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 上海政法學院
所謂的未成年財產權主要指的是沒有滿十八周歲的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而享有的財產使用,獲得收益以及處置資產的權利。因為在我國法律規定下,沒有年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屬于無民事行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于其擁有的財產沒有完全的控制能力,需要有法定監護人來幫助其行使財產權。正因為如此,所以很容易受到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非法侵害。最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極為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財產擁有量都在不斷提升。而未成年人通過繼承,贈予等方式獲得財產的數量也不斷增多。而相應的未成年人法定監護人非法侵犯未成年人的財產權案件也常常出現。未成年人財產權的保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正因為如此,所以針對我國未成年人財產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需要進一步完善,以此來更好的保護我國未成年人的財產權。
從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來看,未成年人財產權的保護法并沒有針對其財產范圍展開界定。這項法律是我國針對未成年人一項重要的法律法規,因此應該對該項法律展開進一步完善。家庭往往是未成年人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在家庭婚姻法中應該充分體現出其對于人身財產權的保護。然而,我國唯一的《婚姻法》過于注重婚姻關系的立法規范,對未成年人利益保護的考慮較少。另外我國法律規定法定監護人可以對未成年人的財產展開管理,同時應該對其托管的財產負有保護責任。但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對不履行相關職責的處罰條款。因此對未成年人財產范圍及類型予以界定,可以更好的增強立法實用性。
從西方國家的法律法規來看,針對未成年人財產管理都設置了諸多法律條款來明確法定監護人的責任。比如在意大利就在其法律中設置了十幾條法規來對未成年人的監護權予以規范。再比如說在日本法律中涉及監護人權利的也有十幾條。而相對于這些西方國家而言,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中針對監護人權利和義務的非常少,尤其是針對監護人對未成人財產予以監管的法律只在《民法通則》中有一條。對于未成年人財產管理權的內容,并沒有規定監護人具體權利和義務,以及對財產管理權的限制。
目前,在《民法通則》中,一般規定了父母或監護人的職責、責任和后果,委托未成年人管理財產他們的父母或監護人以立法的形式。不過目前我國立法中對社會機構,和政府機構對于未成年人保護保護的權利義務和監管職責等都沒有明確。因此,在保護未成年人權益方面,似乎很給力。公安局、法院、居委會、政府街道辦事處、婦聯等都是主管部門,但事實上,沒有一個組織能夠提前做好及時的監督防范工作。因為其較為復雜且具有隱蔽性,因此監護人對于未成年人子女財產權益損害無法展開監管。傳統的社會倫理規則使人們相信父母可以愛孩子,所以他們總是信任父母。只有在監護人對于子女的權益造成極大的損害時,才會有相關機構予以介入處理。其中,侵害人身權利的干預措施較多。一般來說,監護人對于子女的財產造成一定損失不會出現太大問題,因此也很難有相關部門介入。
第一,應該明確未成年人在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中的法律地位。并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來確保未成年人對于自身財產管理和使用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同時要界定好未成年人的財產范圍。對于未成年人的財產權保護范圍應該是進一步界定,其主要領域為家庭保護立法。并對其財產范圍予以獨立界定,不僅僅要概括定義,還應該進行案例列舉。目前我國針對未成年人財產的規定是無償獲得的為個人財產。
第二, 應增加監管人的選任考量因素。由于未成年人思想不成熟,法律允許監護人或者父母對其財產進行監督,可能導致未成年人財產受到侵害。為了避免這種后果,我們應該加大對監事選任的考慮。具體來說,根據10歲以上未成年人等未成年人的意愿,對財產監督員提出異議的,相關單位需要對其原因予以明確,并提出有力證據來證明監護人并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長;對財產監督員提出異議的,應當更換監督員,并由監督員考慮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是否適合管理自己的財產。
第三,是建立專業監事。對于未成年人監護人在對其財產予以監督時,很容易忽略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因此需要專門的監管者來對監護人監管財產的行為予以有效監督,以此來保證未成年人額的財產權不受非法侵害。有關監管部門和人員都需要進一步深入民眾,做好監管工作,一般是由未成年人所在的社區居委會來承擔監管職責。
綜上可以明確,目前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財產權予以明確,但未成年人財產管理權基本上都是由其家人和親人所管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我國固有觀念的緣故。而這樣不嚴謹的管理很容易導致未成年人權益受到損害。我國目前針對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因此也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較大問題。因此我國應該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更好的保障未成年人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