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瑞,靳 燁,王柏輝,羅玉龍,寶勒格,趙麗華,蘇 琳,*
(1.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2.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農牧和科技局,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300)
蘇尼特羊是內蒙古獨特的優良羊種,具有育肥能力強、脂肪率低、抗病性強、遺傳性能穩定等優點,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推廣[1]。蘇尼特羊的優良特性不僅與遺傳基因有關,還與腸道中的微生物有關。目前,羊肉生產中存在抗生素濫用的現象,因此尋找安全、高效的綠色添加劑替代抗生素是畜牧業的研究熱點之一,而益生菌有著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特點,可作為抗生素潛在的替代品,其中嗜酸乳桿菌、鏈球菌、干酪乳桿菌和植物乳桿菌,能在宿主的消化系統中定植,改善菌群結構,抑制病原微生物,提高畜禽的產肉性能,因此添加益生菌可有效調節畜禽的胃腸道菌群,并在改善肉用品質方面有巨大的潛力[2-3]。國內外的一些學者已經報道了益生菌改善畜禽肉品質的研究,Wang Hesong等[4]將乳桿菌加入到肉雞的飼料中,發現雞腸道中的菌群多樣性增加,肉中的脂肪沉積降低,雞的生長性能得到改善。張天陽[5]和趙秀英[6]等給豬飼喂乳酸菌發現,乳酸菌能改善豬的腸道菌群結構,改變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例,改善肉的風味及嫩度。Herdian等[7]在綿羊飼料中添加益生菌,發現羊肉品質得到明顯的改善,肉的保水性提高,且膽固醇含量降低。Li Xiuliang等[8]將復合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發酵乳桿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加入高脂小鼠的飼糧中,發現小鼠的腸道菌群發生改變,其中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的數量增加,大腸桿菌(Enterobacterium)的數量降低。
胃腸道微生物群是一個信號樞紐,它能將飲食等環境輸入與影響宿主新陳代謝、免疫和感染反應的遺傳和免疫信號結合起來,在飼糧中加入益生菌有助于在胃腸道中建立和維持合適的微生物區系[9-10]。因此,本實驗通過飼糧中添加復合益生菌(植物乳桿菌和干酪乳桿菌)研究其對肉羊胃腸道菌群、代謝物及肉品質的影響,以期改善舍飼羊的肉品質,并為益生菌在肉羊產業中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3 月齡的蘇尼特羊12 只((16.72±1.32)kg)選自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川井蘇木哈拉圖嘎查順遂農牧專業合作社,分為對照組和益生菌組(每組6 只),經過7 d的預飼期后,進行90 d的飼喂實驗。對照組飼喂基礎飼糧,飼糧成分為青貯飼料8 kg、葵花餅5 kg和育肥飼料10 kg,并且每月依次增加青貯飼料8 kg、葵花餅5 kg和育肥飼料1 kg;益生菌組則在基礎飼糧中加入60 g復合乳酸菌(1.50×109CFU/g復合益生菌);該動物程序由內蒙古農業大學動物保護和使用委員會批準,并按照科技部《實驗動物指南》執行,該研究不涉及任何瀕危或受保護物種。
肉羊屠宰放血后采集背最長肌,取500 g用于羊肉品質分析;從直腸中收集糞便樣品置于50 mL無菌離心管中用于腸道微生物分析。取4 層紗布過濾瘤胃內容物,收集瘤胃液于2 mL無菌無酶凍存管中,糞便和瘤胃液樣品均液氮運輸,并保存在-80 ℃冰箱待測。