了語言組織能力與自我表達的水平。實踐穿插于理論交流之中,一種形式為領導人給出統一命題,依照命題,成員拍攝影片,成片交于分享會交流學習;另一種形式出現于分享會后期,每一次分享會都當成電視欄目,成員之間進行角色輪流擔當,從制片人、導演到攝影攝像、后期剪輯,所有成員親身參與分享會的制作,體驗電視欄目的制作流程。
這種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的模式,使成員能夠多方位地、腳踏實地地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也盡量保證了成員在加入分享會前的初衷不變。
分享會在運行時,不僅需要校園資源的輸入,更需要社會資源的流入來擴展成員的眼界。CCFILM的領導人現在從事著攝影攝像的工作,自由程度相對較高,可以為成員提供很多外出的機會。目前,成員已經現場參與過一些節目的制作,例如,CSL暴雪游戲的現場錄制等,社會因素的加入,避免了課堂的固有模式,讓成員提前熟悉工作模式和流程,在校園中積累實戰經驗,學習到不一樣的技術,從多方面了解攝影攝像,使每個成員都能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經歷。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攝影攝像團體的運行、職能的發揮、活動的舉行都需要先進、充足的設備支持。并且攝影人掌握攝影攝像技術的前提是熟練攝影攝像設備的使用,設備可以不先進,但使用者對其熟練程度的不同,拍攝出的作品也會有很大的差距。
普通學生團體中沒有完備的設備去完善團體的活動,而CCFILM分享會的設備由領導人提供支持,出于工作的需要,領導人自身工作室內有一套先進的攝影攝像設施,可以用于分享會成員課題的分享研究和日常的拍攝需要。有了這些完備的設施,就彌補了在工具層面上的不足。
為滿足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需要,研究出適合于團隊組織高效運作的運行機制日益成為一種發展的趨勢,尤其是在學生中間,學生更早接觸和參與一個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團體,對以后融入社會工作與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CCFILM分享會便是一個這樣的組織,通過長時間的實踐,得出一系列關于運行機制與自身發展的經驗總結。面對以后走向社會遇到的困難,CCFILM分享會的成員有信心也有能力去迎接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