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浩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 廣東 廣州51000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然而,伴隨日益增多的海外業務而來的,除了經濟上的收益,還有各種各樣的法律風險,知識產權糾紛就是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面臨的羈絆,如何使企業從容應對知識產權糾紛不僅是擺在企業面前的一大難題,更是地方政府在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中所面臨的挑戰,本文主要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糾紛應對策略,二是為地方政府助力企業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1.積極通過法律途徑制止侵權行為。企業的知識產權受到侵犯,應及時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例如,企業在掌握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可請求法院頒布臨時禁令或永久禁令,禁止相關產品的銷售,以防止損失進一步擴大。另外,面對商標被惡意搶注的情況,我國企業應當積極的依據馳名商標、在先權利、不正當競爭等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實現商標權的救濟。例如,在搶注人搶先注冊滿一年的期限即注冊公告期內,企業可向銷售地商標管理部門提出異議,同時提交原產證明(在搶注人注冊前使用該商標的發票、合同、提貨單等證明);在搶注人注冊滿一年后,也可向銷售地法院提出申訴,證明對方“注冊不當”,促使銷售地法院撤銷搶注人的商標權。在申訴中,若被搶注的商標屬中國馳名商標,中國企業應充分利用《巴黎公約》保護成員國馳名商標的原則,維護自身利益[1]。
2.多途徑解決侵權糾紛。我國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時,難免會發生被訴侵權的糾紛。2018年1月18日,杜比實驗室撤銷了針對OPPO(主要被告為GDN Enerprises)的訴訟。杜比實驗室的律師向法院稱,杜比已于2017年12月30日與兩位被告簽訂一項“戰略合作協議”。然而,根據法院文件,針對vivo(主要被告為DAS Telecom)的案件似乎還將繼續下去。盡管OPPO和vivo同屬于一個母公司步步高電子,但他們分屬于不同的知識產權團隊,因此似乎與前者達成交易并不能保證后者也能獲得和解。2018年3月,OPPO與杜比實驗室正式建立全球性知識產權戰略伙伴關系,隨后達成多筆專利轉讓和許可交易,2018年7月,OPPO 收購了杜比實驗室的20余個專利組合,涵蓋240項音頻和視頻技術,涉及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等多個國家的專利,成為OPPO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專利收購。
從該案件可以看出,OPPO 公司在積極應訴的同時,還采用了尋求合作、收購專利等多種應對手段,例如,OPPO 的其他收購案例還有,收購因特爾37項美國專利組合,以及從夏普獲得3項移動通信系統、移動臺設備和通信方法領域的美國專利。以上給國內企業的啟示是應當尊重知識產權,在面對侵權糾紛時,可制定多種途徑的解決方案,例如,積極與專利權人進行談判,收購有價值專利、與行業領先企業達成專利合作等等,當然,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應提高創新能力,不斷構建自身的專利儲備。
1.制定鼓勵政策,助力企業海外知識產權布局。可結合中國與目標國的雙邊關系政策,制定有針對性的地方政策,鼓勵相關技術企業進行海外知識產權布局。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關于建立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關于加強中巴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打造新時代更緊密中巴命運共同體的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孟加拉人民共和國關于深化更加緊密的全面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等雙邊關系重要文件中,強調了中國與海外國家在醫療保健、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導航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能源等領域的合作需求,這些產業與國內近年來鼓勵發展的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相吻合,因此,在政策的制定上已具有了較好的基礎,可結合現有政策進行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例如,1)加強相關領域的知識產權運營,鼓勵高校及科研院所將專利技術許可或轉讓給“走出去”的企業,使專利價值最大化;2)借鑒目前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的運作模式,成立海外知識產權保護機構,與海外地區代理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合作,為上述特定領域的企業打通在海外地區進行專利申請及維權的便捷通道,還可針對上述特定產業提供專利、商標預審服務,這有助于縮短海外的審查程序,并且能夠對企業的專利申請進行把關,降低企業的海外申請成本,提高布局效率;3)改善財政補貼模式,加大資金的海外資助比例,改變以往直接補貼申請人的模式,可與海外代理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并成立專項資金進行運作,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減少中間消耗。
2.促進官方合作,建設海外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園區。積極加強與海外各國政府的交流合作,在海外地區建設國內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園區,在聚集國內優勢產業及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引入專業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提供代理服務及法律援助,助力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在海外地區的專利和商標布局,提高企業維權及侵權糾紛的應對能力。
3.利用現有合作體系,引導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目前,中國和海外地區已有多個合作框架,如中巴經濟走廊、中國-海外科技伙伴計劃、中國-海外博覽會等,國內可充分利用現有的雙邊、多邊合作體系,引導國內企業進入海外市場,促進企業在海外地區布局知識產權,例如,“中國-海外科技伙伴計劃”的實施包括“支持共建雙邊國家級聯合實驗室,以構建研究機構間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高水平聯合研發,組織開展重大技術示范項目,建設技術示范與推廣基地;共同建設中國—海外技術轉移中心,開展技術轉移合作,共同組織企業對接、技術示范與培訓等,服務各國企業發展”,國內可從中獲得啟示,成立國內海外知識產權運營機構,推動國內和海外地區之間的技術合作。