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測定試劑盒、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測定試劑盒、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測定試劑盒、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測定試劑盒 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乳酸菌(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HM-10)、干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 HM-09)的乳安邦復合微生態制劑 內蒙古和美科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胴體直測型pH計、TC-P2A全自動色差計 北京奧依克光電儀器有限公司;CL-M嫰度儀 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GRX-9053A型熱空氣干燥箱 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5424R高速臺式冷凍離心機 德國Eppendorf公司;NanoDrop2000超微量分光光度計 美國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
1.3.1 胃腸道微生物菌群的測定
1.3.1.1 總DNA提取
采用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試劑盒提取細菌總DNA,用核酸濃度測定儀測定總DNA濃度,于-20 ℃保存備用。
1.3.1.2 菌群Illumina Miseq測序
選取16S rDNA的V4~V5區序列進行高通量測序分析。進一步對目的聚合酶鏈式反應產物進行文庫構建,由上海美吉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在Illumina MiSeq平臺上完成測序。
1.3.1.3 生物信息學分析
使用QIIME分析平臺開展序列的生物信息學分析[11-12]。PyNAST校準排齊序列,以100%相似性進行UCLUST歸并從而建立無重復的926R→515F序列集。采用兩步UCLUST歸并,在100%相似性歸并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97%相似性的歸并,從而建立操作分類單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通過Chimera Slayer檢測充分去除屬于嵌合體的OTU。將OTU代表性序列通過RDP和Greengenes(Release13.8)數據庫進行同源性比對,整合兩個數據庫的比對結果,確定每個OTU最終的分類學地位[13]。對樣品進行VENN和主坐標分析。Alpha多樣性計算對樣品菌群構成的豐度和多樣性進行評價。
1.3.2 血脂指標測定
采用分光光度法,根據試劑盒的使用說明書測定血液中TG、TC、HDL-C和LDL-C的濃度。
1.3.3 短鏈脂肪酸含量測定
1.3.3.1 短鏈脂肪酸標準曲線的繪制
取短鏈脂肪酸標準品(純度為99%)1 mL用甲醇定容至10 mL容量瓶中,依次稀釋為6 個梯度(10-1、10-2、10-3、10-4、10-5、10-6)。
1.3.3.2 短鏈脂肪酸的提取
稱取糞便(0.1~0.2 g)與2 mL冰生理鹽水,1 mL體積分數50%的硫酸溶液漩渦混勻后離心(10 000 r/ min,5 min),再加入2 mL乙醚充分混勻并離心(10 000 r/min,5 min),靜置后取上清液,用0.22 μm有機濾膜過濾后保存待用。
1.3.3.3 氣相色譜-質譜條件
氣相色譜條件:TR-5色譜柱(30 m×0.25 mm,0.25 μm),載氣流速1.2 mL/min,進樣口溫度250 ℃。程序升溫為:初始溫度為100 ℃,保持0.5 min,以8 ℃/min升至180 ℃,保持1 min;再以20 ℃/min升至200 ℃,保持5 min。進樣量為1 μL,分流比10∶1。
質譜條件:離子源溫度250 ℃,傳輸線溫度250 ℃,質量掃描范圍m/z 40~450。
1.3.4 羊肉品質測定
肉品質測定參照羅玉龍等[14]的方法,包括肉色、pH值、嫩度和熟肉率。
1.3.4.1 pH值測定
肉羊屠宰后,使用胴體直插式pH計分別測定宰后45 min和24 h背最長肌的pH值,記作pH0和pH24。
1.3.4.2 色澤測定
將肌肉切成3 cm×3 cm×1 cm的肉塊,用TC-P2A全自動色差計測定肌肉色差。L*值表示亮度;a*值表示紅度;b*值表示黃度。
1.3.4.3 嫩度測定
沿羊肉的肌纖維方向進行取樣,肉樣排酸24 h后,于水浴鍋中75 ℃蒸煮45 min,取出室溫冷卻后用濾紙擦干表面水分,沿肌纖維方向將其切成3 cm×1 cm×1 cm形狀的肉條,用嫩度儀測定剪切力值。
1.3.4.4 熟肉率測定
取50 g左右的肉樣記錄煮前質量(m1/g),然后在水浴鍋中85 ℃煮制40 min,室溫冷卻后,擦干表面水分,記錄煮后質量(m2/g),按照下式計算熟肉率。

