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平 山西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高風險社會是現代社會的特征和標識。自產生以來,社會風險受到了各種學科的不同解釋。風險社會的理論特征還表明,根據方法的不同,理論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從經濟法的角度考慮風險社會時,有必要了解和研究風險社會的理論特征,這是經濟法應該把握的基本原理。
雖然經濟法和風險社會之間存在更大的共通性和對接性的空間,但不能質疑社會風險作為一項現代社會特質的描述而存在,不能質疑社會風險理論與經濟法存在差異,僅僅他們的理論體系大體相同。因此,在研究社會風險理論時,經濟法應側重于社會背景和理論給主流經濟法理論引致的問題,筆者認為至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市場失靈與現代風險融合問題。主流經濟法的基本理論指出,市場失靈是政府干預的基礎和根本。所謂的市場失靈是指市場無法實現資源本身的最佳分配的情況。例如,外部方面壟斷問題,弱勢群體保護問題,公共產品問題等等。但是,根據風險社會的理論,現代風險是制度變革的源頭,建立風險的新制度是社會變革的重要因素。但是,社會風險的理論被不同的研究者不同地解釋“:風險是一種理解和選擇意識過程的形式,其中包括未來許多不確定情況下的行為,這適用于企業與過去以及現代工業文明的特征進行決裂的社會。 ”
(二)政府失靈與風險社會中的制度性問題。主流的經濟立法側重于應對市場失靈的政府干預,但清楚地認識到政府干預的限制并確認了政府失靈的存在和嚴重性。所謂政府失靈,主要是指由于自身主觀和客觀而出現的無法進行資源分配的情況,根據作者對高風險社會特征的理論分析,不難判斷,經濟法市場失靈和有關社會風險判定有很大相似處,也就是政府創設制度本身會帶來新的風險和問題。但是,與此同時,應該認識到,經濟法政府失靈與社會風險相差很大,前面一種突顯了政府干預的效果和期望評估之間的差異。后者側重于較新的制度,創造了新的風險,并促進了擴散。
(三)風險社會對風險不可感知性的認知問題。主流的經濟法關注市場失靈的同時,對各種風險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金融風險,食品安全風險群體性風險。與社會理論相反,當前研究結果認為可以識別風險,通過識別這些風險,并建立適當的預警和預防系統,嚴格執行以增加違法成本,可以管理風險,降低風險以及減少由風險造成的損失。但是,根據社會風險理論解釋的社會風險特征,并認為風險社會中的風險可以被感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們常常不能對風險進行預測和識別,風險因果之間的關系并不像傳統社會那樣清晰。風險就原因而言,風險非常復雜,并且就過程來說,它不可以控制,一般而言,社會風險理論是現代風險具有不可感知性的特征。根據該理論,當前關于風險預防和早期預警的制度安排和理論研究和社會風險不可感知的特征相互矛盾。因此,風險社會對經濟法的這一挑戰,則應在經濟法理論研究中對該問題進行解決。
(四)風險社會理論與經濟法學理論體系融合問題。風險理論作為一種社會學理論,風險理論的基本理論是解釋現代社會的特征,并對這些理論特征進行更詳細的描述。經濟法理論旨在關注市場失靈(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克服,其理論重點是建立制度和合理分配權力,其理論特征更具建設性。因此,在現代風險理論與經濟法理論之間,如何搭建溝通描述和建構之間的橋梁,很難建立并確保有效和建設性的聯系。
隨著現實世界中各種規模和群體性風險的出現,風險社會被認為是現代社會的特征。因此,作為法學學科,經濟法應集中于應對社會風險的挑戰,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深化經濟法學的理念和邏輯。經濟法應將這些預防措施和風險視為意識形態和邏輯方法的重要指南,并應注意國家干預各種風險的渠道,手段,方法,機制和其他方面的重組和重建。經濟法的概念必須是現代化的,是不斷更新的。
(二)創新經濟法學基礎理論研究。如前所述,風險社會在經濟法研究中提出了許多新的建議和問題。當然,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并予以回應,并結合現有經濟法的基本原則解決問題。因此,需要改變對經濟法的看法,為經濟法研究開發新的模式,并探索經濟發展研究的新背景。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對高風險社會的重視,對經濟法基本理論的重視可能是贏得當前研究經濟學瓶頸的機會,也是機遇。
(三)優化風險控制的制度和機制。經濟法應積極關注現代風險社會中的制度風險問題。例如,存在風險的源頭,建立民主機制,以識別和預防風險,實施風險預防和預警方法,應對風險和識別風險。如何控制和預防風險,如何預防風險的擴散,如何建立適當的制度以最小化和消除組織不負責任現象。有關制度的構建,不僅應該加強和完善我國的干預體系,而且為經濟法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活力。
總的來說,與現代社會的民法和商法不同,在社會風險,金融風險等隨處可見的時代,經濟法應基于整體風險控制,以增加風險管理制度的靈活性,改善制度總體設計和風險模式,以滿足風險社會需求,創新風險制度管理模型,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