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偉立 黃秀艷
1.中共唐山市委黨校; 2.唐山學院
前言:在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重點強調了當前和未來城市治理方向,并提議將建設智慧城市作為城市當前發展的主要方向,努力建設升級型智慧城市。眾所周知,社區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智慧治理后,有利于更好地推進智慧城市全面建設。站在宏觀角度,智慧社區治理肩負著城市治理現代化和城市治理智慧化的重要任務;而站在微觀角度,極大促進了社會建設和基本治理模式轉變。民政部、國家發改委以及公安部等在2013年11月聯合下發了《關于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重點強調了各地要增強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努力構建“智慧社區”。所以,智慧社區建設逐步啟動。歷經兩年多的發展,形成了一批重大試點。但目前學術界對宏觀智慧城市或智慧社區的技術應用研究較多,對智慧社區治理的具體應用研究較少。
如今,我國大多數城市已經建立了高效、便捷的服務體系,信息基礎設施網絡也在逐步形成。人們工作生活中,如雨后春筍一般不斷涌現出智慧醫療、智慧交通以及智慧政務等新模式,極大地滿足了廣大群眾對新時代高品質、高水平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同時,借助線上線下整合,為社區群眾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服務。目前,已經有很多社區構建了“一刻鐘服務圈”理念,此外,還確立了餐飲、購物以及旅游等一系列安全服務。社區服務網站的運用,幫助廣大社區居民及時了解和獲取“食”、“住”、“行”、“購”等相關信息,并為他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從而正確指導居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智慧社區的治理與互聯網息息相關,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臺為廣大群眾交流提供很多方便。安全監控報警系統、智能停車管理系統以及門禁系統等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搜集,給廣大群眾帶來了很多便利。伴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解決養老問題的關鍵在于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一些地方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基礎上,實現虛擬養老院建設。從而優化資源分配,分時關懷服務對象,實施街道幫扶措施,通過一系列措施更好地幫扶特殊群體,為其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個性化服務。目前,許多智慧社區都為特殊群體創建了專門的特殊服務系統,同時還為社區所有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以及時了解和檢測社區健康狀況。智慧社區的治理模式是多元化的,但其中最關鍵的是以“智慧”為核心。比如,2014年,北京市真實啟動了城市網、社會服務管理網以及社會保障網的有效整合。次年又引入了“互聯網+”的理念,實現城市服務管理網格服務。智能停車、智能物業管理等信息可以在每個家庭中準確設置,有效提升了信息的利用率。為了更好地發展社區服務,一些社區相繼建成了“社區+保健服務中心”,“社區+文化”等,以更好地滿足廣大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廣大市民提供一站式,一線式的綜合服務。
我國智慧社區治理期間,遇到了很多關鍵性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和警惕。首先,專業人才匱乏。智慧社區治理過程中,不僅涉及到云計算,而且還涉及到大數據、物聯網等眾多學科,對所需人才有一定的技術要求。其次,智慧城市治理運行模式界限不夠明確,主體缺位。 政府,企業和居民的合作模式有待進一步探索和挖掘,社會參與機制有待進一步磨合。三是概念不清,沒有統一規劃。目前,智慧城市治理理念仍處于不斷優化調整中,具體治理期間,無法形成健全完善的標準。四是基礎設施建設仍需要不斷完善和提高,同時還缺少與之相配套社區網絡、物聯網等技術。在建設和管理智慧城市時,必須至始至終都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社區居民的“需求”為重要抓手和著力點,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智慧城市管理必須堅持開放性和包容性,因為只有始終堅持統籌規劃,智慧城市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國外智慧社區有四種發展模式:政府主導型,其中愛沙尼亞型塔林是最具代表性案例;產業驅動型,尤其是產業基礎高的智慧社區;要想妥善處理和解決城市發展期間遇到的各種交通環境問題,基本功能驅動模式主要有芬蘭奧盧和臺灣的桃園創新模式,可以幫助相關工作人員更加深入理解和認識智慧城市治理面對的問題,同時也是有效解決智慧城市治理的關鍵所在。在智慧社區建設評估系統中,智慧型人才能夠為社會工作帶來更多創造性的文化資產,而網絡基礎設施可以為智慧社區治理提供服務系統。充分動員社會力量為我國智慧社區的建設和治理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
結束語:綜上所述,智慧社區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索和解決。依靠智慧社區明顯優勢,重點關注群眾的迫切需求,運用行之有效的科技手段改善生活。為了充分利用智能社區的優勢,有必要進一步探索可行的建設標準和模式,培養更多的專業人員,盡快解決好知識型人才匱乏的問題;運作模式含糊不清,缺乏主體;理念不明確,并缺少統一計劃;基礎設施對于諸如建筑不兼容之類的問題,應盡快完成社區治理現代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