數據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相關性分析(Pearson系數),以P<0.05表示差異顯著,以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采用Origin 8.0和Excel 2010軟件作圖。
胃腸道微生物是“第二基因組”,在調節宿主代謝、營養和免疫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胃腸道菌群失調會引起一系列疾病。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對兩組羊瘤胃和糞便樣品進行測序分析可知:門水平上,胃腸道菌群以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為主;在屬水平上,測序結果中豐度大于1%的主要包括擬桿菌屬、普雷沃菌屬和瘤胃球菌屬等。
2.1.1 益生菌對蘇尼特羊瘤胃菌群組成的影響

表1 益生菌對蘇尼特羊瘤胃微生物相對豐度的影響Table 1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rumen microflora in Sunit lambs%
由表1可知,在門水平上共檢測到25 種細菌微生物,主要包括厚壁菌門(Firmicutes)、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這與Thoetkiattikul等[15]研究結果一致。其中益生菌組中擬桿菌門的相對豐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厚壁菌門的相對豐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而變形菌門沒有顯著差異(P>0.05)。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均有助于宿主代謝,調節脂質代謝,從而提升能量效率,其中擬桿菌門是促進動物利用碳水化合物的優勢菌群,而厚壁菌門是促進動物胃腸道微生物分解纖維素的優勢菌群[16-17]。在本實驗的結果中,瘤胃中的菌群結構發生變化,這可能與益生菌進入動物瘤胃后,擬桿菌門的數量增加,厚壁菌門的數量降低,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例改變,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長,維持腸道菌群結構的穩態有關[18]。研究發現,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值降低,有利于改善畜禽肉的風味[19]。
在屬水平上共檢測到489 種細菌微生物,蘇尼特羊瘤胃中主要包括的微生物(相對豐度大于1%)有:普雷沃菌屬-1(Prevotella-1)、瘤胃球菌屬-1(Ruminococcus-1)、Erysipelotrichaceae-UCG-004、Saccharofermentans和擬桿菌屬(Bacteroides)等。在表1中,益生菌組中f-Bacteroidales-BS11-gut-group(P<0.05)、擬桿菌屬(P<0.05)、Erysipelotrichaceae-UCG-004(P<0.05)、密螺旋體屬-2(Treponema-2)(P<0.05)和Saccharofermentans(P<0.05)的相對豐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而月形單胞菌屬-1(Selenomonas-1)(P<0.05)和瘤胃球菌屬(P<0.05)的相對豐度顯著低于對照組。擬桿菌屬(Bacteroides)在幫助宿主分解多糖用于提高營養利用率、加快腸黏膜的血管形成、免疫系統發育及提高宿主的免疫力、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在飼糧中添加益生菌能提高擬桿菌屬的數量[20-22]。對照組羊瘤胃中分布著大量的瘤胃球菌,能促進瘤胃中不飽和脂肪酸的生物氫化,這不利于不飽和脂肪酸在肉中的沉積。整體上,添加益生菌可以增加羊瘤胃中擬桿菌屬和部分瘤胃球菌屬的數量,改善瘤胃菌群結構,這對機體多糖等營養物質及纖維素酶分解有益[23]。
2.1.2 益生菌對蘇尼特羊腸道菌群組成的影響

表2 益生菌對蘇尼特羊腸道微生物相對豐度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intestinal microflora in Sunit lambs%
腸道微生物的組成與多樣性有助于維持肌肉的正常生長和代謝[24]。表2中呈現了蘇尼特羊腸道中門和屬水平上相對豐度較高的微生物。在門水平上,蘇尼特羊腸道中共檢測到17 種細菌微生物,優勢菌門為厚壁菌門(Firmicutes)、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這些微生物能夠有效降解纖維、提高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進而促進消化,這與瘤胃中的主要微生物呈現一致性,但對照組和益生菌組中的腸道微生物數量不顯著(P>0.05)。相比于瘤胃,益生菌組腸道中的擬桿菌門數量下降,而厚壁菌門數量增加,和對照組比較接近,說明益生菌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低于瘤胃。
在屬水平上共檢測到249 種細菌微生物。蘇尼特羊腸道中主要包括的微生物(相對豐度大于1%):Ruminococcaceae-UCG-002、Ruminococcaceae-UCG-010、Ruminococcaceae-UCG-013和毛螺菌(f-Lachnospiraceae)等,這些優勢菌不僅能維持腸道的健康穩定水平,而且還能參與剩余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防止養分的流失。益生菌組中毛螺菌(P<0.05)和Ruminococcaceae-UCG-002(P<0.05)的相對豐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而Ruminococcaceae-UCG-010(P<0.05)和Ruminococcaceae-UCG-013(P<0.05)的相對豐度顯著低于對照組。Zhang Hao等[25]研究綿羊的腸道菌群發現,菌群的優勢菌屬為擬桿菌屬(Bacteroides)、瘤胃球菌屬(Ruminococcus)、乳酸菌屬(Lactobacillus)和梭菌屬(Clostridium),并且隨著腸道的后移(從空腸、盲腸到直腸)乳酸菌屬減少,擬桿菌屬逐漸增多,這使得乳酸菌屬對腸道菌群的影響減少。
2.2.1 益生菌對蘇尼特羊瘤胃微生物代謝物的影響

表3 益生菌對蘇尼特羊瘤胃微生物短鏈脂肪酸含量的影響Table 3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contents of ruminal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in Sunit lambs
由表3可知,益生菌對蘇尼特羊瘤胃微生物的短鏈脂肪酸代謝有顯著影響。益生菌組的丙酸和丁酸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而異丁酸和異戊酸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乙酸和戊酸在兩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動物攝食后先進入瘤胃消化,瘤胃微生物參與大部分的代謝,代謝產物主要有短鏈脂肪酸,包括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和異戊酸等。短鏈脂肪酸可作為主要的能源物質,為脂肪代謝、蛋白質代謝和碳水化合物代謝等提供能量[26]。
2.2.2 益生菌對蘇尼特羊腸道微生物代謝物的影響

