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明
承德市群眾藝術館
群眾藝術館的工作之一就是組織群眾性的音樂、舞蹈、表演等交流活動,讓這些音樂關聯的活動能夠對群眾精神生活起到賞心悅目的熏陶和鼓舞作用。
在各地舉行的群眾音樂交流活動中,可以充分發掘出音樂的審美特點,在娛樂、交流過程中,力求發揮音樂作品的教材作用,使得這些音樂作品的內容、形式與風格都對群眾們產生強烈的震撼作用和教化價值。
群眾音樂活動的普遍形式是通過藝術館、群眾觀開設的音樂欣賞課、集體合唱、唱歌比賽等,發揮音樂的情感感染力、作品內容的影響力等。在有些城市、地區的藝術交流活動中甚至還加入了群眾喜歡的各類比賽活動(戲劇、戲曲、舞蹈比賽等傳統藝術和現代爵士、電音活動等現代藝術)。為了實現既定的音樂活動目標,各地群眾文化館、藝術館也普遍的采用借助音頻、視頻等作為教學培訓方式組織活動。因此,各類群眾音樂活動所采用的素材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廣泛性。首先,需要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這樣才可能很好的實現群眾的“美育”“娛樂”一體化目標;其次,還需要具有各區域的民族精神特征。這樣,群眾音樂交流活動就會成為對群眾進行審美教育、音樂價值判斷與引導的媒介。另一方面也會由于這些活動的廣泛性、多樣性,使得活動本身具備“教材”特點,音樂活動具備一定的“教育價值”屬性。這樣,就可以借助于多種多樣的音樂交流活動對群眾的審美、趣味、生活等進行熏陶、提升。
在群眾音樂交流活動中,不僅需要對群眾進行音樂藝術的內涵解讀與風格詮釋,需要引導其對作品的表現特征進行理解,還需要強化這一活動中群眾對于各類音樂文化、風格流派發展的系統性、審美性、多樣性等進行體驗教學與感受教育。這些富有各區域特色與氣質精神的音樂作品與地域文化都會對群眾形成彼此滲透的作用。
在音樂交流活動中,還需要工作人員及時引導群眾對于不同音樂、文化的認知體驗,通過對不同音樂藝術的對比、分析與總結,讓群眾深刻理解世界各地、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歷史和不同的“美的元素”“美的表現”“美的感覺”,從而能夠以世界眼光審視音樂的美,能夠在欣賞少數民族音樂過程中,感受到文化的差異性,起到“差異體驗”的強化作用,再通過音樂活動延伸到對世界各地不同民族文化的認知與理解。這樣就可以通過活動鍛煉群眾的音樂文化對比、歸納、感知與理解能力,有助于群眾在世界宏大的文化藝術體系中發掘不同民族音樂的“體驗價值”。同樣也會訓練群眾面對傳統音樂時,能夠增強對本土藝術形式、內容的了解和藝術交流的有效性作用。因為這些都是提高我國群眾對于文化藝術認知與交流能力的目標和意義所在。
音樂具有天然的“情感”“情緒”內涵。我國各地的群眾文化交流活動需要建立在這種音樂特質的基礎之上。在音樂演唱、交流、比賽等活動中需要滿足本土群眾的情感表達需要。因此,需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刻貫徹“面向現實與未來”的音樂交流活動,強化音樂對于群眾“情感能力”的培養作用,強化音樂活動本身所具有的重要內涵作用——潛移默化的感染力作用,起到熏陶群眾性格與內心世界的作用。
在音樂活動中對群眾進行“美育”效果的強化也是進行“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旨在推動群眾的“情感能力”和“審美能力”和諧發展,能夠促進個人性格與情懷的養成,從而對于個人成長、社會發展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在進行群眾性的音樂活動中,一方面需要仔細設計群眾活動的宗旨、目標和依據,確保所有的交流活動產生積極的、可預期的影響;另一方面還需要以各種不同的音樂內容、形式與風格呈現對比,達到引導群眾審美水平提高,改善人們的藝術趣味的作用。這一切都需要以當地的文化藝術現狀為依據,需要進行合理的內容設計與綜合方式運用,將這些都體現在創新風格和特征的集體群眾交流活動中。
在不同類型的群眾藝術活動目標與方式設計中,既需要符合當地的文化藝術發展要求,也需要體現出個性化的實踐方式和群眾各不相同的感知、接受程度特點。這些都意味著在具體的工作設計環節中,需要針對群眾的具體接受情況進行活動內容、目標與形式的設計,需要能夠滿足多種實用性的需求。這些文化藝術的活動目標需要具有獨特的互動性、創意性、交流性、趣味性、規模性特點,讓群眾們能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具體的作品特點,在學會不同的演奏、演唱技能同時,還能夠提升對音樂的藝術感知力和理解上的創造力等。
總之,藝術館組織音樂文化活動的過程,就是群眾能夠獲得明確、具體的藝術感染力和欣賞力提升的過程,也是能夠促進群眾間的友好交際、規范行為以及健康觀念的過程。因此,發揮音樂文化交流活動在群眾“美育”方面的作用,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