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芹 利津縣農業農村局
一是積極打造終端型新型業態。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骨干,鼓勵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建設,以當地優勢特色產業為基礎,建立標準化原料基地,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商貿物流等后續產業,延伸發展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打造了民興食品、利富得利食品、一大早乳業等一批農產品產加工銷售一體化企業。
二是積極打造體驗型新型業態。立足當地資源特色、傳統農耕文化,深入研究歷史文化資源,促進當地特色農業生產、特色農產品加工、文化傳承、自主采摘、科普融合[2],引入創意元素,發展參與式、體驗式、娛樂式創意農業。著力構建集生產、生活、綠色生態于一體的新型產業體系。截止到目前,利津縣休閑型經營主體有55家左右。
三是積極打造循環型新型業態。大力探索研究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為核心的種、養、加功能復合循環農業經濟模式,探索生態養殖,著力實現優質糧食、特色果蔬、農牧養殖的有機結合。培育有新發牧業等農業龍頭企業。
四是積極打造智慧型新型業態。大力培育工廠化農業,全縣設施農業、設施畜牧養殖業、設施化漁業、工廠化食用菌、花卉等智慧農業基地面積累計9萬余畝。同時,加快農村電商發展,進一步深化與淘寶、京東、蘇寧等龍頭電商的戰略合作,為農村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以政府為主要引導、農民為主體,按照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為發展方向,不斷完善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機制,形成以家庭承包農戶為基礎,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3],進一步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一是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完善利津縣家庭農場備案登記制度,引導和鼓勵糧食、蔬菜、畜禽等領域的專業大戶向家庭農場轉型。截至目前,利津縣備案家庭農場354家,流轉土地面積26萬余畝。
二是深入實施專業合作社數量、質量“雙提升”工程。利津縣已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658家,擁有社員2萬余戶,帶動農戶5.5萬余戶。其中,比較典型的春喜、臨河、綦家夾河、取鑫林果等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探索“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品牌化發展”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充分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
三是壯大提升龍頭企業。穩步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完善龍頭企業評選認定和運行監測管理,實行有進有出、動態管理。截至目前,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企業達到86家,企業直接帶動農戶2.2萬戶,其中訂單帶動約5000戶,企業自建基地3.8萬畝,吸收農民工就業6000人次。
四是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現代植保體系,加快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提高重大病蟲害防控能力。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專業化防治隊伍已發展到45家,服務總人數630人,擁有大型施藥機械40部、中小型機械700臺套,病蟲害防治能力35000畝/日,全年示范帶動各種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30多萬畝次。適應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業專業化分工的要求,整合社會資源,打造綜合性為農服務中心,著力構建規模化農業服務體系。有效緩解了農村勞動力流出后,“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難題。
一是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化建設。嚴格按照“兩區”認定條件要求,積極創建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近年來,利津縣大力實施農業園區化發展,各類農業示范園區發展到70個,其中市級現代農業園區32個。基本形成了功能多元、三產協同發展的良好發展格局。
二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特色建設。打造休閑觀光農業品牌,探索“旅游+農業”的特色發展路子。深挖鄉村旅游資源,著力發展鄉村旅游,旅游村鎮主導農產品通過休閑采摘等旅游渠道銷售。培育陳莊荻花省級特色小鎮,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省級“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堅持用“標準化”理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提高美麗鄉村建設科學化水平。開展美麗鄉村示范創建活動,鼓勵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的古村落和新農村發展休閑旅游[4]。
三是實施農產品品牌培育戰略。挖掘、培育、發展獨具地域特色的傳統優勢,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全縣注冊農產品商標100余件,擁有“一大早”等國家馳名商標;“黃河口”棉花良種、“食錦花”大豆油、“鶴寶”乳制品等省級名牌產品; “維果思”、“鶴寶” 等省級著名商標,擁有“臨合蜜”甜瓜、“綦家嘴”葡萄等市級十大名優農產品。培育了當地比較有名氣的五莊西瓜、董王茄子、三岔大蔥、津洲翠蘋果、新勝梨、北嶺蔬菜等等一批名優特色產品為主導的農業品牌。農業生產過程中推行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全縣累計認定“三品一標”農、林、牧、漁產品140余個。
(一)各級政策支持。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標要求,為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央、省、市、縣各級農村工作會議都對鄉村振興戰略作了重要安排部署。
(二)產業基礎較好。利津縣農業產業化發展起步較早、產業類型多、分布廣。總體規模較大,糧食作物年播種面積達到100萬畝,肉羊育肥產業常年存欄在55萬只以上,水產養殖面積25萬畝左右。以糧棉、果蔬、畜牧、水產等產業為依托,農產品調運、初加工、深加工、儲存等產業蓬勃發展,為構建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從初級產品到終端消費無縫對接的產業體系,實現農產品的開發生產與加工增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業內轉型意愿強烈。經過多年的發展,部分種養產業逐步實現了企業化發展,發展多功能于一體的農業產業體系的愿望較為強烈,其中部分企業已開始構建集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為一體的循環農業經營模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實現對各個環節所產產品的充分利用,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效益。在此基礎上,通過適當引導,加快發展農業“新六產”已是順理成章。
(一)壯大發展龍頭企業。扶持引導企業在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集群發展以及提質增效、提檔升級上下功夫。因勢利導地鼓勵農村能人、大戶獨資或聯戶合資興辦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項目,拉長農業產業鏈[5]。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投資主體圍繞工廠化的蔬菜、花卉、食用菌、育苗育秧以及畜牧水產養殖等重點產業,加強優良品種選育、更新設施裝備、改進生產工藝,推進物聯網、遠程控制等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在工廠化農業領域的應用,打造智慧農業產業體系。
(二)拓寬涉農融資渠道。落實中央財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向發展農業“新六產”傾斜。規劃環節整合涉農項目,以惠農政策為導向,以涉農項目為“引子”,采取“滾雪球”的方式,廣泛吸納各種項目資金,撬動各方資金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三)抓好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農村致富領頭雁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的培訓力度,加快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留得住”的農村實用人才,促進各路人才投身鄉村振興。
(四)突出科技引領。以增投入、整資源、選人才、強攻關為工作著力點,推進產學研對接,搭建科技服務平臺,優化科研創新環境,不斷增強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