表4 益生菌對蘇尼特羊腸道微生物短鏈脂肪酸含量的影響Table 4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contents of intestinal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in Sunit lambs
腸道菌群能分解營養物質,并代謝產生一些代謝產物,包括短鏈脂肪酸、多不飽脂肪酸和膽汁酸等,其中短鏈脂肪酸既可作為后腸的能量物質,又可以維持腸道屏障功能和調節腸道動力。由表4可知,在蘇尼特羊腸道微生物代謝物中,益生菌組的丁酸、異丁酸和戊酸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而乙酸、丙酸和異戊酸含量在兩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丙酸等短鏈脂肪酸可通過影響糖代謝參與機體的能量代謝,影響肌肉的生長發育。Walsh等[27]研究發現,丁酸能增加肌肉的質量及活性氧和線粒體水平,抑制肌肉萎縮。異丁酸主要來源于微生物對未消化蛋白質的發酵,其濃度高低可反映腸道中未消化蛋白量,益生菌組中的異丁酸濃度低,說明乳酸菌能促進蘇尼特羊對蛋白質的消化,因而腸道中未消化的蛋白質相對較少。總之,飼糧中加入益生菌能夠調節腸道菌群的數量,進而改變的菌群代謝物,并最終影響肌肉的生長和功能。

表5 益生菌對蘇尼特羊血脂指標的影響Table 5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plasma lipid parameters of Sunit lambs
血液生化指標能反映動物脂肪代謝和能量的利用情況,由表5可知,益生菌對蘇尼特羊血液中的代謝指標有影響,其中益生菌組血液中HDL-C的濃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LDL-C濃度顯著低于對照(P<0.05),說明飼糧添加益生菌可顯著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研究發現:日糧能影響動物血液的代謝物,進而影響機體脂肪沉積,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能將膽固醇和TG轉運到肝外組織細胞中貯存和利用;而高密度脂蛋白則是將肝外組織中過多的膽固醇轉運到肝臟代謝,防止膽固醇在這些組織中過多的聚集[28]。Huang Ying等[29]在飼糧中添加植物乳桿菌可降低高膽固醇血癥小鼠的TG和LDL含量進而促進小鼠機體健康,這與本實驗的研究結果一致。因此,飼糧添加益生菌可通過調節高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改善機體血液脂質代謝水平。

表6 益生菌對蘇尼特羊肉品質的影響Table 6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meat quality of Sunit lambs
肉的pH值是決定肉品質的重要因素,實驗中兩組羊肉的pH值均在正常范圍內。如表6所示,益生菌組羊肉pH24值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飼糧中添加益生菌后可改變宰后羊肉機體內糖酵解速率,使肉中的乳酸增多,進而降低了肉的pH值。色澤能直觀評價衡量肉質的好壞,益生菌組羊肉的a*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而b*值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益生菌可以提高羊肉的紅度值,降低肉的黃度值,從而改善肉的色澤,這與朱愛文等[30]的研究結果一致。研究發現給家禽飼喂乳桿菌也能提高肉的紅度值[31]。
嫩度是反映肉質地的重要指標之一,益生菌組的剪切力值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益生菌組的肉較嫩,乳酸菌能改善肉的嫩度,這與張天陽[5]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益生菌改善了蘇尼特羊的菌群結構,促進了肉中脂肪的沉積,肌內脂肪增加可使肌纖維的密度降低,并減少肌纖維間的聯結組織,進而改善了嫩度[32-33]。本實驗中益生菌對羊肉的熟肉率沒有顯著影響,這驗證了Alfaig等[34]的研究結果。但有研究表明,益生菌的添加可降低肉的滴水損失,提高肉的保水力,從而降低熟肉率[35]。

表7 胃腸道菌群與代謝產物的相關性分析Table 7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rumen and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tes
由表7可知,瘤胃菌群中的擬桿菌門相對豐度與乙酸、丙酸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與丁酸含量呈顯著負相關(P<0.05),這表明擬桿菌門能促進乙酸、丙酸的生成,但能抑制丁酸的產生;Saccharofermentans相對豐度與異丁酸(P<0.01)、異戊酸(P<0.01)和戊酸含量(P<0.05)呈顯著正相關,與丙酸呈顯著負相關(P<0.05);月形單胞菌屬-1相對豐度與丁酸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擬桿菌屬相對豐度與戊酸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瘤胃微生物可分解可溶性的膳食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主要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在本研究中,益生菌組中的異丁酸和異戊酸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益生菌能夠調節瘤胃菌群,進而促進丙酸和丁酸的生成。
在腸道菌群中,Ruminococcaceae-UCG-002相對豐度與異丁酸、異戊酸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與乙酸含量呈顯著負相關(P<0.05);毛螺菌相對豐度與異丁酸、異戊酸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與丙酸含量呈顯著負相關(P<0.05);這說明Ruminococcaceae-UCG-002和毛螺菌均能促進異丁酸和異戊酸的生成;在本研究中發現攝入益生菌可對肉羊糞便短鏈脂肪酸中的乙酸和丙酸含量有上調作用;這兩種脂肪酸對機體有促進細胞代謝、影響肌肉生長等積極作用[36]。

