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輝 倪萌
山東萬祥礦業有限公司
醫養結合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憑借社區的依托優勢和社會養老綜合體制的支撐優勢,大力推進現代養老產業向著醫養結合、養護合一的方向發展,對于我國應對老齡化問題挑戰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而這一模式在全國范圍內的順利推廣和施行,則依賴社區居委會、養老機構、健康企業等相關機構的協調配合、聯合發展。本文將從醫養結合的視角,對這一模式開展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并對于社區居委會如何更好地承擔相應的角色和職能提供意見和建議。
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數值是判斷一個國家老齡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一般認為7%以上即為老齡化社會,超過14%則是老齡社會。200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比重達到7%,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18年,這一比重數值已經達到12%,中國距離進入老齡社會只有一步之遙。伴隨國內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急劇增加,如何為老年人提供適宜的居住場所和健康服務資源,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成為國家和社會層面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我國,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的管轄部門是獨立的,其中醫療機構歸衛生部門管轄,養老機構歸民政部門管轄,而這兩個部門在行政領域內的資源各自獨立,無法實現有效流通,這樣的現實條件導致老齡人口在養老和就醫方面出現矛盾,特別是需要貼身照顧的老年人,在養老機構養老卻不方便就醫,在醫療機構就醫但不能夠養老,增加家庭在照顧老齡人口過程中的精力負擔和經濟壓力。
伴隨著國內城市化進程和社會分工程度的加深,機構養老開始成為新興的養老服務方式,但是中國老齡人口數量龐大,機構養老資源跟不上養老服務市場需求,很多城市出現養老院“一床難求”的現象,現有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參差不齊,老年人的養老條件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中國社科院曾預計,到2025年中國老齡人口將突破3億人,且到時候家庭經濟支柱很多都是獨生子女,無法給老人提供充分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支持,如果這些老人都轉向機構養老服務,那么國內養老機構、護理人員數量都是難以提供對等高質量服務的,而建立社區養老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則可以減弱社會養老服務的壓力,大大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數。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生存壓力的進一步增加,家庭中的青壯年無法分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照顧老年人,但很多家庭又無法割舍與家中老人親密相處的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建立集養老、醫療于一體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可以完美解決這一問題,既可以幫助老年人和兒孫一起共享天倫之樂,又能讓老年人得到充足的健康生活服務保障。
社區居家養老的相關機構主體包括居委會、家庭、醫療健康組織等,其中社區居委會在各機構主體中處于銜接和協調的位置,應該在該模式運轉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廣泛協調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推動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長效機制的建立和優化,幫助建成一個政府領導、各部門通力配合的養老服務新模式。
社區居委會作為我國自治性群眾組織之一,具有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等法定職能,社區居委會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建立和運轉工作中,要充分履行自身職能,開展老年人服務保障、老年人合法維權、小區愛老敬老公益活動等,還可以對居家養老相關企業機構主體進行評估和監督,有效管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的內容和質量,確保實現本社區的自治組織職能。
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對相關服務從業者的工作積極性和專業素質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社區居委會作為老年人所在小區的管理主體,要在協調、推動建立養老服務從業者工作激勵機制方面發揮作用,如通過設置明星服務者獎金、設計小區資格認證機制或開設綜合技能培訓課程等,引導該小區的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積極主動地提升專業服務技能,增加養老服務工作的主動性。
目前,很多老年人對醫養結合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不甚了解,這極大地阻礙了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廣泛推廣,針對這一情況,社區居委會可以投入力量,通過社區宣傳欄、文化廣場、社區微信公眾號等新舊宣傳渠道,針對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好處,老年人護理、養生、保健方法等,開展廣泛、立體式的宣傳,促進整個社區對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熟悉和認可,引導子女對父母投入更多的關心和愛,還可以引入社會力量,組織志愿者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幫助老年人重新建立社會歸屬感,營造尊老愛老的社區養老環境,此外,也要充分聽取社區居民對于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建議,適時優化調整服務項目內容,提升相關服務質量,確保本社區內的老年人享受到優質的養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