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鵬舉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湖北中心 湖北 武漢430000
《專利審查指南》中認為現有技術存在結合啟示的第三種情況為:區別特征為另一份對比文件中披露的相關技術手段,該技術手段在該對比文件中所起的作用與該區別特征在要求保護的發明中為解決該重新確定的技術問題所起的作用相同。而這種情況是發明專利實質審查中關于創造性判斷中最常見的情況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準確地判斷另一份對比文件是否存在結合啟示是判斷發明是否具備創造性的關鍵。
2.1 “另一份對比文件”的特殊情形 當“另一份對比文件”所記載的技術手段與區別技術特征不同或者不完全相同,且該技術手段在“另一份對比文件”中所起的作用也未明確記載時,要基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知識和能力,客觀地判斷該技術手段是否在“另一份對比文件”中實際起到的作用與區別特征相同或者類似的作用,且要在本領域技術人員不超出其所具有的普通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的情況下,利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知識和合乎邏輯的分析、推理和有限的實驗來判斷是否可以對“另一份對比文件”所記載的技術手段進行改造。
2.2 該特殊情形下是否具有結合啟示的判斷方法
(1)分析區別特征中解決技術問題的關鍵技術手段;
(2)判斷“另一份對比文件”中是否具備解決該技術問題的關鍵技術手段;
(3)分析“另一份對比文件”中該關鍵技術手段所起的作用是否與區別特征中解決技術問題的關鍵技術手段所起的作用相同;
(4)基于“另一份對比文件”中該關鍵技術手段分析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的改進方向;
(5)判斷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在該改進方向下獲得發明所要保護的技術方案的難易程度。
某發明涉及一種與電線進行焊接的導電端子。存在的技術問題是:在并排同時將粗細尺寸不同的多根電線焊接到端子時,由于粗細導線之間具有高度差,使得超聲波集中在導體的粗細尺寸大的電線而使導體的粗細尺寸小的電線的連接不完全。
其權利要求1為:“一種端子,具有以使導體的粗細尺寸不同的多根電線并排的方式與所述多根電線連接的連接部,其中,所述連接部在所述多根電線并排的方向上形成為臺階狀。”
對比文件1(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公開了通過焊接設備4將粗導線1和細導線2并排焊接于端子3上,其存在由于導線粗細不同而無法將兩根導線同時牢固焊接于同一端子的技術問題。因此,權利要求1與對比文件1的區別特征在于:連接部為沿著多根電線并排的方向上形成的臺階狀。而基于該區別特征,權利要求1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使多根粗細不同的電線能同時牢固地焊接在端子上。
步驟(1):從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出發,表面上的區別是在于“臺階狀的連接部”,實際上,解決該技術問題的關鍵技術手段是“通過在粗細不同的導線的底部設置高度差來使不同粗細的導線的上端位于同一高度”。
步驟(2):對比文件2(另一份對比文件)公開了相鄰的端子部之間形成有載置粗線同軸電纜的粗芯線的槽部,將細芯線載置在端子部的表面上,并將粗芯線載置在槽部,細芯線及粗芯線的上表面的高度一致,可實現在芯線粗細不同的情況下,進行一并釬焊。因此,對比文件2 同樣公開了該關鍵的技術手段,即“通過在粗細不同的導線的底部設置高度差來使不同粗細的導線的上端位于同一高度”。
步驟(3):上述技術手段在對比文件2中同樣是為了實現將并排設置的多根粗細不同的導線進行同時焊接,該關鍵技術手段在對比文件2中所起的作用與區別特征中解決技術問題的關鍵技術手段所起的作用相同。
步驟(4):申請人認為“對比文件2兩根粗細不同的導線不是設置在同一端子上,且凹槽設置在絕緣體上,而不是端子上,因此,給出了不同的技術啟示,無法獲得在一個端子上形成臺階部的教導”。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對比文件2 的導線雖然不是焊接于同一端子上,且凹槽也不是設置在端子上,但是,面對如何將粗細不同的導線進行同時焊接的技術問題時,對比文件2給出了通過在粗細不同的導線的底部設置高度差來使不同粗細的導線的上端位于同一高度來實現同時焊接的技術啟示;而由于對比文件1的兩根粗細不同的電線1、2均要焊接到平板狀的端子3上,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確定對比文件1的改進方向仍然是以兩根導線同時焊接于同一導線端子為前提的,而如申請人所言,要將對比文件1中不同導線設置在不同端子上的改進方式顯然是不符合技術邏輯的,因此基于對比文件2中該關鍵技術手段而確定的對比文件1的改進方向是使得粗細不同的導線的底部設置高度差來使不同粗細的導線的上端位于同一高度。
步驟(5):在對比文件1的改進方向已經明確的前提下,根據對比文件2所獲得的直接的技術啟示是在對比文件1 的端子上設置凹槽結構來實現高度差,而由于導電端子本身通常由具備可形變性的金屬材料制成,因此,通過在可形變的金屬材料上形變出臺階結構來實現高度差的要求,是在不超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的情況下,利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知識通過合理的分析就可以得到的,因此基于對比文件1的改進方向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獲得發明所要保護的技術方案。
在判斷“另一份對比文件”是否具有結合啟示時,應當深入理解發明構思,確定區別技術特征在發明中實際解決技術問題的關鍵的技術手段究竟是什么,不要僅局限于區別特征的字面意義上;同時,找準“另一份對比文件”是否存在該關鍵的技術手段,并且分析起到的作用是否相同;此外,要以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出發,重塑發明的創造過程,確定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的改進方向,并在“另一份對比文件”所給出的結合啟示下沿著該改進方向、并以本領域技術人員為主體來判斷獲得發明所要保護的技術方案的難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