表8 胃腸道菌群與血脂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分析Table 8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rumen and gut microbiota and plasma lipid parameters
通過分析胃腸道微生物與血脂指標的關系可知(表8),在瘤胃菌群中,Saccharofermentans相對豐度與LDL-C濃度呈顯著正相關(P<0.05);厚壁菌門相對豐度與TC濃度呈顯著負相關(P<0.05);月形單胞菌屬-1相對豐度與TG濃度呈顯著負相關(P<0.05);普雷沃菌屬-1相對豐度與HDL-C濃度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說明瘤胃菌群中Saccharofermentans能促進LDL-C的產生,而厚壁菌門能抑制TC的生成,月形單胞菌屬-1能抑制TG的生成,普雷沃菌屬-1則能抑制HDL-C生成。
在腸道菌群中,Ruminococcaceae-UCG-010相對豐度與TG、TC濃度呈顯著負相關(P<0.05),說明Ruminococcaceae-UCG-010能抑制TG和TC的生成;毛螺菌相對豐度與TG、TC、LDL-C濃度呈顯著正相關(P<0.05)。有研究發現毛螺菌豐度與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漿中TC和LDL-C的濃度呈正相關(P<0.05),其原因是NPC1L1蛋白是介導小腸對膽固醇吸收的關鍵蛋白質,益生菌能夠抑制腸道NPC1L1蛋白的表達,從而降低血液中的TC和LDL-C濃度[37]。

表9 胃腸道菌群與肉品質的相關性分析Table 9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rumen and gut microbiota and meat quality
胃腸道菌群與肉品質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9,在瘤胃菌群中,Saccharofermentans相對豐度與pH0值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厚壁菌門相對豐度與熟肉率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月形單胞菌屬-1與熟肉率呈顯著負相關(P<0.05),密螺旋體屬-2與pH0值、剪切力呈顯著負相關(P<0.05);研究發現Saccharofermentans增多能促進腸道中短鏈脂肪酸的生成,其中60%~70%被用于能源物質,其余的進入肌肉組織并引起了肉pH值的降低[38-39]。
在腸道菌群中,厚壁菌門相對豐度與a*值呈顯著正相關(P<0.05),本研究發現益生菌能夠提高肉的紅度,這可能是益生菌改變了腸道中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的比例,促進了肉中肌紅蛋白的合成,進而調控肉色。Ruminococcaceae-UCG-002與pH0、pH24值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Ruminococcaceae-UCG-013與pH24值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說明腸道中的一些菌屬能降低pH值,使肉的pH值保持在正常的范圍內。毛螺菌相對豐度與熟肉率呈顯著正相關(P<0.05),目前關于毛螺菌影響肉保水性的機理仍不明確,這可能與細胞因子的變化有關[40]。
飼糧中添加益生菌能影響胃腸道菌群的組成,其中益生菌組羊瘤胃菌群中擬桿菌門、擬桿菌屬和f-Bacteroidales-BS11-gut-group的相對豐度增加;腸道菌群中毛螺菌和Ruminococcaceae-UCG-002的相對豐度增加。在胃腸道代謝物中,益生菌組瘤胃中的丙酸和丁酸含量降低;益生菌組的腸道中的丁酸、異丁酸和戊酸含量降低;血脂指標中,益生菌組的HDL-C濃度增加,LDL-C濃度降低;肉品質中,益生菌組羊肉的pH24值和剪切力值降低,而a*值增加。蘇尼特羊胃腸道菌群相對豐度與代謝物、血脂指標、肉品質的相關性分析中,瘤胃菌群中的擬桿菌門相對豐度與乙酸、丙酸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腸道菌群的Ruminococcaceae-UCG-002相對豐度與異丁酸、異戊酸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腸道菌群的毛螺菌相對豐度與TG、TC、LDL-C濃度呈顯著正相關(P<0.05);腸道菌群的厚壁菌門相對豐度與a*值呈顯著正相關(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